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积债”一朝解:法官五调终化"亲家债"

2025-08-13 14:36:27 来源:西部决策网

西部决策网讯 “法官,我们愿意出两万,把这事了了。”被告王某的声音有些疲惫,却终于松了口。

20250813143816293-2-be777.jpg

事情要从2009年说起,李某的女儿和王某的儿子谈婚论嫁。为了小两口的未来,两家人凑钱买了辆货车合伙经营。当时王家手头紧,李某垫付了部分购车款。谁知两年后,婚事黄了,车也不跑了,这笔钱成了扎在两家心里的刺。“车赚的钱都被你女儿管着,早抵了!”王某咬定不还。李某攥着欠条,上面白纸黑字按着红手印:“这是你给我的欠条,白纸黑字还能赖?”2025年2月,李某一纸诉状将王某告到勉县法院。

案件事实清楚,法律关系明确——欠条铁证如山,判决结案高效有据。可杨法官发现:两家争的不是钱,是一口气,气不顺,矛盾难化解。“判了我也不认!”王某撂下狠话。杨法官心里一沉:判决书能算清几万块的账,却化不开十六年的怨。杨法官没急着敲法槌。他顶着三伏天往王家跑:“老王,当年垫钱是为孩子好,如今闹上法庭,孩子们脸上有光?”又劝李某:“真要强制执行,王家砸锅卖铁还钱,您心里就痛快了?”调解到第四回,王某态度软了:“最多一万五。”李某寸步不让:“少了两万免谈!”眼看调解无望,杨法官拟好了判决书,却迟迟没下发。

“一纸判决易,化解心结难。” 八月七号第五次调解,杨法官将双方约到村委办公室,掏心窝子说了句:“三伏天这么热,大家愿意来坐这谈,说明都想把事情解决了,而且您们两家就愿意为五千块赌上一辈子老死不相往来吗?”沉默过后,最终双方各退一步出现了开头的一幕,王某表示愿意出两万,李某也松了口:“诉讼费我担。”并当场签了调解书。签完调解书,王某感谢法官道:“麻烦您为我们这点事折腾这么多趟。”杨法官笑了笑只说了三个字:“应该的。”

从依法裁判的“法结”,到释法说理解“心结”,这不仅是纷争的消弭,更是沟通的重启。在办案工作中,唯有秉持“如我在诉”之心,传递司法温情,方能真正做到案结事了人和。(供稿:陈昭  赵丽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