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秦川的沃土,不仅孕育了周秦汉唐的辉煌文明,更滋养出绵延千年的文化基因。从秦腔的高亢激昂到凤翔泥塑的生动传神,从西安鼓乐的磅礴大气到汉中藤编的精巧雅致;从剪纸艺术的精巧细腻,到传统手工艺的匠心独运……91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串联起中华文明的精神图谱。这片承载着华夏文明基因的土地,正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古老的非遗技艺绘制成新时代的产业蓝图。
秦地非遗:活态传承里的千年文脉与青春新姿
清晨的阳光穿过西安易俗社文化街区的雕花窗棂,落在85岁的陕西快板国家级传承人刘文龙布满老茧的手指上。他正握着一副竹板,给20岁的第五代传人演示《猴子告状》里的“花点”节奏——手腕轻转间,“嗒嗒嗒”的脆响如珠落玉盘,时而急促如骤雨,时而舒缓如溪流。“这竹板要‘咬’住劲儿,身子得跟着节奏‘晃’,观众才能‘入戏’。”老人一边示范,一边讲述着60年前走街串巷的往事:“那会儿在西安城隍庙,一块门板就是舞台,唱得好了能赚俩油饼钱;现在不一样了,剧场里有灯光音响,年轻人还把段子剪成短视频,百万网友跟着学。”
这种代际传承的生动场景,正是陕西非遗“活态保护”的缩影。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陕西现存联合国人类非遗3项(西安鼓乐、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中国剪纸),国家级非遗91项、省级非遗600余项,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技艺等十大类别。为守护这些文化瑰宝,全省已建成1500余个非遗陈列馆、传习所,构建起“省-市-县-乡”四级保护网络;设立2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秦腔文化生态保护区),将非遗项目与其依存的自然环境、人文氛围进行整体性保护。
为此,陕西省政府特别设立了专项资金,致力于保护、传承和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这些资金被用于多个关键领域,包括对非遗项目的抢救性记录,为非遗传承人提供补助,以及通过改善和升级非遗工坊,促进其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年轻传承人的加入更让非遗焕发青春活力。36岁的西安鼓乐传承人齐兴峰,自幼跟着祖父学吹筚篥(古代管乐器),如今带着“大唐雅韵”乐队在抖音直播。镜头前,他身着唐装吹奏《秦王破阵乐》,身后LED屏滚动着唐代乐舞壁画,单场直播最高吸引120万网友观看,同时被“原来千年前的音乐这么酷”的弹幕刷屏。“我们把古谱翻译成简谱,加入现代编曲,还和电子音乐人合作改编,让年轻人听得懂、喜欢听。”齐兴峰说,现在已有300多名青少年跟着他线上学鼓乐。
在榆林佳县赤牛坬村,非遗传承与乡村生活的融合更具烟火气。这个黄土高原上的小村庄,将陕北民歌、秧歌、剪纸等非遗元素融入实景演出《高高山上一头牛》。村民们放下锄头拿起道具,老艺人张宏光唱着《东方红》的原型民歌《骑白马》,孩童则表演着传统秧歌“踢场子”,土窑洞、老碾盘成为天然舞台,游客坐在山坡上沉浸式体验黄土文化。这台演出不仅让非遗“活”在乡村,同时,演出也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年接待游客达40余万人次,带动村集体收入超百万元。
在石泉县云雾山镇的蚕桑文化园,数字技术正改写千年蚕桑史。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桑园的温湿度、光照强度,AI算法根据蚕宝宝生长周期精准调控养蚕室的温度和湿度,智能设备自动完成桑叶投喂和粪便清理。
当地还建立了“数字蚕桑博物馆”,通过VR技术还原“采桑、养蚕、缫丝、织绸”全过程,让这项人类非遗在秦巴山区焕发新生。目前全县桑园面积已达7万余亩,涉及养蚕农户8000余户,石泉县还创建了9个县级以上的现代蚕桑产业园区。2024年,全县养蚕量达到8.8万张,产茧量超过3600吨。今年,石泉县计划养蚕9.2万张,预计蚕桑综合产值将突破19.5亿元,蚕农人均收入可达8000元。这些数据充分证明了石泉县蚕桑产业的蓬勃发展。
