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米井下有片特殊“战场”,轰鸣采煤机却牵动矿井生产脉络,不见穿梭矿工却关乎井下安全与效率,这里便是井下集控室,是煤矿智能化开采的“神经中枢”。守护这片“中枢”的是集控设备维修班组——神南产业公司机电设备维修中心电气车间电工2班。他们与指示灯、数据代码相伴,用精湛技术保障自动化控制系统精准运行、语音通信畅通、监控摄像头清晰、PLC控制箱指令无误,成为矿井安全生产的“幕后管家”。
设备即“器官”:他们是井下“神经中枢”的“全科医生”
走进井下集控室,设备排列整齐,屏幕刷新工作面运行数据,语音对讲传来调度指令,监控画面覆盖关键岗位。这背后是精密设备协同运转:自动化控制系统指挥设备,语音通信系统保障指令传递,高清摄像头捕捉现场情况,交换机送达指令无误。
设备小故障可能影响生产链、埋下安全隐患,如PLC模块损坏、数据交换堵塞等。为此,班组给设备建立“监测运行台账”,监测28项关键参数,形成“日常巡检—数据预警—精准检修”全周期管理体系。
今年6月,某矿工作面自动化系统“指令延迟”,张磊通过查询“监测运行台账”发现PLC输入模块报错,判断是变频器节点短路,及时更换备件,1小时恢复正常,避免生产中断。
从“被动修”到“主动防”:用技术创新织密安全防护网
传统设备维修常“故障找上门才动手”,但集控设备“等故障发生”有巨大安全风险。班组明白最好的维修是“不让故障发生”,走出“技术创新+智能预警”升级之路。
针对井下粉尘大、湿度高致摄像头频繁故障问题,他们采用“三级防护法”,即给镜头加装防尘雨刷、定期用压缩空气清理镜头,使摄像头无故障运行时间从1个月延至3个月。面对语音通信系统在使用中出现“杂音”难题,青年员工刘忠勇带头制作了“华宁中继器测试平台”,通过对终极模块的寿命监测,更换老化元器件,将串线“杂音”概率从5%降至0.3%,确保集控指令准确。
为了“跑得比风险快”,班组总结出“3分钟响应、2小时到矿、小故障1小时解决”的“黄金准则”,还编写了《智能化集控标准》,优化稳压电源、防爆摄像头、本安型操作台等集控设备检修工艺,提高了检修设备的完好率。
在“方寸集控室”成长:锻造懂技术更懂安全的“全能战队”
集控设备维修是“技术活”更是“良心活”,需有硬本领和责任感。班组6名成员,有“老矿山”也有“科班生”,在“传帮带”中共同成长,练就维修绝活。
班组“学习角”的专业书籍被翻烂,墙上贴着“设备故障案例库”,记录近5年300多个典型问题。班长带徒弟,既教用万用表测电压,也教预判故障;张磊教编程,提醒关键设备检修工艺。如今,班组1人考取“电工高级技师”,3人获“电工高级工”资格,成为“全能手”。
井下集控室灯光日夜不熄,集控设备维修班组脚步不停。他们守护的不仅是机器,更是矿井安全生产“大脑”。他们深知,PLC控制箱线路连着矿工安危,通信系统通话系着生产效率,监控屏幕画面是“安全第一”的无声承诺。
当煤矿智能化的浪潮奔涌向前,这群“神经中枢”的守护者,正以匠心守初心,以技术护安全,在方寸集控室书写着平凡而硬核的担当。他们的故事,是煤矿工人“科技兴矿”的生动注脚,更是千万矿山人“向安全要效益,以智能促发展”的缩影。在他们的守护下,井下“神经中枢”将持续发出强劲信号,为煤矿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供稿:何国华 王佩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