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决策网讯 7月30日,咸阳市召开“打硬仗 求突破 决战决胜‘十四五’”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场。咸阳市生态环境局亮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成绩单。在全市系统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扩绿、增长的攻坚战中,咸阳探索出一条生态治理与民生改善并举的绿色发展新路,为建设现代化“西部名市丝路名都”注入强劲绿色动能。
机制创新:构建治理体系“四梁八柱”
咸阳将大气污染防治列为“头号工程”,以机制创新破解治理难题。发布会透露,当地重构目标、责任和措施“三个体系”,建立“书记季小结、市长月调度、分管领导周推进”的高位推进机制,更创新性出台市级部门大气污染防治履职“两张清单”,压实责任链条。这一制度设计,为精准治污提供了坚实保障。
水暖炕革命:小炕头撬动大民生
在清洁取暖领域,咸阳的创新实践引发关注。针对农村传统土炕污染难题,当地自2023年起推广“水暖炕”改造——在保留农民生活习惯基础上,通过水电加热替代燃柴烧炕。记者了解到,这项民生工程已投入1.44亿元,完成29.6万个改造,基本覆盖南部县区。设备由政府全额埋单,农户采暖季电费仅180元,叠加清洁取暖补贴后实现“零负担”。
“水暖炕干净方便经济又暖和,好得很!”群众质朴的评价道出民心所向。环境效益同样显著:单个水暖炕每采暖季可减排污染物0.166千克。2025年一季度,咸阳市焚烧污染标志物钾离子浓度同比下降20.3%,南部县区PM2.5、CO浓度分别改善10.8%和14.3%。这一创新实践获《中国环境报》专题报道,成为生物质污染治理的“咸阳方案”。
系统施治:三水统筹筑牢生态屏障
在水环境治理方面,咸阳市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河流监管体系,完成22座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及74个入河排污口溯源。水源地保护成效突出,县级以上及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划定率全省率先达标,县级水源地评估优秀率达100%,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稳定在88.9%,交出亮眼答卷。
绿色转型:动能转换培育新质生产力
发展方式绿色化转型步伐加快。咸阳严控“两高”项目准入,对640个项目实施“三线一单”合规审查。创建16家国家级绿色工厂,地热能供暖占比达25.6%,主城区公交新能源化率100%。作为国家第二批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试点城市,咸阳正构建覆盖分类投放、运输、处置的全链条垃圾处理体系,资源化利用率达86.28%。
法治护航:智慧监管优化营商环境
法治化治理能力持续提升。咸阳相继颁布5部环保领域地方性法规,创新推出企业“环境码”四色分级监管。通过“线上学法积分”等柔性执法方式,大幅降低企业违法风险。该模式入选陕西省2025年首批优化营商环境典型经验,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咸阳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刘鲲在发布会上表示,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全民参与。当前咸阳正以“水暖炕”等创新实践为切口,推动形成全民共治共享的绿色生活方式。随着环境教育基地升级、生态文化公园落成,以及《父亲的记忆》等环保作品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正融入城市血脉。
从铁腕治霾到柔性监管,从产业升级到民生工程,咸阳的生态治理实践表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绝非单选题。这座西部城市以一场场“生态硬仗”,为高质量发展铺就最鲜明的绿色底色,也为同类地区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路径提供了生动范本。(杨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