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决策网讯 在秦岭南麓的略阳县,一场跨越千里的医疗帮扶行动正在书写新时代的健康答卷。自2022年起,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和海安市人民医院组成的"组团式"医疗帮扶团队,先后选派17位专家进驻略阳县人民医院,通过"传帮带教"为当地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2024年6月,陈卓院长带领第三批帮扶团队到院后,以介入诊疗技术为突破口,推动医院实现"内科外科化、外科微创化、医技临床化"的转型升级。
在陈卓院长的带领下,帮扶团队创造了多项县域医疗技术“首例”,首例支气管动脉栓塞术为咯血量达1400ml的高龄患者紧急止血;首例PTCD手术(经皮经肝胆道穿刺引流术)为胆囊癌患者解除梗阻性黄疸;首例急性脑梗取栓术20分钟打通生命通道;首例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拆除脑内“不定时炸弹”首例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改善脑供血并预防脑卒中发生;首例人工动静脉内瘘球囊扩张成形术为尿毒症患者保护“透析生命线”;首例食管支架置入术解决晚期食管癌患者进食难题;首例肺肿瘤射频消融术为肺癌患者提供微创治疗新选择;此外,团队通过微创介入手术救治车祸导致脾破裂患者,避免传统切脾手术;改进子宫动脉栓塞术,成功保住产后大出血患者的子宫;这些技术突破涵盖了妇产科、肿瘤科、神经内科、普外科、肾内科、呼吸内科等多个学科,不仅填补了县域医疗技术空白,更标志着略阳县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实现质的飞跃,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与三甲医院同质化的医疗服务。
曾经,当地百姓若患上需要前往省城治疗的大病,只能长途奔波、四处求医,而如今,“以前要跑省城看的大病,现在县医院就能治了!” 这已然成为当地百姓最真实且欣慰的感受,技术突破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惠民成果;自2024年至今,帮扶团队不仅扎根临床,推动技术革新,还积极践行公益使命,他们翻山越岭,深入17个偏远村镇,开展下乡义诊活动,累计为2880位群众提供免费诊疗服务;同时组织专家团队走进社区、乡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普及健康知识,提升基层群众的防病意识;在帮扶团队的努力下,累计诊疗门急诊患者3356人次,开展住院手术264台,组织会诊及疑难病例讨论处置297次,举办培训讲座63场,累计覆盖医务人员944人次,成功落地61项新技术新业务,微创、介入诊疗等曾需转诊的技术已成常规,带动手术量同比增长30%,三四级手术占比显著提升,患者外转率大幅下降,那些曾被转运颠簸折磨的患者,终于在“家门口”等来了生的希望。
患者及家属的肺腑之言,更是对医院技术进步的有力见证。“没想到在县城就能做这么复杂的手术,再也不用到处奔波了!”一位脑梗取栓术患者家属发出由衷的感慨;“专家们不仅救了命,还保住了我的子宫,这是我们全家人的恩人!”产后大出血患者满怀感激地说道。
这些跨越生死救治背后的故事,是南通帮扶专家“输血+造血”深耕实践的生动缩影;通过“1+1”师带徒模式,专家们手把手教技术,传经验,已成功培养出5名能独立开展常见介入手术的本地骨干;正如陈卓院长所言:“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带来新技术,更要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从黄海之滨到秦岭腹地,南通‘组团式’帮扶团队以匠心践初心,将'精准医疗'的种子扎根于略阳的医疗实践中。随着第三批帮扶团队圆满完成工作任务,略阳县人民医院迎来第四批医疗帮扶专家——在陈卓院长的持续领航中,这支团队正以更坚定的步伐深化帮扶成效,强化学科建设、培育专业人才、惠及基层民生,为县域群众构筑起更加坚实的健康屏障,在秦巴山区续写着新时代健康帮扶的壮美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