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决策网讯 7月23日,咸阳市“打硬仗 求突破”系列新闻发布会聚焦医改攻坚。市卫健委党委书记、主任魏曙新向媒体展示了一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这座正在建设现代化“西部名市 丝路名都”的城市,正通过深化医改重塑医疗健康新生态。
空间重构:15分钟就医圈照进现实
家住渭城区的张大爷最近发现,复诊糖尿病不必再奔波到市中心医院。在社区医院,西京医院专家的诊疗方案通过远程系统直达基层诊室。这正是咸阳构建“15分钟就医圈”的缩影。
“我们锚定‘大病不出市、常见病不出县、小病在基层’目标,推动资源均衡布局。”魏曙新介绍。咸阳抓住西咸一体化契机,与西京医院等共建40个医疗联盟,组建300余人西咸专家库,让三甲医院优质资源直达基层。市区6家三甲医院建成13个国家级重点专科、46个省级重点专科,形成六大专科联盟体系。
县域医疗能力提升更为关键。11个县医院建成急诊急救“五大中心”,7个纳入国家“千县工程”。在基层网底,8个县启动医疗次中心建设,176个乡镇卫生院实现中医馆全覆盖,270个村卫生室建成中医阁。武功县慢病患者王婶感叹:“现在配药做理疗,骑电动车十分钟就到卫生室。”
制度破冰:三医联动破解看病贵
在咸阳医改指挥部,卫健、医保、财政、人社四部门的联席会每月雷打不动。“三医能否真正协同,关键在体制机制创新。”魏曙新说。咸阳在市县两级推行“一名领导分管三医”,建立政策互通、信息共享机制。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成为突破口。全市145家定点医院实施按病种付费,在医共体内建立“结余留用、超支分担”机制,推动医保资金向基层倾斜。与此同时,集采药品全面进医院、进药店、进基层,常用高血压药价格降至每片几分钱。
薪酬改革激活了医疗队伍活力。在彬州市医共体,医生李明的绩效工资比改革前增长了30%:“现在到分院坐诊既有补贴,还能参与结余分配。”全市15个医共体实行编制一体化管理,人员可跨机构流动,基层医生流失率下降18%。
技术赋能:一张网打通生命通道
乾县村民老赵突发胸痛时,镇卫生院的“心电一张网”救了他的命。心电图实时传至县医院,确诊心梗后急救车直送手术室。“从发病到手术不到90分钟。”主治医生感慨。这样的生命通道已在9个县铺开。
咸阳以信息技术重塑医疗流程:市中心医院与秦都医院组建的紧密型医疗集团,实现影像、检验、急救“一张网”;5个县实现“镇检查、县诊断”;泾阳县建成医疗调度中心,专家可实时指导镇卫生院手术。
人才流动的壁垒正在打破。通过苏陕协作、三级医院对口帮扶,400余名专家常驻县级医院,3年引进656名医学生扎根基层。在旬邑县医院,交大一附院专家带教的微创手术已常态化开展,患者住院费用降低40%。
民生温度:改革落脚于就医体验
医改的成效最终体现在群众就医感受的变化。在全市二级以上医院,“一次挂号管三天”让复诊患者省去重复排队;50家医疗机构147项检查结果互认,避免重复花费;297家托育机构使千人口托位数达4.46个;219家老年友善医疗机构构建起医养结合网络。
在渭城区中医药一条街,省级名中医定期坐诊,针灸推拿服务嵌入社区养老中心。连续5年的“千名中医下基层”活动,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三甲医院中医药服务。
“深化医改永远在路上。”魏曙新表示,咸阳将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三医协同治理等领域持续突破,让医改红利惠及每位市民——当健康服务触手可及,当看病负担切实减轻,“西部名市”的民生底色才更加温暖动人。(杨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