加速中国经济学迭代:从1.0到4.0的演进逻辑与升级路径

2025-08-23 10:45:37 来源:西部决策网

图片

我们正处在人文科学全面升级迭代的历史阶段。在全球化深度调整、技术革命加速演进、人类文明面临重构的今天,以经济学、社会学、哲学为核心的人文科学,正从“西方中心”的理论范式、“工具理性膨胀”的研究取向、“本土实践失语”的被动状态中突破,迈向扎根文明根脉、回应时代命题、引领发展方向的新形态。中国经济学作为人文科学的重要组成,其从1.0到4.0的迭代升级,既是自身理论发展的必然,更是人文科学全面升级在经济领域的生动实践——在这一历史阶段,唯有顺应人文科学升级大势,实现理论内核、方法论与视野的系统性跃升,才能让中国经济学真正成为解释中国、对话世界、引领未来的“经世之学”。

一、版本演进:中国经济学迭代与人文科学升级的历史共振

人文科学的每一次升级都伴随着核心议题的转换与理论范式的革新,中国经济学的版本演进始终与人文科学发展同频共振,在1.0到3.0的历程中既传承着人文科学的“文明基因”,又凸显着经济学的“经世特质”。

(一)1.0时代(古代至近代):人文与经济交融的“源点形态”

在人文科学尚未分化的古典时期,中国经济学1.0版本呈现“文史哲经一体”的特征,是人文科学“经世致用”传统的集中体现。《史记·货殖列传》既是经济文献,又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人文经典——司马迁以“善者因之”的治理智慧,融合了儒家“中庸之道”的平衡理念;以“贫富之道,莫之夺予”的认知,呼应了墨家“兼相爱、交相利”的价值追求;其“列传”体例本身,就打破了“重义轻利”的人文叙事局限,将经济活动纳入“人文教化”的视野。这一时期的经济学,本质是人文科学“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实践载体,理论内核与人文价值高度统一,但受限于学科分化程度,尚未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恰如人文科学早期“混沌一体”的发展特征。

(二)2.0时代(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意识形态主导的“范式移植”

这一阶段,人文科学整体受“意识形态优先”影响,中国经济学2.0版本呈现“政治经济学一元化”特征。理论体系移植苏联范式,既延续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人文关怀(如“人的解放”命题),又受限于“计划经济=社会主义”的教条认知,将人文科学的“价值理性”简化为意识形态标签,对“效率与公平”“发展与民生”等核心人文议题的探讨被边缘化。这种“移植性”不仅是经济学的局限,更是当时人文科学“照搬外来理论、脱离本土实践”的共性问题,理论形态呈现“工具化、封闭化”特征。

(三)3.0时代(改革开放至新时代前):多元融合中的“实践觉醒”

随着人文科学从“意识形态主导”转向“实践导向”,中国经济学3.0版本进入“多元融合”阶段。一方面,人文科学“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潮推动经济学突破理论桎梏,吸收西方经济学分析工具的同时,重拾“经世济民”的人文内核;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实践催生了对“效率与公平”“政府与市场”“传统与现代”等人文议题的再思考,如“渐进式改革”理论既包含制度经济学的工具理性,又蕴含“求稳求变”的东方智慧。但3.0版本仍未完全摆脱人文科学的共性困境:对西方理论的“路径依赖”导致本土人文根脉挖掘不足,“工具理性膨胀”挤压了价值理性空间,理论体系在“国际化”与“本土化”之间摇摆。

图片

二、时代呼唤:人文科学迭代升级对中国经济学4.0的核心要求

人文科学全面迭代升级的历史阶段,对理论创新提出了三大核心要求:扎根本土文明根脉、回应人类共同命题、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统一。这恰恰击中了中国经济学3.0版本的短板,也为4.0版本的迭代指明了方向。

从文明根脉看,中国人文科学迭代升级要打破“西方中心论”,重建本土理论话语。当前人文科学正从“言必称希腊”转向“文明互鉴”,而3.0版本中国经济学对《货殖列传》“顺应规律”、《管子》“轻重之术”等古典智慧的转化不足,未能将“经世济民”“义利兼顾”的文明基因转化为理论内核,导致在解释中国实践时“水土不服”。正如人文科学需要从“传统文献整理”转向“文明基因激活”,中国经济学4.0必须深挖1.0时代的人文智慧,构建“扎根中华文明”的理论体系。

