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对曾作为驼铃古道起点、见证千年丝路繁华的长安故地——今日陕西而言,敞开内陆襟怀,构建开放新高地,奋力谱写三秦新篇,勇立西部示范潮头,更是不负时代使命的必由之路。
在高水平擘画以中欧班列(西安)为核心的“陆上丝路”壮丽图景之时,陕西以加速临空口岸的现代化改造、高水平建设国际航空枢纽、高质量发展临空经济,全力打造“空中丝路”、续写丝路辉煌,为内陆陕西构筑面向未来的开放高地,注入磅礴的时代伟力。
“空中丝路”优势加速释放
今年2月,西安咸阳国际机场T5航站楼正式启用,显著提升了面向“一带一路”国家的国际航空枢纽能级,有力助推空港新城从“航空港”向“全球资源配置节点”转型,“国门”与“口岸”协同效应日益凸显。
3月底,西安携手格鲁吉亚,开通并加密5条全货运航线,预计年运输国际货物将突破3万吨,为构建辐射广、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航空枢纽和贸易物流大通道再添亮色。
6月,“西安—伊斯坦布尔”航线开通,成为国内第二条直飞土耳其的航线,将两座千年古都的时空距离浓缩至10小时。
如今,“空中丝路”网络日益密集,重点构建面向欧洲、中亚、西亚、南亚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货运通道。
目前,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拥有近90条国际(地区)航线、32条国际全货运航线、4条第五航权航线,覆盖全球43个国家91个主要枢纽与经济旅游城市。9条指向中亚的客货运航线实现了中亚五国全覆盖。2024年,机场旅客吞吐量达4703万人次,同比增长13.7%;货邮运输量达29.05万吨,同比增长9.3%。
从西安起飞,2小时航程可覆盖全国75%的疆域和85%的经济资源;5小时覆盖亚洲主要城市;12小时通达欧洲腹地。“丝路贯通、欧美直达、五洲相连”的国际航线网络格局初显,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的“空中丝路”高效串联全球经济圈,促进产业与社会供应链深度融合。
2018年,西安获批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此后,西安又相继获批陆港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及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形成内陆城市独有的“四枢纽一基地”立体物流体系。2024年,“四枢纽一基地”货物吞吐量达1.35亿吨,物流营收突破1626亿元,集聚物流企业超2.5万家,其中68家4A级以上企业占全市高等级物流企业总量的三分之二。同年,陕西空运进出口额2409.4亿元,增长17.5%;陆运进出口额687亿元,增长37.6%;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贸易额占比提升至58.1%。
作为西北首个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最大的航企聚集区和功能最全的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充分发挥“临空、自贸、保税、跨境、口岸、航权、枢纽、冷链”八大开放功能和国家级试点政策效应,初步形成涵盖飞机维修、航材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物流运输的临空经济全产业链。2024年,空港新城临空经济产值突破420亿元,聚集了14家航企总部、13个物流园区和200余家航空物流企业。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作为陕西唯一一类航空口岸,拥有食用水生动物、肉类、水果、种苗、药品5个指定监管场地(口岸)。
陕西西咸空港综合保税区(全省唯一的临空型综保区)着力构建航空制造、贸易服务、创新服务产业格局,实现了“跨境电商1210、9710、9810全模式业务”和“TIR国际跨境公路”等十项全省第一。在2023年全国综保区发展绩效评估中首次参评即获“双B”佳绩。2023年,空港新城跨境电商业务量首次突破700万单,排名内陆省份第一;2024年已突破1835万单,交易额达33.6亿元,同比增长58%。
2024年9月25日,京东物流(陕西)跨境电商中心在空港新城投运,依托综保区跨境、保税功能及“航线+口岸”优势,结合京东线上渠道与品牌效应,吸引上下游企业入驻,主要开展跨境电商保税备货(1210)进口及平台运营。
正如西北最大跨境电商保税仓储服务商——陕西星空跨境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兰祎博所言:“选择扎根西安,正是看中这里通达的空中网络与不断拓宽的国际通道。从货物落地到机场提货,再到配送至综保区,各环节无缝衔接,大幅压缩了时间成本。‘快’成了我们的制胜王牌。跨境交易额从2020年的3000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3亿元,五年十倍的跨越,正是‘空中走廊’赋予的力量。”
如今,西咸新区空港新城以发展“临空经济”为核心,依托“空陆联动、多式联运”的立体物流网络,显著提升枢纽能级。铁海联运衔接沿海港口,空陆联动形成复合运输体系,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与中欧班列的协同效应日益凸显。这片古老土地正跨山越海、拥抱世界,以全新姿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制度叠加”能级不断提升
陕西高水平建设国际航空枢纽的核心优势,在于自贸试验区、临空经济区、综合保税区在空间与政策上的“三区叠加”。这一独特优势,在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功能区催生了显著的创新成果与开放活力。
在制度创新方面,政策兑现“免申即享”、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一次性告知”、远程异地评标模式、水土保持“区域评估+告知承诺制”新模式等4项创新案例在全省推广;打造航空维修产业聚集区和“邮、快、跨”(邮政、快递、跨境电商)三类业务“一站式”通关新模式入选2024年陕西最佳实践案例;“航空物流机坪无人驾驶技术应用”与“航空物流无人叉车应用与分析”入选民航局《智慧物流发展典型实践案例》;“智能建造赋能智慧机场建设”与“中国(陕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大数据分析平台(二期)”获评2023年陕西科技创新优秀案例;“创新研发生物基材料探索生态环境高效治理新模式”入选2024年全国技术贸易(服务贸易)创新实践优秀案例。
