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一间仅有四人的空旷车间里,没有像样的库房,没有趁手的工具,连开个会都得站着点名——这是神南产业公司车辆维修班初创时的模样。
十年倏忽而过,每一位“车医生”日复一日的坚守从未松懈,点点微光早已汇聚成奋进的火炬,更以那份磨不掉的匠心,稳稳守护着公司每台车辆的每一公里。
破局:政策破冰点燃希望
2015年,正值煤炭行业低谷期。神南产业公司推行节支降耗,将车辆维修业务从外委转自修,车辆维修班应运而生。那时的他们,只有4个人,和几台“退休级”的老设备。“破箱子当库房”,连统一的工服都没有。更让大家犯难的是,公司提出将班组纳入劳务编制,改变固定薪资模式。“签了合同万一不如现在咋办?”“工资会不会降?”质疑声像车间里的油污一样弥漫开来。
关键时刻,时任人力资源部部长的李建东细致地解读了公司的相关政策,为大家拨开了迷雾。“编制调整是为了长远发展,技能培训、晋升通道都会打开,养老、医疗等保障一个都不会少。”李建东多次耐心地解释,让大家看到了未来的奔头。最终,大家签下合同,在迷茫中攥紧了改变的钥匙。
那时的车间虽然空旷,但却埋下了希望的种子。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烂桌子擦一擦当学习台,生锈工具磨一磨继续用,大家边修边学,在油污与汗水里,悄悄积蓄着力量。
淬炼:创新浪潮锻造精锐
2020年,公司掀起“双一流”班组建设浪潮,这股春风吹进了维修班的车间,也吹来了蜕变的转折点。“咱要把精气神拿出来!”在区队长冯军飞的带领下,大家一拍即合,从班组文化建设入手,开启了班组的蜕变之路。
从技术突破到科技创新,从素质提升到设备升级,他们啃下了一个个“硬骨头”。
第一次接触小保当矿业公司的防爆车时,3本图纸被翻得卷了边,车间的灯常常亮到半夜,硬是将18辆防爆车的维修任务提前完成,创效值达到280余万元。
班组全员投身创新,累计完成40余项科技创新,斩获省级荣誉2项、公司二等奖6项,个人命名项目1项,其中“一种车辆测漏装置”申请为实用新型专利;学习的风气也日益浓厚,4名本科、4名大专,2人在考高起专,就连昔日的“技术小白”也已经逐渐成长为“行家里手”。
车间的检修设备整齐排列,统一的工服透着精气神,班组阵地焕然一新。从“将就干”到“创新干”,“车医生”用实力证明: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只有不敢突破的勇气。
传承:十年匠心守护每一公里
十年光阴流转,车辆维修班的车间里,扳手与零件碰撞的声响从未停歇,而那份“护车行”的匠心,早已像车间墙角那抹最深的油迹,渗透进每一代“车医生”的骨血里。
从4人到14人,数字的增长背后,是一场静默却有力的传承。最早的4位“拓荒者”里,班长王国威如今已是班组里的“定海神针”。当年的技术小白高鹏,如今也成了能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带徒弟时总把亲身经历的“传帮带”故事挂在嘴边,手里的扳手,也像当年班长那样稳。
十年间,班组从困境中起步,在创新中成长,维修车次累计达15.59万次,修旧利废创效128.68万元,默默守护着公司156台车辆的安全运行。
“车医生,护车行!匠心在,梦必成!”振奋人心的誓言,是他们对过去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承诺。这份传承,是技术的接力,是精神的延续,是一群普通人用扳手拧出成长刻度,用匠心点亮奋进火花,更印证了:真正的匠心,从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把每一个当下、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极致的坚持。而这样的坚持,还在继续。(供稿:冯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