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满堂川“说事堂”:破解邻里纠纷的基层治理样本

2025-08-14 17:25:38 来源:陕西日报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邻里纠纷的化解成效,直接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影响着群众的幸福感。榆林市绥德县满堂川镇创新推出的“说事堂”邻里解纷法,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将传统治理智慧与现代法治理念相结合,构建起矛盾就地化解的“前沿阵地”,为新时代基层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图片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治理”,彰显“说事堂”治理逻辑。满堂川“说事堂”的创新,关键在于变“事后处置”为“源头预防”,变“政府主导”为“群众主体”。通过“拉话”“打帮”等本土化的表达方式,把法理融入情理,让群众在熟悉的语境中沟通。这种方式打破了传统调解中“我说你听”的单向模式,让群众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在互动中达成共识。“说事堂”构建了“多元联动、分级化解”的闭环体系。镇、村两级17个“说事堂”形成网格化覆盖,102名说事员涵盖乡贤、“三官一律”等多元主体,针对不同纠纷类型精准匹配调解力量:家庭琐事由“五老”用乡俗民约调和,复杂利益纠纷由专业法律人士依法拆解。这种“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分级机制,既降低了矛盾流转成本,又提升了化解专业性,体现了“系统治理”的现代治理思维。

多维度创新实践,提升“说事堂”治理效能。满堂川“说事堂”之所以能发挥显著效能,源于对基层治理规律的深刻把握,其创新实践可归纳为三个维度:主体创新,激活群众参与“内生动力”。治理的本质是对人的服务与凝聚。“说事堂”通过选聘乡贤能人、“五老”等群众信赖的“身边人”担任说事员,解决了传统治理中“干部说不透、群众听不懂”的隔阂问题。这些说事员既是矛盾调解者,更是政策宣传员,他们用方言土语解读法律,用身边案例阐释规则,让群众在“听得进、信得过”中增强法治意识。流程创新,构建规范高效“解纷链条”。从“揽事接事”到“理事定事”再到“议事说事”,“说事堂”形成了标准化流程:线上平台、网格员摸排等渠道确保“矛盾早发现”;分类定性、限时办结机制避免“问题久拖延”;灵活选址、多元形式增强“调解亲和力”。机制创新,筑牢长效治理“制度根基”。为防止“说事”流于形式,“说事堂”建立了司法确认、考核奖励、回访督导等配套机制。经调解达成的协议可申请司法确认,赋予法律效力;“以事定补”的激励政策调动说事员积极性;镇纪委季度回访确保“案结事了”。这种“调解—确认—监督”的全链条机制,让“说事堂”从临时举措变为长效制度,避免了基层创新“一阵风”的困境。

汲取治理经验,提供基层矛盾化解新路径。“说事堂”将乡贤文化、民俗习惯等传统治理资源纳入现代治理体系,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的治理格局。这种“传统资源现代转化”的思路,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提供了新路径。“说事堂”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它把治理阵地建在群众身边,让群众在参与中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既解决了具体纠纷,更修复了邻里关系、凝聚了社区共识。“说事堂”开拓了“普法与解纷”相结合的新路径。它突破了传统“单向普法”的局限,将法律条文与具体案例相结合,使广大群众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法律的理解和认同,有效实现了“办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法治效应。这种“嵌入式普法”模式,为基层法治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基层治理的难点在于“末梢”,但其活力亦蕴藏于“末梢”。满堂川“说事堂”以“拉家常”的方式化解“心头结”,运用“土办法”应对“新问题”,生动体现了“枫桥经验”“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时代价值。这种植根于基层、依靠群众的治理创新,无疑是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金钥匙”,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注入了新的活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