在贸易便利化方面,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功能区持续突破:成功落地全省首单本土制造业大型设备出海“保税+融资租赁”出口业务,通过“保税+金融+产业”联动创新,有效降低企业资金占用成本与市场风险;完成全省首单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税款电子支付及税款担保电子化业务,引领陕西跨境电商进口税款缴纳进入电子支付时代;并成功实现首单植物种苗进口、首单进口冰鲜肉类以及首批中亚水果进口等业务。同时,推行“两步申报”“7×24小时通关”“货物分类监管”等一系列特色便利化举措,显著提升了通关效率与贸易便利度。
在平台建设与服务功能方面,陕西自贸试验区RCEP企业服务中心的启用和陕西首条TIR国际跨境公路货运线路的开通,标志着在物流、纳税、通关、外汇便利化等关键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陕西自贸试验区成立8年来,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功能区已培育77项自贸创新案例,其中4项全国复制推广、3项国家部委认可、7项全省复制推广、5项全省最佳。
在这些政策和制度创新的有力叠加赋能下,陕西正不断增强内畅外联的枢纽通达能力、双向配置的枢纽运筹能力、多元包容的枢纽融通能力、接轨国际的枢纽服务能力、东西互济的枢纽辐射能力……
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和“空中丝绸之路新起点”,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的战略定位与时代坐标愈加鲜明。
临空经济区升级改造: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临空经济区是构建“双循环”新格局的战略支点,具备链接区域资源、辐射全球市场的独特优势,其产业形态高度契合现代产业发展方向。自贸试验区、临空经济区与综合保税区的“三区叠加”效应,为全球资源配置提供了优越的空间和政策保障。对于内陆城市而言,深化对内对外开放,推动临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西安财经大学教授、中国(西安)丝绸之路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于璐瑶分析并建议称:当前,陕西临空经济发展仍面临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分工层级不高、同质化竞争等问题。亟需从高起点打造数字智慧口岸、高品质培育口岸产业经济、高效能提升口岸创新平台、高水平优化口岸营商环境等方面发力,加速临空口岸现代化进程,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口岸体系。
一是强化数字基建,高起点打造智慧口岸。提升临空口岸枢纽功能,核心在于推动数字经济与空港产业深度融合。积极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智慧园区,布局航旅新经济,促进航企数字化转型。依托“邮、快、跨”通关一体化及“空侧安检前置”等优势,实现“同场监管、一站式通关”。大力引育航旅大数据龙头企业,探索发展数字金融等新兴业态,重点吸引5G设备制造、芯片研发与应用等知名企业,并着力发展网络安全、区块链、时空信息服务、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等数字经济产业。加快信息系统升级改造,显著提升航空物流信息化协同水平。
二是聚焦产业升级,高品质培育口岸经济。实现临空经济区协同创新,需精准定位产业方向。面对长三角合力打造世界级机场群的机遇,陕西临空经济区应扬长避短:一方面,充分发挥在数字贸易、智能制造领域的优势,通过“强链”实现错位竞争;另一方面,积极承接长三角等发达地区的产业溢出,及时“补链”。利用自贸区投资便利化与通关高效化叠加优势,依托空港综合保税区,梯度发展加工贸易,争取将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纳入航空物流业务发展综合试点。遵循“龙头引领、上下游集聚、配套支撑”原则,围绕“航空枢纽保障业、临空先进制造业、临空高端服务业”三大主导产业,积极承接东部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聚焦集成电路、航空零部件、光电子信息、智能显示、粮油加工等领域,打造特色临空加工贸易园区,创新业态与模式。围绕飞机维修、航材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物流运输五大主链,建立“链长制”招商体系,明确责任,全员参与,实施精准招商,推动重点产业集聚集约发展。
三是激发创新动能,高效能构建创新生态。构建涵盖研发、中试、生产、展示、经营、办公、配套服务的全周期临空产业孵化平台。着力打造“科研—孵化—加速—转化”的创新引擎,建设临空创新型创业平台、临空偏好型产业基地、智慧成长型企业社区。为入园企业提供孵化、引才、政策咨询、项目申报等专业化增值服务,使其成为临空型新兴产业及各类创新型、成长型、总部型中小企业的集聚高地。放大“三区”(临空经济区、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叠加优势,推动临空新兴产业集聚。围绕“港、产、城”融合,构建以航空物流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临空经济集成发展体系,实现全周期高质量发展。
四是优化营商环境,高水平推进开放合作。一流的营商环境是临空经济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需在土地供给、人才引育、产业扶持等方面实现突破创新,吸引新兴产业“链主”企业入驻。同步提升创新能力:制定激励创新政策,加大科研投入,吸引顶尖人才。积极引入国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设立离岸研发中心,整合全球科研资源,通过知识产权与研发体系本地化实现技术引入,打造离岸研发核心窗口。建设临空国际成果转化基地,整合区域制造资源,建立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与产业基金等配套载体。突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高标准建设配套设施,打造国际型企业与人才创新创业的首选地,为陕西高水平对内对外开放注入强劲动能。
文 / 《西部大开发》杂志记者 张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