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基因编码史——从“三砍三留”到“两山”理念的演进脉络

2025-08-12 10:13:59 来源:西部决策网

图片

2025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贯穿中华文明五千年的“绿色基因”,从陕北沙柳林里“三砍三留”的刀斧分寸,到安吉白茶园“一片叶子富了一方人”的生态账本,中华大地上的绿色变迁,恰似一部延续五千年的进化史诗。这组“基因”带着先民与自然共生的原始编码,在工业时代的环境压力下经历适应性变异,最终在数字时代完成功能升级,既成为中国发展的“文明源代码”,更在全球生态治理中写下“共生”的通用答案。

一、原始编码:农耕文明中的“共生算法”——绿色基因的隐性表达

绿色基因的最初形态,是先民在与自然长期博弈中沉淀的“生存协议”。它不依赖文字典籍,却通过生产实践代代相传,如同基因在细胞中默默调控着生命活动。

陕北毛乌素沙地的沙柳林里,流传着一套与风沙较劲的“三砍三留”:老枝木质化可砍作薪柴,新苗未扎根必须留足;密丛争夺养分可疏剪,稀处易遭风蚀要保苗;阳坡光照足生长快可适度伐,阴坡贫瘠则严禁动刀。当地老牧民口中的“砍三留三”,是对这一智慧的通俗化表达——“沙柳认规矩,你留它一线,它护你一片”。相关研究印证,这种策略能显著提升沙柳生长活力,暗合现代生态学“中度干扰假说”——适度扰动反而激活系统自我修复力,如同园丁修剪花枝时保留的芽点,总能催生出更健壮的枝条。

往更久远追溯,良渚古城的水路城门藏着“人鱼共生”的精密密码:8座城门均设“鱼道”,通过石缝间距与水流速度的设计,让幼鱼自由洄游,先民只捕捞成年鱼。考古发现的鱼骨堆积中,幼鱼占比极低,印证了“取物不竭”的可持续实践。到了明代,徽州《窦山公家议》将这种默契制度化:“凡伐一树,必补种二株,违者罚银十两充公”。据《徽州府志》及历史地理学者研究,当时徽州森林覆盖率显著高于同期欧洲——前者注重“用养平衡”,后者因王室垄断林地、民间滥伐成风,生态差距由此可见。此时的绿色基因,是“活下去”的本能选择,以隐性方式维系着“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平衡。

图片

二、变异重构:工业文明中的“压力应答”——绿色基因的显性调适

工业革命带来的“征服自然”范式,如同环境骤变对基因的刺激——绿色基因并未消失,而是在生态危机的压力下启动“应急变异”,通过重构表达形式适应新挑战。

20世纪末,发展主义的狂飙一度遮蔽了传统智慧:榆林为追求粮食增产,过度开垦导致沙化面积大幅扩张,沙柳林因过度樵采明显缩减;安吉为发展矿业,水土流失问题加剧,昔日“竹海”出现成片石漠化(《安吉县环境公报》)。这些现象看似背离“三砍三留”,实则是绿色基因在工业语境下的“应激休眠”——当生存需求让位于GDP增速,基因编码暂时转入“沉默”,却始终保留核心序列。

进化生物学的“表型可塑性”(生物体随环境调整性状的能力)在此显现:环境压力超过阈值时,基因会启动新的表达模式。2005年“两山”理念的提出,恰是激活绿色基因的“启动子”:安吉关停矿山后,茶农发现裸露山体的酸性土壤特别适合白茶生长,“退矿还茶+民宿旅游”模式让山地收益大幅提升,昔日矿渣场蜕变为“中国白茶小镇”;榆林人在沙柳林里套种光伏板,板上发电、板下种草,既减少沙柳樵采(光伏收益远高于传统薪柴),又通过板影减少蒸发,显著提升了沙柳存活率。这种转变,恰似深海海藻在极端高压下,放弃叶片结构却进化出更高效的叶绿素——基因从未改变核心,只调整适应方式。

三、功能升级:数字时代的“全球编译”——绿色基因的系统跃迁

进入21世纪第三个十年,数字技术为绿色基因的进化提供了全新工具,使其突破地域与经验局限,从“地方智慧”升级为“可计算、可交易、可共享”的全球算法,完成从隐性到显性、从适应到引领的跃迁。

福建三明的林农打开“林业碳汇”APP,林木固碳量可折算成碳票,通过区块链技术交易——这是“三砍三留”的数字迭代:古人靠经验“留苗固沙”,今人用数据“存碳变现”,生态保护从“义务”变成“资产”。浙江安吉的竹农通过智能手环接收“留笋指令”:AI根据土壤湿度、竹笋密度优化保留量,既提升了产量,又改善了竹林生态——绿色基因在算力加持下,长出了“精准调控”的数字神经。

这种升级跨越国界形成“绿色基因共享”:卢旺达农民应用中国菌草技术后,坡地种植的菌草既有效降低了土壤侵蚀,又让收益大幅增长(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估),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共生双赢;中非“绿色长城”项目中,非洲牧民采用的草方格固沙法,与陕北老汉的“扎沙障”技术内核一致,只是因地制宜换用了当地植物。当《生物多样性公约》“昆明-蒙特利尔框架”将“两山”实践列为全球案例,绿色基因已从“地方物种”进化为“全球共享基因”,如同椰子基因组在数万年中适应不同气候,成为跨地域生存的典范。

图片

四、文明范式:绿色基因的终极进化——从生存策略到共生哲学

绿色基因的进化史,本质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升级史:农耕文明中是“被动适应”的生存智慧(原始编码),工业文明冲击下经历“主动调适”的转型(变异重构),数字时代则升维为引领“共生文明”的底层逻辑(功能升级与文明范式)。

当前中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地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与经济生产总值(GDP)形成“双增长”格局;可再生能源投资占比首超化石能源(全国能源工作会议数据),证明绿色基因已从“生存必需”变为“发展动能”。企业实践中,某品牌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环保与效益双赢(如将环保成本转化为产品溢价),正是绿色基因在产业领域的“功能突变”,印证“保护”与“发展”不是对立项,而是基因双螺旋的两条链,相互缠绕方能螺旋上升。

这种进化暗合生命系统的普遍规律:从深海海藻的环境适应,到植物通过基因重组增强适应性,生命始终在“变与不变”中寻求平衡。绿色基因的核心密码,从来不是“静止的保护”,而是“动态的共生”——如同植物基因家族既保持核心功能,又演化出适应不同环境的变体,最终让“与自然共生”从生存策略,成为人类文明的终极答案。

结语:从良渚鱼道的石缝到区块链的碳账本,从陕北沙柳的枝芽到非洲草原的菌草,绿色基因的进化从未停歇。它带着五千年的生存智慧,在工业时代的压力中未曾断裂,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中更显活力。这组刻入中华文明DNA的绿色基因,终将让“共生”从文明选择,成为人类与地球共同的生存契约——因为最好的进化,从来不是征服环境,而是与环境共同生长。

图片

注:人类从绿色家园发展而来,刻记着绿色文化基因,着力发展绿色生产力,走上绿色发展之路,奔向绿色未来。党双忍著《绿色未来——生态空间理论与实践》被评为“两山论”20周年自然资源与生态文明20本好书之一。“两山”理念改变中国。本文为纪念“两山”理念20周年而作。2025年8月10日于磨香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