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是生态环境的底色,而厚植于文明血脉深处的生态文化内核——绿色基因,正是涵养这抹底色的精神根系。它绝非抽象的概念符号,而是积淀于文化肌理中的生态编码——类似生物DNA的文化指令集,指导人类与自然共生,更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激活绿色生产力、践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唯有让这一基因在传承中积淀、在实践中生长,才能让生态文化真正成为永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绿色基因:生态文化的核心密码与驱动内核
绿色基因的本质,是生态文化中最具生命力的传承密码。它承载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智慧、“取之有度”的生存伦理、“生生不息”的发展远见,如同文化根系般深扎历史土壤,兼具稳定传承与时代生长的特质:
代际积淀性:通过家训祖训、民俗传统、制度规范代代累积,将“草木有本心”的敬畏融入文明基因。从《礼记》“草木零落,再入山林”的古训,到当代“生态保护红线”的制度设计,正是这种积淀的生动注脚。
系统指导性:构建起认知自然、对待自然的完整框架——从理解“生态位”(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依存)的共生逻辑,到恪守“资源阈值”(生态系统承载边界)的存续底线,最终熔铸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共识。这种指导性既体现在《长江保护法》的生态补偿机制中,也藏在社区垃圾分类的日常实践里,让“保护优先”成为社会运行的隐性准则。
实践扩展性:成功的生态实践中蕴含的文化基因能跨越地域形成示范效应。浙江“千万工程”所蕴含的生态治理智慧,从乡村实践升华为全球生态样板(2023年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塞罕坝精神所代表的生态坚守文化,从林场建设延伸至全国治沙行动。这些实践印证了绿色基因在实践中不断生长的扩展性。
其核心价值,在于为永续发展提供生态文化驱动的内生动力:
从“被动约束”到“主动践行”:相较于法规的刚性要求,文化认同催生的自觉行动更具韧性。当垃圾分类成为社区生活的“日常礼仪”,当低碳出行成为城市群体的“生活选择”,这种源于基因的自觉,正是生态文化的力量体现。
从“问题应对”到“创新引领”:生态需求牵引技术突破,绿色理念驱动产业转型。2013-2023年,光伏组件效率提升3倍、新能源汽车成本下降70%(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数据),这些“绿色生产力”的飞跃,本质是绿色基因激活的创新动能。
从“个体行为”到“社会风尚”:它重塑消费伦理与生活哲学,让“简约适度”替代“过度占有”,让“循环共生”消解“线性浪费”。共享经济的兴起、二手市场的繁荣、“零碳生活”的流行,皆是生态文化浸润社会的鲜活例证。
二、厚植路径:让绿色基因在生态文化中生长显化
要让绿色基因真正成为驱动永续发展的文化力量,需构建“教育筑基—制度护持—示范引领—文化浸润”的协同体系,推动其在实践中深扎根、广传播:
1.以教育厚植认知根基
教育是绿色基因的“培育土壤”。需将生态文明教育贯穿终身:基础教育中开设“自然课”,让孩子在观察草木生长中理解“生命共同体”;高等教育中融入“生态伦理”,培养决策者的“绿色思维”;社会教育中搭建“生态讲堂”,让公众在实践中深化对“人与自然共生”的认知。唯有从认知到情感的全链条培育,才能让“绿色”成为刻入骨髓的文化记忆。
2.以制度保障基因表达
制度是绿色基因的“生长支架”。既要以最严密的法治“龙骨”划定生态红线,通过环境公益诉讼、生态损害赔偿等机制,为基因表达筑牢底线;也要用政策“枝蔓”(如绿色信贷、碳交易)激活绿色活力,通过生态补偿等工具,让践行者得实惠、愿生长。据国家林草局《2024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全国森林覆盖率已达24.3%,较十年前提升2.3个百分点——这正是制度护持下生态文化生长的实证。
3.以示范加速基因扩散
示范是绿色基因的“传播载体”。从“无废城市”提炼垃圾处理的闭环模式,从绿色工厂总结“节能—减排—增效”的协同路径(如纺织行业通过绿色供应链认证推动技术改造,废水回收率普遍从30%提升至80%以上,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从低碳社区归纳“步行友好+共享设施+光伏屋顶”的生活方案。这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板,能让绿色基因在更广阔的土壤中扎根生长。
4.以文化凝聚共生共识
文化是绿色基因的“滋养养分”。通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主题创作、“生态文学”大赛等,让绿色理念具象化;借助新媒体传播“生态达人”故事(如“00后”博主以旧衣改造短视频带动百万粉丝践行低碳),消解“绿色等于牺牲”的认知误区;鼓励环保组织开展“河流守护”“古树认养”等行动,让公众在参与中强化“生态主人翁”意识。当“守护生态”成为社会的“精神沃土”,生态文化的驱动力量便会蓬勃迸发。
三、永续之道:生态文化驱动发展的文明图景
绿色基因的厚植,本质是一场文化范式的转型——从“征服自然”的工业文明,走向“与自然共生”的生态文明。这需要我们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定力,做生态文化的培育者与践行者。
当绿色基因真正融入民族文化血脉,生态文化将展现出驱动永续发展的强大力量:它让“保护生态”成为无需权衡的本能,如云南哈尼梯田依托“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生态智慧,千年传承中始终维系着农业与自然的平衡;它让“绿色创新”成为自发的追求,推动技术突破向生态友好方向聚焦;它让“简约生活”成为社会尊崇的风尚,让“人与自然和谐”成为文明的核心标识。
这既是中国应对生态挑战的文化方案,也是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的东方智慧。浙江“千万工程”被联合国列为“全球乡村振兴范例”,塞罕坝治沙模式为非洲荒漠化治理提供借鉴——这些实践证明,厚植绿色基因孕育的生态文化,不仅能驱动中国的永续发展,更能为世界提供“低成本、可复制”的转型经验,呼应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全球共识。
厚植绿色基因,让生态文化真正成为发展的驱动力,我们终将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图景。从今天起,不妨从一件小事做起:参与社区垃圾分类、支持本地生态农产品、向孩子讲述“春不伐木、夏不捕鱼”的祖辈智慧。每一次践行,都是在为绿色基因添土施肥;每一份坚持,都是在让生态文化的根系更深、枝叶更茂——最终滋养出永续发展的繁茂森林。(文/党双忍)
注:人类从绿色家园发展而来,刻记着绿色文化基因,着力发展绿色生产力,走上绿色发展之路,奔向绿色未来。党双忍著《绿色未来——生态空间理论与实践》被评为“两山论”20周年自然资源与生态文明20本好书之一。“两山”理念改变中国。本文为纪念“两山”理念20周年而作。2025年8月 10日于磨香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