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决策网讯 7月23日,咸阳市一场聚焦民生硬仗的新闻发布会,揭开了这座城市守护“最柔软群体”的决心与行动。在“困有所助”与“老有所养”两条民生主线上,咸阳正以改革破题、以实干作答,奋力书写现代化“西部名市 丝路名都”的温暖注脚。
精准救助:织密兜底网络,筑牢防返贫堤坝
面对困难群众的急难愁盼,咸阳民政系统打出了一套组合拳。分层分类救助体系高效运转:今年上半年,4.41亿元社会救助金精准滴灌,保障了21.78万名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专项救助协同发力,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7.2亿元帮扶资金,为困难群体撑起多元保障伞。急难救助机制快速响应: “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和“六办共助”模式,让突发困难不再无助。前6个月,近1100万元临时救助金及时为12808人次纾困解忧。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1118家社会组织投身公益,1.41亿元善款惠及58.47万人次,社会救助的“毛细血管”充分激活。防返贫监测无缝覆盖:在试点基础上,全市推行防止返贫帮扶与低收入人口帮扶“两项并轨”,9944户重点监测对象帮扶到位,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老有所养:服务体系加速成型,银发经济破题起势
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咸阳以《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和27项服务清单为蓝图,构建起“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服务网络。硬件设施跨越提升:投入3.2亿元,建成覆盖县、镇、村的养老机构、日间照料中心、农村互助幸福院和区域养老中心近1150个。新增养老床位超1.3万张,护理型床位占比达62.6%,远超省级标准。居家适老化更贴心:5026户困难老人家庭完成改造,居家养老安全便利性显著提升。148个助餐点在963万元补贴支持下,有效缓解了老年人“吃饭难”。关爱服务温暖直达: 高龄补贴上半年惠及49.12万老人,发放金额达1.95亿元。探访照护制度为1.13万名特殊困难留守老人和5152名分散特困老人送去持续关怀。“银龄行动”志愿服务蓬勃开展,咸阳成为全国老龄工作联系点。银发经济动能澎湃: 渭城区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基地打造“一站式”老年用品平台。培育“不老帮”等本土养老品牌和26家高星级机构。创新成立的陕西智慧养老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构建“政企校”合作新机制,为养老事业与产业融合注入强劲动力。
西安—咸阳一体化:民生红利加速释放
咸阳将西咸一体化视为“最实的改革、最大的开放”,在社会救助领域率先突破。城市特困供养、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等6项标准已与西安看齐,秦都、渭城两区更实现了低保、特困供养标准的城乡统筹及与西安对标,让困难群众实实在在共享一体化发展成果。
未来展望:从“有”到“优”,托举幸福晚年
咸阳民政深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仍需持续加力。在养老服务领域,市民政局将全力推动27项基本服务清单全面落实,实现四个关键转变。服务对象:从特殊困难老人向全体老人拓展。供给主体:政府主导转向政府、市场、社会多元协同。服务模式: 机构为主升级为居家社区机构协调发展。服务内涵:基础生活照料迈向高质量医养康养结合。
为此,咸阳将着力优化居家社区服务,强化“六助”上门和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完善新建小区配套养老服务设施“四同步”机制;落实养老机构优惠补贴政策;壮大专业护理人才队伍;并依托咸阳高新区银发经济产业园,探索“事业带产业、产业促事业”的良性循环。
从精准救助的底线坚守,到养老服务的品质跃升,咸阳正以“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初心,将“硬仗”打成“民心仗”,让改革发展的红利化作困难群众手中的暖流、长者脸上的笑容。这座丝路名城,在托举民生幸福的道路上,步履铿锵,温暖前行。当政策的温度融入万家灯火,咸阳离“静享生命从容、安度幸福晚年”的愿景,又近了一步。(杨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