从时代命题看,人文科学迭代升级聚焦“人类发展困境”的破解。当前全球人文科学共同关注贫富分化、生态危机、文明冲突等议题,而3.0版本中国经济学对“共同富裕”“绿色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议题的理论阐释,仍停留在政策解读层面,未能上升为具有全球解释力的人文理论。人文科学迭代升级要求“从本土实践到人类智慧”的跃升,中国经济学4.0需将“新发展格局”“双碳目标”等实践创新,提炼为回应人类困境的理论方案。

从方法论看,人文科学迭代升级倡导“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再平衡”。过度量化、去价值化的研究取向正在被反思,而3.0版本经济学存在的“模型崇拜”“数据至上”等问题,恰是人文科学“工具异化”的典型表现。4.0版本必须重建“历史—实践—价值”的方法论,让经济学回归“研究人的行为、服务人的发展”的人文本质,实现“致用”与“致道”的统一。

图片

三、迭代路径:中国经济学4.0在人文科学升级中的实践突破

作为人文科学全面迭代升级的重要一环,中国经济学4.0的迭代需在文明根脉、时代命题、方法论三个维度实现突破,既完成自身理论跃升,又为人文科学迭代升级提供“经济学样本”。

(一)锚定文明根脉:让古典人文智慧成为理论创新的“活水源泉”

人文科学迭代升级的核心是“文明主体性”的重建,中国经济学4.0需激活1.0时代的人文基因。将《货殖列传》“善者因之”的治理智慧,转化为数字经济时代“创新与规制平衡”的人文准则——既尊重市场规律,又以“义利兼顾”的理念规范平台权力,避免技术异化;将“工商皆本”的人文理念拓展为“多元主体协同发展”理论,打破“重效率轻公平”的工具理性局限,在民营经济、新质生产力发展中注入“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将《管子》“富民强国”的人文理想,升华为“共同富裕”的系统理论,构建“机会公平—能力提升—精神富足”的三维框架,超越物质主义的发展观。

(二)回应人类命题:从本土实践中提炼人文科学的“中国智慧”

人文科学迭代升级需要“全球视野下的本土叙事”,中国经济学4.0需将中国实践上升为人类共同知识。以“脱贫攻坚”实践为基础,提炼“发展型民生保障”理论,回应全球减贫事业中“输血与造血”“公平与效率”的人文难题;以“双碳目标”实践为切口,构建“生态价值转化”的人文框架,破解“增长与环保对立”的全球性困境;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样本,阐释“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文明观,为全球化重构提供人文经济学方案。这些理论创新不仅是经济学的突破,更是对人文科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象化阐释。

(三)重构方法论: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人文统一

针对人文科学“工具异化”的共性问题,中国经济学4.0需建立“人文引领的方法论体系”。在研究方法上,既吸收计量模型等工具优势,又引入历史分析法、伦理分析法,如在分析收入分配时,既用基尼系数等指标量化差距,又以“老有所养、幼有所教”的人文标准评估发展质量;在理论检验上,将“人民是否满意”“是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终极标准,替代单一经济指标;在学科交叉上,推动与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的深度融合,如借鉴社会学“社会资本”理论分析乡村振兴,让经济学充满人文温度。

结语:在人文科学迭代升级中书写中国经济学的新篇章

人文科学全面迭代升级的历史阶段,为中国经济学迭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从1.0到4.0的演进,不仅是理论版本的更新,更是人文科学“扎根文明、回应时代、服务人类”的精神传承。中国经济学4.0的建成,将不仅标志着经济学自身的成熟,更将成为人文科学迭代升级的重要里程碑——它证明人文科学的创新不必依附西方范式,完全可以在本土文明的土壤中生长出具有世界意义的理论;它示范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如何统一,让“经世济民”的千年理想在新时代绽放光芒;它更将推动人文科学从“解释世界”转向“改变世界”,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

在这个人文科学全面迭代升级的时代,中国经济学的迭代既是历史的必然,更是使命的召唤。唯有坚守人文初心、扎根实践沃土、保持开放包容,才能让中国经济学在4.0时代真正成为“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的人文重镇,为人文科学的全面升级写下生动注脚。(文/党双忍)

图片

《模因洞察》透过现象看本质,告诉你一个全新的文明史观。“人”字,由一撇一捺合构。一撇为生物基因,一捺为文化基因,人类是“两因共舞”生成的“两因传奇”。22025年8月22日于磨香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