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决策网讯(记者马瑞 通讯员 李文振)在宜川县,提起袁江红,许多人都会竖起大拇指:“那可是个能人!”
今年60岁的袁江红,人生经历丰富得如同一本厚重的书——从木匠学徒到货车司机,从客运班车经营者到苹果种植户,再到“陕北土疙瘩专业合作社”的创始人,他的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精彩。
“我这辈子就是闲不住,总想试试新路子。”袁江红笑着说。正是这种“敢闯敢干”的劲头,让他从一个普通的农村木匠,成长为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的合作社带头人。
木匠学徒练就硬本领
“叮当……叮叮当当……叮当……”清脆的敲击声从秋林镇上合兑村一户农家院子传出,袁江红正专注地为邻居修理农具。虽然已经多年不靠木匠手艺谋生,但他并没有丢下这门老手艺。
“这手艺是跟我爸学的,16岁就跟着他做木匠活儿。”袁江红放下工具,擦了擦汗。他的父亲是村里有名的木匠,打家具、修农具、盖房子样样在行。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木匠是受人尊敬的职业。袁江红回忆说,小时候,他经常跟父亲背着工具箱走街串巷,谁家嫁女儿要打“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的陪嫁木箱,谁家老人要备“寿材”,都少不了他们的身影。“那时候,十里八村人都夸我爸手艺好,我也暗下决心要学出点名堂。”袁江红笑着说。
为了掌握真本事,每天天不亮,他就起床练习锯、刨、凿、卯,手上的血泡起了又消,消了又起,掌心磨出了厚厚的老茧。经过几年的刻苦钻研,他的手艺逐渐小有名气,乡亲们有木匠活儿都爱找他帮忙。
1984年,袁江红自费赴郑州学习油漆新技术。学成后,他与父亲在甘草村创办木漆加工厂,既为村民定制家具,又义务维修学校课桌椅。最红火的时候,厂里员工一度发展到六七人,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明星企业”。
“父亲常说,做木工讲究‘木不离分,匠不离线’。做木工是这样,做人做事也是这样。”袁江红说。正是这段经历,让他在后来的每次转型中都保持着难得的定力。
运输路上闯出新天地
20世纪90年代,机械化的浪潮席卷农村,手工木匠的活计逐渐减少。眼看生意越来越淡,袁江红没有坐以待毙,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扔掉刨子,握起了方向盘。
“看别人开手扶拖拉机拉货,咱为啥不行?”冬夜里,袁江红蹲在烧得通红的铁炉旁,突然对父亲冒出这句话。老木匠沉默着往炉膛里添了块煤,“啪”地合上炉盖:“干!”就这一个字,点燃了袁江红新的人生。
敢想敢干的袁江红说干就干,东拼西凑买了辆二手拖拉机,从此跑起了运输,帮乡亲们拉煤炭、送化肥、运粮食。几年后,手头有了积蓄的他,又考取了大车驾照,换成了载重更大的“东风牌”卡车。“开大车可比做木匠累多了,但挣得也多。”袁江红笑着说。
但车轮上的生活远比木屑残酷。夏天驾驶室温度超过40度,汗水能把方向盘泡得打滑;冬天油箱经常冻住,得用柴火烤半小时才能发动。最危险的一次是在雪后拉煤炭,车子在盘山路打滑,半个轮胎悬在悬崖外,他硬是垫着大衣一点一点把车倒回来。
机遇总是眷顾敢闯的人。2000年,客运市场兴起,袁江红又抓住机遇,卖掉货车,投资购置了一辆29座空调班车,跑起了宜川至延安的客运线路。“那时候一天跑一个来回,虽然辛苦,但收入比跑货运强多了。”袁江红说。
从货运到客运,袁江红又一次成功跨界。“老袁这人脑子活,敢想敢干。”同村的袁立学说,“别人还在犹豫的时候,他早就行动了。”
返乡创业种出“金苹果”
十几年客运生涯,袁江红看遍山河变迁,也尝尽行业辛酸。昼夜奔波的疲惫、竞争加剧的压力、突发事故的风险,都在透支着这个老司机的身体与耐心。当他看着客运站里稀疏的人流和泛黄的时刻表,终于轻叹一声:“该换条路走了。”
2019年,54岁的袁江红在方向盘上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卖掉苦心经营近二十年的客运线路,回到上合兑村栽种了十三亩果园。村里人都说老袁疯了:“放着稳稳当当的方向盘不握,偏要去拿锄头?”
答案藏在黄土高原的沟壑里。宜川地处北纬35°苹果黄金带,昼夜温差大,苹果糖分积累充分。袁江红说:“咱宜川的苹果品质好,种苹果是个长远产业。”
转型比预想的更艰难。为了掌握科学的种植技术,他跑到县农机站请教专家,还自费去洛川、白水等苹果产区学习。剪枝、疏花、套袋、防冻……每个环节他都亲力亲为,像当年学木匠一样一丝不苟。
在发展苹果种植的同时,袁江红也琢磨着如何把宜川的优质农产品卖得更远、卖得更好。2019年9月,他牵头成立了“陕北土疙瘩农村专业合作社”,联合周边村民统一采购农资、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品牌销售,还注册了“陕北土疙瘩”品牌。“‘土疙瘩’这个名字,就是想让消费者知道,咱们的东西虽然土生土长,但品质绝对过硬。”袁江红说。
自2020年起,中盐集团充分发挥央企资源优势,帮助合作社构建了“线上+线下”的立体化销售网络,不仅显著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更成功打开了北京、上海、广州、香港等高端消费市场,带动当地农户实现稳定增收。
“去年我们合作社销售额突破了500万元,带动了150户村民增收。”袁江红自豪地说。曾经的“土疙瘩”,如今变成了乡亲们致富的“金疙瘩”。
记者手记:
一棵永远生长的苹果树
站在现代化苹果园里,袁江红正盘算着今年的计划:上马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申报有机认证、带队考察农高会。面对退休话题,他轻抚身旁30年的老果树笑道:“老树新枝,正当其时。”
这位从木匠转型的新农人,其人生三次转身恰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缩影:80年代乡镇企业兴起、90年代市场大潮涌动、新时代乡村振兴推进。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农民骨子里的闯劲与韧劲。
黄土高原的暮色中,那把旧刨刀、方向盘上的手印、果园里的足迹,共同镌刻着一个奋斗者的年轮——既是个人成长的印记,更是时代前行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