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和天下》解

2025-07-17 09:42:29 来源:西部决策网

图片

何以“和天下”?唯有为“道”!

以《道和天下——解码秦岭古道雄关》为书名,如同秦岭深处的古道连关隘、溪流绕山峦,既藏着山河的肌理,又裹着文明的密码,在字句间流动着“道法自然”的哲思、“和而不同”的智慧,蕴藏着古关开合间的千年大道。

主标题“道和天下”四字凝练如古碑,自带磅礴的文化张力。“道”字尤为精妙,它恰是脚下的路——那些被马蹄踏磨、被岁月浸润的秦岭古道;是路上的关——那些依山而建、扼守要冲的雄关险隘;恰是天地的理——藏在山川褶皱里的自然法则,流转在关道开合间的生存智慧,以及历史长河中绵延的文化道统。这一“道”字,让具体的地理叙事挣脱了地域的边界,直抵“道法自然”的深层内核:道在山河间,在关隘间,亦在人心间。而“和天下”三字,则直接勾连起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的本质特质,恰如古道上的关隘——开则通衢万里,让文明交融如江河奔涌;合则屏障一方,让生灵安宁似山岳稳固。这份“开合有度”的包容与平衡,正是“和”的真谛,让书名跳出了单纯的地域书写,有了直抵人心的普世文化观照。

图片

主标题“道和天下”是意境的铺展,副标题“解码秦岭古道雄关”则是叙事的锚定。“解码”二字像一把循着“道”的钥匙,既要解开古道砖石里的历史细节,又要破译雄关“开合”背后的生存逻辑:为何有的关隘在盛世敞开胸怀,成为丝路胡商的通途?为何有的关隘在乱世紧闭山门,化作戍边将士的屏障?这些开合之间的抉择,本就是“道”的具象——因时制宜、顺势而为,恰是古人对“道法自然”的践行。它与主标题的“道”遥相呼应,又像在与读者轻声对话:那些被时光尘封的关隘故事里,藏着怎样的攻守之道与交融之智?

“道和天下”最动人的魅力,正在于它从秦岭古道雄关的具体叙事中,提炼出了“道法自然”与“和而不同”交织的永恒智慧,而古关的“开与闭”,正是这智慧最鲜活的注脚。

生态的“和而不同”,本就是“道法自然”的生动演绎。秦岭作为“中央水塔”与“生物基因库”,从不是刻意雕琢的盆景,而是自然之道的自在生长:南北气候在此轻轻划界,却共享同一片日月;江河源流于此悄然交汇,却各循地势奔涌;不同物种在海拔梯度中各安其位,却通过水循环、食物链彼此牵连,成就“共生而不相害”的平衡。这正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具象,而这份不加干预的平衡,恰是“和”最深厚的底色。

图片

人文的“和而不同”,则在古关的“开合”中愈发鲜明,是古人对“道法自然”的呼应与传承。古关本就是古道的骨血——没有关的守护,道的畅通便难以为继;没有道的延伸,关的存在便失去意义。看那些雄关的过往:秦汉时开关通驿,让政令达于四方,是“大道之行”的开放之道;魏晋时闭关戍守,让百姓避于战火,是“守土安民”的稳健之道;隋唐时关道并举,既设烽燧防边患,又通商路纳胡风,是“攻防相济”的平衡之道。从儒家“礼乐传于关隘”的教化,到佛道“梵音绕于雄关”的修行,不同文化在关的开合间碰撞却不冲突,交融却不失本真。这正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生动注脚——关的开与闭,从不是绝对的隔绝或放任,而是如自然节律般因势而动,这份“开合有度”的智慧,恰是“道统”绵延千年的生命力。 当生态的“和”、人文的“和”,与古关“开与闭”的大道在秦岭深处循着“道法自然”的脉络交织共生,“道和天下”便不再只是一个书名,更成为穿越千年的文明密码:万物各有其道,却能在自然的法则中寻得共生之“和”;文明各有其脉,却能在关道的开合间成就共荣之“天下”。这本新书,在解码古道雄关的历史细节,在传递藏在秦岭褶皱里、写在关隘砖石上的永恒智慧——这正是本书最动人的价值升华。

是为后记!

图片

2025年7月16日于磨香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