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调里的河山——张辣子《红河谷》唱腔设计与司鼓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2025-08-06 14:58:35 来源:西部决策网

在黄土高原的褶皱深处,秦腔这门古老艺术如同倔强的野草,生生不息。当张辣子执起鼓槌,面对《红河谷》这部作品时,他面对的不仅是一份乐谱,更是一条连接古今的声音隧道。作为秦腔《红河谷》打击乐及部分唱腔设计的张辣子以司鼓为笔,在传统秦腔的肌理上勾勒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音乐图景。他的创作实践,本质上是一场对秦腔基因的当代解码,让那些沉睡的节奏基因,在现代音乐语境中重新苏醒、变异、繁衍。

20250806150322941-80-76d40.jpg_scale.jpg

陕西澄城长大的张辣子,在民间艺人父亲的影响下,自幼便在渭北高原这片土地上受到熏陶,五六岁时便展现出对秦腔浓厚兴趣。十岁时,他踏进蒲城艺校大门,开始了秦腔艺术的学习之路。同年,陕西电视台《秦之声》栏目举办首届“桃李杯”戏曲神童电视大赛,他以能敲会唱的才华荣获一等奖,被誉为行业“神童”。2002年,他顺利考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演员训练班,开启了秦腔学府的学习生涯。在不断地学习探索中,他体会到,鼓点中同样蕴含着喜怒哀乐、生离死别的人间百态。个人的学艺之途也使他对艺术有了一种始终如一的赤诚,以及对生命中种种机缘的珍视。凭着这份执着,在岁月流转中,他与鼓点达成了一种奇妙默契。从《周仁回府》《杨门女将》,到《龙凤呈祥》《赵氏孤儿》《狸猫换太子》《春草闯堂》《三请樊梨花》,再到《祝福》《杜甫》《再续红梅缘》,他以精彩的鼓点,捧起演员精湛的表演,生动塑造了众多角色,为观众呈现了一部部难以忘怀的剧目。除了学习打击乐,他还在名师的教导下学习作曲。2019年,在恩师的推荐下,他担任秦腔《金榜题名》作曲,得到梅花奖得主,研究院二团原书记、团长李小锋硕士的首肯。此后,他在音乐创作的道路上一路前行,先后在《红娘》《逐梦桃花源》《张富清.1948》《姚启圣》《太白枪声》《李仪祉》等多部剧目中,担任戏曲音乐创作。2024年,他以打击乐主奏的身份在中宣部文艺局、中国剧协等单位主办的艺苑撷英上大放异彩,不仅精彩呈现了秦腔《杀生》片段的伴奏,还带来了秦腔《湖广锣开场》表演,并成功入选“艺苑撷英——2024年全国优秀青年艺术(戏剧)人才展演”,向观众展现了他在戏剧音乐领域的才华。

20250806150350253-46-b3d2c.jpg

省戏曲研究院倾情打造秦腔《红河谷》,打击乐和部分唱腔设计及司鼓的重任落到张辣子肩上,他非常重视得以同国内知名编导作曲学习实践的机会,如饥似渴的汲取大师们精道的艺术素养和技艺。他对作品的司鼓艺术首先体现在对传统板式的创造性解构上。秦腔曲牌常用的几十种里,素有"六大板式"之说,“二六”“慢板”“二导板“垫板””“带板”“滚板”构成其主骨架。在《红河谷》中,他并未简单照搬这些现成模式,而是像美食厨师对待传统食材一般,将板式元素分解至最基础单位——“鼓点基因”。一段“慢板”的骨架可能被抽离出来,与藏族民歌相融,嫁接到爵士音乐的脉冲上;“滚板”的连续击打可能被拆解为离散的节奏模块,与藏族音乐对接、与爵士打击乐对话。这种解构不是对传统的背叛,恰是对传统最深情的致敬——唯有理解至深,方能自由重组。

在《红河谷》的“祭河神”一段中,张辣子展现了他对音色炼金术的独到见解。传统秦腔司鼓使用干鼓、暴鼓、大堂鼓等有限乐器,音色谱系相对固定。张辣子却大胆引入小军鼓、筒筒鼓、定音鼓等西洋打击乐器,构建起一套“超秦腔”打击乐音色系统。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他对“干鼓”音色的处理——通过调节击打位置和力度,使同一面鼓产生从微爆到裂帛的丰富变化。这种音色微差在“河谷回声”场景中形成立体声像,听众仿佛能看见声音在虚拟峡谷中的折射路径。张辣子曾言:“鼓皮就是我的调色板”。这句话道出了他将司鼓视为音色绘画工具的本质认知。

20250806150429247-77-fa695.jpg

张辣子在《红河谷》创作中,将秦腔传统节奏视为可拉伸变形的弹性网格。在“雪崩”高潮段落,基准节奏以6/8拍记谱,实际演奏时却通过细微的时值偏移制造“地质断层”般的节奏裂缝。这种处理既保留了秦腔“垫板”的急促感,又注入了现代音乐的不确定性魅力。更精妙的是,他在结尾武打戏中,创造性地将秦腔与京剧以及爵士打击乐并置,在表面冲突中达成深层的节奏通约。这种跨文化的打击乐节奏对话,让《红河谷》获得了超越地域局限的感染力。

张辣子的《红河谷》创作中最动人的,莫过于对秦腔表演美学的当代转译。传统戏曲中,司鼓者居于乐池,隐于幕后。在《红河谷》中,他却将司鼓提升为秦腔民族乐队指挥地位,进行剧场性表演。他的击鼓姿态本身就是舞蹈,鼓槌的每一次扬起都带着黄土高原农民挥锄的肌肉记忆,每记重击都蕴含着华阴老腔艺人脖颈暴青筋的生命力度。这种“身体叙事”将秦腔表演程式中的“手眼身法步”转化为现代打击乐手的舞台存在感,使音乐可视化、戏剧化。在“祭河神”这一场景中,张辣子设计了一段“鼓皮对话”:用手指轻抚鼓面模拟波浪,用掌根摩擦发出风声,最后以双槌狂舞表现河水奔涌。这种极简的音效剧场,堪称对秦腔虚拟性表演原则的现代化诠释。

20250806150443423-10-869f9.jpg

张辣子的《红河谷》创作历程,我们看到一位深谙传统却不囿于传统的戏剧音乐实践者。他的司鼓艺术不是对秦腔的标本式保存,而是激活其基因中的突变潜能,让古老DNA在当代文化肌体中继续进化。这种创作态度或许正是非遗活态传承的典范——传统不是用来复制的模板,而是供我们解码的遗传密码。当《红河谷》的中国大鼓声在陕西大剧院回荡,我们听到的不仅是黄河的波涛,更是秦腔艺术穿越时空的生命律动。

在数字化浪潮的当今,张辣子以他的鼓槌证明:最前卫的音乐实验,可能恰恰诞生于对传统最深切的凝视之中。那些被岁月打磨得发亮的锣鼓经,经由当代戏曲音乐人的创造性重组,完全可表达出这个时代最鲜活的情感密码。秦腔《红河谷》的创作启示我们:传统的未来,不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而在像张辣子这样敢于将文化基因置于变异中的艺术工作者手中。(供稿:秦岳 险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