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黄龙:一杯茶润活山乡水土

2025-08-05 18:12:04 来源:西部决策网

一杯茶背后的故事有多长?

在黄龙县,是大山深处60万亩的野生连翘林的默默生长,是返乡游子重拾家乡味的温情回望。

如今,这杯茶,正随着返乡青年黄玉飞的脚步走出大山,带着黄龙的春景与希望走向远方。

IMG_9105

初心:守正寻路 茶香出山飘远方

“要让更多人喝上黄龙连翘茶!”2017年初春,黄玉飞站在石堡镇老家院子里,望着远处层叠的青山,心里暗暗立誓。

这份决心,始于一场“美丽的骗局”。

那年,毕业后选择在西安创业的黄玉飞28岁,父亲突然打来电话:“老毛病犯了,你回来陪我去趟医院。”他心头一紧,连夜驱车赶回老家,推开院门却看到父亲正坐在石桌旁,手里端着粗瓷茶杯,面前摆着刚泡好的连翘茶,茶汤澄黄透亮。

正是这次的“意外”回乡,让黄玉飞重新认识了家乡的土地。

“我们黄龙的野生连翘林有60多万亩,但利用率却不足十分之一。”黄玉飞回忆说,当时虽然已经有几家在做连翘茶,但都是两口铁锅、三间瓦房的小作坊,炒茶火候全凭手感,最好的收入一年不到3万元。

而真正让他挪不开脚步的,是刻在黄玉飞骨子里的茶香记忆。他至今清晰记得,祖父年年攀着崖壁采下带着晨露的连翘青芽,归来后一家人围坐在火炉旁慢火烘焙的场景。“连翘茶香混着那股暖烘烘的气儿,就是记忆中家的味道。”他笑着说。

看着漫山闲置的连翘林,想着祖父临终前“别让制茶手艺断了”的嘱托,黄玉飞毅然留了下来。

说干就干。2021年,黄玉飞创立延安龙山云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连翘茶古法技艺奔走申遗、申请专利,还化身“茶行僧”,不放过任何参加展会的契机……终于,公司于2023年底产值突破1300万元,大山深处的野连翘也成功蜕变为黄龙名片。

创新:危中寻机 纸杯茶打开新销路

创业的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

2020年的春天,疫情的阴霾压得所有人喘不过气来。黄玉飞站在公司仓库前,望着堆到屋顶的连翘茶纸箱,指节攥得发白。这些新茶本是开春的希望,如今却成了压在他心头的巨石。

“那时候人出不去,货也出不去。”黄玉飞后来回忆,最难的日子里,他常常在仓库待到后半夜问自己:“难道刚有点起色的厂子,就要这么停了?”

仓库角落堆着几箱没卖完的纸杯,是之前参加展会剩下的。一个普通的下午,黄玉飞盯着纸杯发愣时,忽然灵光一闪:“茶叶装在纸杯里行不行?”把盒装茶换成独立包装的纸杯茶,不用茶具,不用等待,正好能解决特殊时期“出门难、会客难”的喝茶需求。

很快,他带着工人连夜改造包装线,在纸杯内侧加了层透气滤纸,把揉捻好的茶叶按分量封装进去,杯身印着“黄龙深山连翘茶”的字样,配上连翘叶的标识图案。

新包装刚做出来,他就抱着样品找到县文旅局。“这不仅是卖茶,也是让黄龙的春天走进更多人家。”他的话打动了对方,很快,县上协调本地商超、酒店、景区优先采购推广用于对外接待,连政务服务中心的接待台都换上了连翘纸杯茶。

但黄玉飞知道,要想打响黄龙连翘茶的知名度,只在本地打转远远不够。恰巧此时,他看到新闻里说一线医护人员长期驻守医院,连喝口热茶都成了奢侈事。那一刻,他没有丝毫犹豫,当即决定把价值75万元的纸杯茶全部捐出!“那年几乎没收入,可看着那些冲在前面的人,就觉得我该这么做。”他说。

那次捐赠,让厂子在最难的时候保住了人心,更让黄龙连翘茶的名字,随着一杯杯暖茶传到了更远的地方。也正是这份特殊时期的果敢与担当,成了黄龙连翘品牌突围的重要一步。

传承:技艺共享 抱团发展促振兴

在传统手艺人的圈子里,经常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句俗语背后,是对技艺垄断的固守和对市场竞争的担忧。但黄玉飞在推动产业规模化的同时,却同样致力于“教会徒弟”。

“独木难成林,抱团方能生火。”这是黄玉飞常挂在嘴边的话。在他看来,工业化生产虽是打开市场的必要路径,但炉火相传的手艺温度更需要用心传承。

于是,每到生产旺季,他便敞开公司的厂门,把生产车间变成了非遗工坊。从摊晾时对温度湿度的精准把控,到杀青时对火候时长的巧妙掌握,再到揉捻时对力度节奏的细腻拿捏,这些祖传的秘技,他都手把手地教给前来学习的农户,毫无保留。

“有竞争,品质才能往上走,研发才有动力。”谈及分享技艺的初衷,黄玉飞目光如炬,“单打独斗闯不出大市场,只有众人拾柴,把产业盘子做大,黄龙连翘茶的品牌才能真正立得住、叫得响!”

2023年,依托延安龙山云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立的非遗传习基地成功入选陕西省第三批省级非遗工坊。

这份坚持也终见成效。如今,全县已有30余位乡亲在他的指导下习得制茶技艺,其中7人更是凭借这门手艺独立开设了小作坊,实现增收。“我还为乡亲们承诺帮他们联系市场,但每一批出厂的产品,都要附有权威检测报告。”黄玉飞语气坚定,不能让品质砸了“黄龙连翘茶”的招牌。

除了让村民们学会制茶增收,每年生产季的采茶、分拣、包装等环节,黄玉飞也会雇请大量乡亲务工。曾经无人问津的山间连翘叶,真正变成了乡亲们增收的“金叶子”。

白马滩镇河西坡村村民魏武德掰着手指算着收入账:“采茶季每天都能挣几百元,农闲时还能在厂里务工,一个月下来能有几千块收入,现在是顾家、挣钱两不误。”

截至目前,延安龙山云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已为当地200余名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其中脱贫户占比超过三成。

时光流转,茶香不息。如今,黄龙山60万亩连翘林依旧在舒展枝叶,连翘茶的香气还在蔓延,越来越多的乡亲也因这缕茶香过上好日子。一杯茶背后的故事还在延续……(供稿:高亚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