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持续增长看发展韧性——甘肃经济增速连续十四个季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观察

2025-08-08 17:54:50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全年过半,甘肃再度交出一份亮眼成绩单: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在一季度6.2%的增速基础上,上半年实现了6.3%的增长,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国第二,连续14个季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连续12个季度处于全国第一方阵。

甘肃有关部门介绍,目前,甘肃经济效速兼优、量质齐升,“稳”的底盘更牢,“进”的势头更足,“新”的动能更强,高质量发展的“韧劲”日益增强。

这是3月9日在玉门市境内拍摄的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新华社记者 张睿 摄

持续锻造坚实“底盘”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顶梁柱”“压舱石”。作为西北地区重工业基地,甘肃省上半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2%,高于全国3.8个百分点,连续23个月保持全国前列。

甘肃省统计局副局长顾克勇表示,这一数据显示了甘肃省工业经济挑大梁作用不断凸显,使全省经济发展的“底盘”更牢,也让“6.3%”的成色更足。

这是3月20日摄在兰州中川国际机场T3航站楼出发大厅拍摄的T3航站楼和综合交通中心沙盘模型。当日,兰州中川国际机场T3航站楼正式启用。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甘肃能源、矿产资源富集,煤炭、石油、天然气储量和风能、太阳能开发量均位居全国前列,国家“一五”计划和“三线”建设时期多个重点工业项目布局于此,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有色冶金等传统产业基础厚重。但一段时期以来,甘肃却饱受产品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竞争力弱等困扰。

传统产业不等于落后产能,关键在于如何挖潜增效。甘肃省发改委主任丁巨胜说,甘肃近年来紧紧扭住工业这个“牛鼻子”,坚定不移实施强工业、强科技、强省会、强县域“四强”行动,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在优势领域锻长板,弱势方面补短板,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链不断向下游延伸,产品逐步向高端化迈进。

今年以来,中石油兰州石化公司120万吨乙烯改造升级项目前期各项工作稳步推进。这个投资超过200亿元的重大化工项目,相当于再造一个兰州石化,是甘肃省“十四五”时期实施的最大化工类龙头项目,也是兰州石化公司面对全球能源格局新形势,积极做出“减油增化、减油增特、减碳增绿”的战略调整,对进一步拉长甘肃乃至西北地区石油化工产业链条、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2024年10月22日,在甘肃省兰州新区的甘肃金川兰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人员正在操作曝光机进行集成电路引线框架曝光作业。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作为全省“龙头”,省会兰州近年来经济稳步提升。上半年,兰州地区生产总值增量稳居甘肃各市州首位,有力拉动了全省经济增长。目前,兰州正加快构建以都市型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数字经济、总部经济为引领的“3+2”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打造石油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等6个千亿元级和新能源、航空航天等一批百亿元级的“6+X”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不断为“强省会”提供硬支撑。

在“镍都”金昌,我国最大的镍钴生产基地——金川集团近年来顺应市场主动求变,连续攻克了0.05毫米超薄镍带(俗称“手撕镍”)、4N5无氧铜等尖端产品,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池、航空航天、人工智能、核电等领域,产品从厚重的镍板、铜锭,“摇身”一变后“身价”倍增,为企业扩大高端市场占有率提供了核心竞争力,成为甘肃众多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代表。

2024年7月25日,在兰州新区兰石集团高端装备产业园,工人在吊装储罐设备。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等传统产业既是全省经济增长的基本盘,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甘肃省工信厅介绍,近年来,金川集团、酒钢集团、白银公司、兰石集团等一众“链主”企业瞄准行业前沿技术和应用领域,不断延链补链强链,推动甘肃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加快现代化转型步伐:酒钢集团新型无磁钢填补国内空白,多个新产品在航天、家电等领域成功应用;老牌装备制造企业兰石集团在推动炼化、油气钻采装备高端化转型的同时,打造以“核氢光储”新能源装备及高端合金、纳米新材料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品……

这是5月20日拍摄的甘肃玉门昌马12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现场,该电站为国内第一座大型地面厂房抽水蓄能电站。新华社记者 张智敏 摄

目前,甘肃已打造形成了石油化工、新能源装备、镍钴铜新材料、工业母机等14个重点产业链,其中金白兰武有色金属集群、宝汉天工业母机集群成功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实现甘肃省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零”的突破。

锻造坚实经济基础离不开传统企业的主动求变,更离不开大项目、大基建的有力拉动。近年来,甘肃紧盯“两重”“两新”政策导向,千方百计抓机遇、赶进度,全力以赴抓项目、促投资,推动重大项目建设“起步即冲刺,开工即决战”。

8月5日,在兰州中川国际机场T3航站楼,旅客前往登机口。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今年以来,甘肃规模最大的民航机场工程——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正式投运,成为展示甘肃形象、提升民航运输能力的全新“空中门户”。此外,平庆铁路、兰张高铁武张段等铁路项目启动建设,三大高速公路新通道稳步推进;工业方面,甘肃瑞志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40万吨锂电池石墨化负极材料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金川集团40万吨电解铜(二期)等121个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大基建强势拉动,大项目“多点开花”,为全省稳增长、调结构、补短板、惠民生提供了坚实支撑。

这是3月7日在酒泉市境内拍摄的瓜州昊华新能源电力有限公司2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新华社记者 张睿 摄

今年2月,甘肃集中开工447个重大产业项目,总投资431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443亿元。刚刚闭幕的第31届兰洽会达成签约合同项目1181个,签约总额较上届增长7.6%,主要涉及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新材料、数据信息等领域,其中重大招商引资项目、“三个500强”企业项目比例明显提升。