老技艺成“新IP”:从“老手艺”到“新产业”
在铜川耀州瓷文化产业园的智能生产车间里,一抹青釉流光溢彩。流水线上,工匠们将拉坯成型的瓷坯送入智能窑炉,每件耀州瓷出窑前都要经过一道特殊工序——烧制专属的数字防伪芯片。消费者扫码就能查看瓷土的矿脉来源、拉坯工匠的师承谱系、窑炉的温度曲线,甚至能回看釉料配比的非遗技艺演示。
作为中国北方青瓷的代表,耀州瓷烧制技艺始于唐、盛于宋,因“巧如范金、精比琢玉”的刻花工艺成为古丝绸之路的“瓷器明珠”。传统的耀州瓷,以其精美的艺术陶瓷和实用的日用品陶瓷而广为人知。但在现代化生产冲击下,这项古老技艺曾一度面临“人亡艺绝”的危机。
转机始于2006年,“耀州瓷烧制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当地通过“科技+非遗”推动产业化,建立瓷土材料研发实验室,破解宋代“橄榄青”釉色的成分密码,引入智能控温窑炉,在保留传统刻花、施釉核心工艺的同时,实现日产青瓷3000件的规模化生产,因为打造耀州瓷文化产业园,这里形成了“研发-生产-销售-研学”全产业链。
当下,耀瓷产业的发展步入全新阶段,其应用领域不仅限于传统工艺,更拓展至高科技领域,服务于现代工业。这一跨越标志着耀瓷在历史长河中的又一次华丽转身。绵延千年的耀州窑火,因新技术、新理念与新业态的注入而燃烧得更加旺盛,照亮了耀瓷更加辉煌的未来。
耀州瓷的复兴,是陕西非遗产业化的生动注脚。从单一技艺保护到全产业链开发,从手工作坊到现代企业,陕西正探索非遗产业化的多元路径。
凤翔区六营村,这个因“泥塑之乡”闻名的村落,正经历着从“田间泥巴”到“文化IP”的蜕变。
60岁的凤翔泥塑国家级传承人胡新明,自幼跟着父亲学泥塑,如今不仅保留着“打底—塑形—上彩—罩油”的传统工序,更将生肖泥塑与现代设计结合——开发泥塑盲盒、车载摆件、文创礼盒,作品连续12年登上央视春晚舞台;与故宫文创合作推出“瑞兽系列”泥塑,单款销量突破5万件。“过去泥塑是过年才买的‘耍货’,现在成了年轻人喜欢的国潮单品。”胡新明说,“全村已有120多户从事泥塑产业,年销售额超4000万元。”
非遗与现代消费场景的融合,让老手艺走进日常生活。在陕西省首届非遗发展大会、“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活动现场,夏家刺绣的“道囍奶奶”系列产品吸引不少观众驻足。
作为“夏家刺绣”的品牌名称,“道囍奶奶”由“夏家刺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夏璐璐创立。“道囍奶奶”品牌的发展不仅为周边地区带来了经济活力,还为当地社会注入了新动力。目前已有26名妇女和残疾人通过这一品牌实现了就业,这不仅改善了他们的经济状况,更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和社会地位。此外,品牌还积极与三家合作社合作,共同开发刺绣新工艺。这种合作不仅促进了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还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新活力,推动了乡村振兴的进程。
如今,夏璐璐的关中民间刺绣工作室已成为小型艺术工坊,既有传统虎头鞋、香包等民俗物件,也有融合水墨意境的创新绣品。他的目标是建立“陕西关中传统民间刺绣馆”,将散落各地的绣品与故事整合展示,让更多人读懂关中文化的温度。这位“90 后”绣郎用一针一线编织着文化传承的新图景,证明传统技艺不仅能“活着”,更能在时代浪潮中焕发新生机。
文旅融合则为非遗打开了更广阔的舞台。在西安易俗社文化街区,这个以秦腔艺术为核心的文旅综合体,正上演着传统与现代的碰撞白天,游客可以在秦腔博物馆看百年戏服,跟着传承人学唱《三滴血》选段;晚上,“秦腔+脱口秀”的跨界演出爆笑开场,老戏骨与年轻演员用陕西方言演绎现代故事,年接待游客超500万人次。
大唐不夜城的“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通过VR技术还原盛唐市井,游客换上唐装后,可体验古法造纸、宫廷乐舞、唐妆制作等非遗项目,与AI生成的“李白”“杨贵妃”互动对诗。这项创新被文旅部评为“2024 年度文化和旅游最佳创新成果”,单日最高接待量达3万人次。
