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宜川县集义镇桌里村驻村书记袁凤涛:脚下有泥土 心中有真情

2025-08-11 09:25:16 来源:西部决策网

西部决策网讯(记者马瑞   通讯员 李文振)三伏天的桌里村,花椒园里果实累累,椒香四溢。驻村书记袁凤涛的衬衫早已被汗水浸透,他蹲在花椒树下,仔细查看发黄的枝叶。

“老王,这几棵树要追肥,比例按这个来。”他递过一张折叠整齐的施肥表,又翻出手机里的照片:“邻村刚闹虫害,咱们得提前预防。”

20250811092708648-87-ec42d.jpg_scale.jpg

村民王强凑近查看时,袁凤涛塞给他一瓶清凉油:“打药时注意防护。”这简单的举动让王强心头一暖。

一年前初到村里时,这位中盐集团派来的“城里干部”还是农业“门外汉”;如今,他裤脚沾着泥土,笔记本记满农技要点,成了村民信赖的“庄稼把式”。

“民情地图”上的暖心足迹

“驻村帮扶,关键要走进群众心坎里。”这是袁凤涛最常说的话。驻村第一天,他就开始手绘“民情地图”,将全村9个自然村、485户村民的居住位置详细标注。每天晨曦微露,他的身影就出现在村头巷尾;农忙时节,他直接蹲在田埂上,一边帮村民干活一边了解需求。

那本磨出毛边的《民情日记》,记录着他驻村工作的点点滴滴。2024年3月16日这页被反复翻看:“走访五保户张怀玉、宋满富家,两位残疾老人生活艰难。需重点关注。”字迹力透纸背。

20250811092712367-48-cf141.jpg_scale.jpg

“第一次推开宋大爷家门,看见灶台上那碗冷饭,心像被针扎了一样。”袁凤涛回忆时仍眉头紧锁。第二天,他不仅送来了米面粮油,更带来了持续帮扶的承诺。此后每周,老人们总能在晨光中等到那个熟悉的身影。

村民王喜凤的病历本上出现“肺癌”二字时,袁凤涛的笔记本同步记下了“急需救助”四个字。他连续七天往返县乡各部门,最终争取到3万元救命钱。“袁书记为了我,把县上和乡上的门槛都快踏破了。”王喜凤红着眼眶说。这样的故事在袁凤涛的工作簿上比比皆是。

20250811092712683-42-82c84.jpg_scale.jpg

在走访中,细心的袁凤涛发现村卫生室的听诊器损坏,药柜里常用药时常断货。他立即对接中盐集团开展“健康帮扶”专项活动,5万元帮扶资金很快到位。崭新的诊疗设备、充足的药品储备,让村民们看病不再犯难。

如今在桌里村,谁家几亩地、谁有慢性病、谁家孩子在外务工,袁凤涛都如数家珍。村民郭毅军说:“袁书记的手机号就是我们的‘便民热线’。”一年多的朝夕相处,这个外来的驻村干部,早已成了村民离不开的“自家人”。

党建引领下的山乡蝶变

“乡村振兴不能等靠要,关键在支部带头闯新路。”袁凤涛在村党支部会上展开一张手绘“作战图”——左侧划分党员责任区,标注每位党员的包片范围和联户名单;右侧精准标注着3180亩耕地资源,用红笔圈出780亩苹果园、1100亩花椒地和1300亩核桃林的发展潜力区。

20250811092713206-47-fcf24.jpg_scale.jpg

这张图凝聚着袁凤涛半年的调研心血。面对村民“山窝窝能搞啥名堂”的质疑,他带着党员群众到核桃林实地考察:“咱们核桃含油量比市场品种高15%,深加工就是出路!”随即播放加工视频,用事实说服乡亲。

为讲透政策,袁凤涛想了个土办法——把宣讲会开到田间地头。面对村民七嘴八舌的提问,他不急不躁,用最朴实的乡音一一解答,确保政策细节传达到户、落实到人。同时,他还将“人居环境整治”比作“给咱村洗脸梳头”,把“外出务工交通补贴”说成“出门挣钱的盘缠补助”,通过本村张三盖新房、李四增收的真实故事,让生硬的政策条文变成看得见、算得清的实惠。村民王教栓笑着说:“袁书记讲政策就像拉家常,一听就懂。”

产业要发展,销路是关键。面对优质农产品“藏在深闺无人识”的困境,袁凤涛大胆提出直播带货的想法。面对质疑,他自费学习直播技术,最终争取中盐集团50万元帮扶资金,将闲置土窑洞改造成“盐语小筑”直播间。红辣椒、玉米棒、剪纸窗花装饰,加上土炕展示台,这独具匠心的设计既保留了乡土特色,又搭上了电商快车。

20250811092718453-66-6dc5c.jpg_scale.jpg

前段时间,有村民说:“袁书记,咱们的尖柿苗咋长得看着有点蔫头耷脑的?”一发现柿树长势不佳,袁凤涛立即联系县里的农业专家前来“会诊”。确定是土壤肥力不足的原因后,他又马不停蹄地协调中盐红四方公司,争取到5吨优质专用化肥驰援。

如今走进柿子示范园,只见枝头硕果累累,村民们脸上笑开了花。“多亏袁书记请来专家支招,去年用了新法子,今年挂果比往年多了许多。”村民张殿玉抚摸着沉甸甸的柿果乐呵呵地说。

从企业干部到驻村第一书记,袁凤涛把“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用一件件实事换来村庄蝶变。如今,桌里村的核桃更香了,花椒更红了,村民的笑容更甜了。而袁凤涛依然奔波在乡间小路上,他说:“只要乡亲们需要,我的脚步就不会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