甘肃省发改委副主任周立荣表示,这些项目是在基础上补短板、产业上强弱项、发展上提质量的标志性、牵引性重大项目,将加快构建体现甘肃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上半年,甘肃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7%,增速高于全国0.9个百分点,保持稳步增长。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2.8%,连续53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上拉全省投资增速5.1个百分点。

8月6日,在位于兰州新区的兰州兰石集团有限公司装备公司生产车间,工作人员正在对承制的2600HP五缸泥浆泵进行总装。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不断培育新兴动能

传统产业改旧育新,新兴产业同样动能强劲。今年上半年,甘肃规上工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9.6%,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以新能源、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

经过轮毂装配、主轴装配、传动链装配、总装、测试等九大工序后,一台6.25兆瓦的大型风力发电机主体部分不到一天便能组装完成,一年可生产约500台——这是位于酒泉经济技术开发区甘肃明阳智慧能源有限公司的风机生产速度。

8月6日,在位于兰州新区的兰州兰石集团有限公司装备公司生产车间,工作人员正在对承制的90MPa离子液氢气压缩机做测试前的准备工作。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背靠西北广阔的新能源市场需求,甘肃集聚起我国最大的陆上风电制造产业集群。截至2025年6月,甘肃累计引进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项目170余个,完成投资近500亿元。2024年,甘肃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产值达830亿元,今年有望突破1000亿元。

甘肃风、光资源富集,风能、太阳能可开发量分别位居全国第四、五位,近年来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大放异彩。

1月9日,在庆阳市环县小南沟乡华能庆阳600万千瓦风光综合新能源示范项目现场,工作人员检查安装完成的光伏组件。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甘肃新能源总装机超过7200万千瓦,占全省电源总装机比重超过65%,新能源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从陇东黄土高原到河西走廊,甘肃已建成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兰州、金昌、嘉峪关等6个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武威、白银、定西等5个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成为我国新能源电力输出大省。

今年5月上旬,我国首个“风光火储一体化”大型综合能源基地外送项目——陇东至山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正式投运,每年可向山东输送电量360亿千瓦时以上,相当于近1000万户家庭一年的生活用电量,减排二氧化碳1600万吨。这不仅为山东经济大省挑大梁提供有力支撑,更为甘肃将风光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更好破解新能源消纳、推动能源绿色转型提供有力举措。

据了解,目前,甘肃已投运两条特高压电力通道,正在开工建设一条、前期谋划一条。预计到“十五五”中期,甘肃将形成四条特高压外送通道,构建起“西电东送、北电南供”的绿色能源大动脉,届时每年外送电量将达到1600亿千瓦时左右,相当于甘肃省现在一年的用电量。

1月6日,在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甘肃)庆阳数据中心集群展示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东数西算”工程规划及建设推进情况。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新能源的蓬勃发展,带动许多产业集群落户陇原。在距离酒泉上千公里的革命老区庆阳,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建设加速推进,“东数西算”产业园的算力服务正从黄土高原直通长三角、京津冀等地。

这是1月6日拍摄的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甘肃)节点庆阳数据中心集群资源调度区一角。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地质稳定、能源充沛、气候冷凉,地处黄土高原的庆阳成为数据中心的“理想之地”。2021年底,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甘肃)庆阳数据中心集群批复建设,重点服务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的算力需求,打造面向全国的算力保障基地。

短短几年,庆阳数据中心集群算力规模达到6.6万P,今年年底有望突破10万P;今年上半年,用电量增长了2.9倍……庆阳这个革命老区,正着力打造中国算力高地、数字经济产业聚集地和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基地。

这是3月7日在敦煌光电产业园区拍摄的首航高科敦煌100兆瓦熔盐塔式光热电站。新华社记者 张睿 摄

稳步夯实“托底”基石

在确保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甘肃扎实推进民生保障工程和安全治理,托举起2400多万陇原群众“稳稳的幸福”。

作为欠发达省份,多年来甘肃坚持把有限的财力更多用于防返贫和保障改善民生领域,为民增利的支出一分不少,为民办事的力度一点不减,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常年保持在80%以上。

甘肃省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甘肃教育、社保等11类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80.9%,城镇新增就业增长2.6%,完成全年任务的68.3%,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已超额完成全年任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均高于全国。

一项项亮眼的数据背后,是甘肃不遗余力推动民生工程的有力实践。

今年2月,甘肃省出台“强县中增学位”工程、改造建设100个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300个村级互助幸福院、农村水利惠民工程、10万名适龄女童HPV疫苗接种等10件为民实事实施方案。从教育、医疗、养老、就业,到农田水利,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方方面面。目前,十大民生实事正在扎实推进。

7月初,积石山6.2级地震灾后交通基础设施恢复重建项目全面完工,包括国道、县乡道、自然村组路等在内的71个项目761.73公里崭新道路,如丝带般穿村越集,通城达镇,构建起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新希望”。目前,甘肃省有关部门正在高标准推动灾后重建剩余工作,确保今年实现“三年规划两年完成”目标,让受灾群众尽早安居乐业。

3月10日,在位于酒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甘肃明阳智慧能源有限公司总装厂车间,工人在车间作业。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甘肃还正在纵深推进主动创安主动创稳,更好统筹安全与发展,以安全治理提能增效,护航高质量发展。全省刑事案件、治安案件等继续保持两位数下降;一揽子化债方案有序落实,央行评级高风险机构持续压降;保交房工作加快推进,商品住宅去化周期持续缩短;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安全生产形势保持平稳。

陇原风光好,奋楫正当时。甘肃正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赶超进位,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的道路上蹄疾奋进。(记者 向清凯 宋常青 张钦 王铭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