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决策网讯 “快看!树上真的有一个鸟巢。”随着这难以掩盖的惊喜声音抬头望去,在汉中市洋县卫健局路边的一颗行道树上,一个巨大的鸟巢映入眼帘。据当地群众介绍,这竟然是朱鹮的“家”。这让人不免疑惑,朱鹮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对栖息地的生态环境要求极高,曾因环境破坏一度濒临灭绝。它们何以会选择在闹市区筑巢繁殖?让我们跟随记者的镜头,一起去探秘。
7月23日,“秦岭四宝和它的朋友们”媒体团走进被誉为“朱鹮之乡”的小城——洋县。
白羽映青山:守护朱鹮的家园防线
采访活动首站,朱鹮生态园。这座占地30多亩的园区,饲养着180余只朱鹮。在这里,媒体团一行深入了解到44年来朱鹮保护历程。1981年,世界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在洋县姚家沟被发现。经过人工干预、守护,如今朱鹮的全球种群已突破万只,栖息地向整个东亚扩散。
从生态园出发,驱车十几分钟,便来到朱鹮保护区核心地带的草坝村。村口的千亩梨园里,沉甸甸的黄金梨挂满枝头,无声地向人们展现丰收的盛景。流水潺潺,稻苗翠绿,微风习习,混着泥土的腥气,铺展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清凉。
“要把朱鹮养,宁可少打粮。现在我们这里,没有人不知道朱鹮,随便在田间找个老农,都说得头头是道。”洋县朱鹮爱鸟协会会长华英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嘎!嘎!嘎!”“大家看,朱鹮来了!”华英激动地指向不远处的天空。只见一只成年朱鹮在天空稍作盘桓之后,稳稳当当地停留在不远处的一棵大树上。“家门口的这个巢穴是我自己当时专门搭建的,现在吸引了几对朱鹮在这儿栖息。”满满的自豪感洋溢在他的脸上。
从“孤羽七只”到“万鸟翱翔”,朱鹮的成功保护不仅使一个物种从“濒危”走向“复兴”,更带动了秦岭地区的生态空间修复,伞护了其他野生动物种群,促进了当地的绿色发展,实现了物种保护与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共赢。
绿业兴沃土:生态赋能的产业突围
高质量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近年来,草坝村充分发挥地处朱鹮核心保护区的地域特色优势,主打生态有机品牌,建成有机水稻、油菜基地4600亩,以朱鹮湖果业专业合作社为载体,黄金梨、菜籽油等13类农产品畅销全国。黑米茶、黑米、黑米糊被纳入“中科年货节”地理产品清单,实现有机产业产值6050万元。2024年,村集体经济积累2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万元,先后摘得“全国文明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等荣誉,蹚出“支部+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共富路径。
在陕西双亚有机农业集团,采访团一行深入智能生产车间,详细了解全国路线的黑米深加工产业链有关情况。走进种植基地,可以看见,连片的稻田里,杀虫灯在阳光下闪烁。这里1.5万亩有机基地采用“统一育种、统一管理、全程可追溯”模式,培育的黑米、香米通过了ISO-9001认证,从田间到餐桌的产业链一目了然。
在秦洋长生酒业,1000亩有机糯稻种植基地为“中华老字号”谢村黄酒提供原料。
洋县现已建成全国最大的有机厚朴、有机牡丹基地,认证有机产品15大类113种18.23万亩,区域公用品牌“洋县黑米”跻身全国百强,有机产业产值突破60亿元,成为洋县新的对外交流名片。
如今,生态环保、绿色发展理念早已随着朱鹮一起“飞”入大伙的心间,真正实现了朱鹮保护与绿色富民协同发展。(文/张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