除此之外,非遗专列的开行更让文化传播 “流动起来”。2023年开通的“非遗号”旅游专列,从西安出发串联起咸阳、三原、阎良等非遗富集地,最终抵达铜川。在专列上,特别邀请了秦腔艺术家为旅客们精彩演绎秦腔经典选段。这一创新举措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定制服务旅游列车巧妙融合,为旅客和戏迷们带来了一场全新的文化体验之旅,让戏曲艺术在旅游专列中焕发新的生命力,为非遗文化增添绚丽色彩。
非遗破圈记:从乡村集市到世界舞台
大量非遗从“展品”变为“产品”,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飞入寻常百姓家”,活态传承方式让古老非遗焕发新的活力。
在汉中市“汉风古韵·传奇夜”暑期文旅非遗集市上,市民和游客不仅可以近距离观赏汉中藤编、锦缎、漆器、布堆画、麦秸画、传统弓箭和汉中玉等手工艺品的精湛技艺,还可以品尝古法黄酒、手工红茶、腊汁肉和山茱萸酒等非遗美食,尽情感受汉中非遗文化的绚丽魅力。非遗不再是被束之高阁的文化标本,而是以鲜活的姿态渗透融入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非遗与现代产业的跨界融合,催生出新业态、新模式。绥德剪纸非遗项目的传承人武燕,凭借一把剪刀和一张红纸,巧妙地剪出了万千世界的灵动之美,2022年,武燕为陕西省运会精心设计的“剪纸珍藏册”以及“郡宝”摆台,成了官方特许商品。这一卓越的设计不仅展示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更有力地促进了非遗产业与体育经济的深度融合,为传统文化与现代体育的结合开辟出新路径。
如今,武燕巧妙地整合各方资源,构建起一个涵盖“培训、创作与销售”的产业链,助力学员通过电商平台和各种展会等多元渠道销售自己的作品。一些学员因其精湛的剪纸艺术,被推荐到学校授课,并参与商业订单的制作,这不仅提升了他们的技艺水平,还增加了经济收入。这种“非遗+产业”的模式,无疑为乡村经济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实现了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完美双赢。
非遗元素的“破圈”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宝鸡社火博物馆推出的十二生肖流釉杯,将社火脸谱的浓烈色彩融入陶瓷烧制,在抖音平台通过“非遗手作+生活美学”直播,年销量突破10万件;华县皮影戏衍生出的皮影人物书签、装饰画等,将非遗艺术融入生活用品,增添文化气息;就连文创产品中,也能看到秦腔脸谱的充电宝、西安鼓乐纹样的雨伞,也让非遗以“可穿戴、可使用、可收藏 ”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
这种融合不仅发生在国内,更走向了世界舞台。2024年3月,陕西非遗精品展首次在俄罗斯成功举办,集中展示了华县皮影、凤翔泥塑以及陕北剪纸等精湛技艺。此次展览通过现场表演和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使俄罗斯观众能够近距离领略陕西文化的独特魅力,引发当地媒体和民众的广泛关注与高度赞誉。
从秦腔微短剧登上央视荧屏,到非遗元素点亮西安“新地标”,从乡村集市里的手艺传承到国际舞台上的文化对话,陕西非遗经历着从文化遗产到文化产业的华丽转身。这背后,是传承人的坚守与创新,是科技的赋能与加持,更是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当千年秦腔遇上现代剧场,当古老茯茶装上“数字身份证”,当黄土高原的民歌飘向世界,三秦大地上的非遗传承者们,用匠心守护文脉,用创新开拓未来。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陕西非遗的故事仍在继续。那些流淌在时光里的技艺、歌声与匠心,不仅是过去的荣耀,更是未来的底气。它们如同秦川大地上的种子,在文化传承的土壤中扎根,在产业创新的阳光雨露中生长,终将结出文化繁荣与经济发展的丰硕果实。(文/贺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