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决策网讯(记者帅华锋 通讯员 靳林东)近日,走进两当县显龙镇王堡村有机大豆试验种植基地,一场别开生面的“田间课堂”正通过手机屏幕热烈进行。为扎实推进百亩有机大豆试点工作,提升土壤基础肥力,促进粮食增产增收,显龙镇创新工作方法,借助视频连线,特邀中国农业大学科研团队远程指导,成功启动利用本地青草、农业废弃物及鸡粪的生态堆肥作业。这标志着显龙镇在落实县域有机农业试点要求、探索科技赋能绿色生产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堆肥发酵是生产高品质有机肥的关键环节,比例控制、翻堆时机、温湿度调节都直接影响肥效和质量,技术要求高。面对本地经验不足的挑战,镇分管领导主动对接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科研团队进行远程指导,寻求技术支持。通过实时视频连线,对现场的堆肥操作进行了全程“把脉问诊”。
“原料配比是关键!青草、碎秸秆等‘绿色’原料提供氮源和水分,鸡粪是高效的氮磷钾来源,但比例要控制好,避免过湿或过热……”屏幕那头,专家清晰讲解着技术要点。镇农技员和合作社负责人则按照技术指导,现场进行了原料分层堆置、水分调节、初始翻堆等操作。
“翻堆时深度不够,氧气进入不足会影响好氧菌活性。”“这个堆体高度比较合适,但覆盖物要再压实些。”专家通过镜头敏锐地指出操作细节,并即时给出调整建议。现场人员一边操作,一边通过手机摄像头展示物料状态,与专家进行实时互动问答,有效解决了堆肥初期常见的技术困惑。
“视频连线太方便了!专家就像在现场一样,每一步都讲得清清楚楚,遇到问题马上就能解决。”参与现场操作的合作社社员老曹兴奋地表示。
本次成功启动的堆肥作业,预计经过数周的充分发酵腐熟后,将迎来关键的“还田”阶段。这些有机肥富含有机质和多种微量元素,不仅能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团粒,显著提升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和透气性,更能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全面、均衡、持久的养分供给。
近日,显龙镇正式启动第二批发酵酵素试验。本次工作的核心突破在于显著扩大试验品种范围,选用苦参、桑叶、生态放养鸡内脏等具有本地特色的多种植物(动物)原料进行发酵。此举旨在探索更多元化的本地资源利用路径,评估不同原料的发酵效果与应用潜力,标志着显龙镇在深化有机农业技术本地化应用方面迈出了扎实的新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