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日,陕西自贸试验区在春风里启航。八载春秋流转,陕西这片承载着周秦汉唐文明的土地,在创新、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绽放出勃勃生机。
从制度洼地到创新高地,从黄土高原到数字云端,从驼铃古道到钢铁驼队,从内陆腹地到开放前沿……陕西自贸试验区在八载光阴里抽枝展叶,以动人的自贸故事,突破传统的边界,续写“西有罗马,东有长安”的新传奇,实现了从“试验田”到“策源地”的华丽转身。
制度创新,从“试验”到“示范”
制度创新是自贸试验区的生命线,更是破解发展难题的“金钥匙”。
去年6月,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在全省率先启动科技成果转化“先投后股”工作。该模式通过顶层设计、机制建设、政策倾斜有效降低科创企业初期的融资门槛;实行风险共担模式,丰富股权退出渠道,增强企业开展研发创新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建立“专业+多元+协同”机制和奖励机制,提高财政资金对科创企业的“硬核”支撑效用。
“‘先投后股’解决了企业资金压力,有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对拥有前沿技术并具备产业前景的中小型科技企业真是‘雪中送炭’。”陕西丝路天图卫星科技有限公司CEO韦文怡开心地告诉记者。
而在今年初,位于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的创合国际知识产权运营中心通过评估专利价值,用数据知识产权作为质押物,成功为初犊健康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申请到中国建设银行陕西省分行的质押融资贷款1000万元,这标志着基于区块链存证的数据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在陕西正式启动,真正实现了数据“软知产”变成撬动资金的“硬资产”。
随着数字经济发展,轻资产企业的数据资产存在入表难、评估难、质押融资难等问题。“依托区块链不可篡改、高透明度、可追溯的技术优势,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全过程可被‘盖戳’存证,保证了数据真实有效,加速了数据资产质押融资和许可转让。”陕西创合国际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明健说。
“沣东新城网络科技、文化传播企业众多。数据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这条‘新路’,可解企业燃眉之急。”西咸新区沣东新城自贸办高级主管李添说,“各项政策叠加后,企业实际贷款利率可降至1.5%以内,大幅降低融资成本,对区内企业吸引力很大。”
同样,在杨凌自贸片区,“电子苹果”保税展示交易业务今年初在杨凌综保区落地,这意味着陕西省首单农业高新技术保税产品实现突破。
相较传统的一般贸易进口,保税展示交易模式不仅能在缴纳税款方面有效缓解企业资金压力,且展示方式更灵活,通关手续更便捷。
“我们将全力支持杨凌建设全国首个农业特色综合保税区,鼓励探索保税展示、保税租赁等新业态提速升级。”关中海关党委书记、关长张刘燕表示,关中海关在保税展示场所建设、展品保证金缴纳、保税展品出区等关键环节主动靠前对接,为企业提供“一对一”精准服务,有效缩短了通关时间,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这些案例所展现出的创新成效,仅是陕西自贸试验区8年来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缩影。
如今的陕西,营商环境越来越好,产业聚集程度、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如在项目审批环节,创新推出项目“开工前一类事”集成办理,通过“一清单”告知、“一表函”申请、“一超市”保障、“一团队”配合、“一承诺”审批,办理时间由18个工作日减少为5个工作日。在金融服务方面,探索“税银企”合作机制,把小微企业的纳税信用等级转化为企业的信用额度,企业可在线自助办理最高200万元的信用贷款。在法治建设领域,创新建立诉讼与仲裁、调解有效衔接的国际商事争端“融解决”机制,将以往通过诉讼需要1年多解决的国际商事纠纷缩短到3个月内解决……
2017年4月揭牌至2025年2月底,陕西自贸试验区累计形成创新案例985项,38项改革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106项在全省复制推广。这些制度创新成果从首创性的探索,到集成性的创新,再到差别化的改革,凸显出强劲的带动力,实现了从“试验”到“示范”带动的作用。
产业升级,从“单点”到“聚集”
8年来,依托自贸试验区的政策优势,陕西围绕“丝路自贸、科创自贸、农业自贸”,打造了19个特色产业集群,不仅培育了一批新产业,还推动了产业链向高端跃升。
以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以下简称“爱菊集团”)为例,近年来,在陕西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下,爱菊集团探索“粮食安全”供应链新模式,打造跨国物流供应链体系,构建国内国际优质农产品“双循环”大通道,探索“一带一路”农产品供应链服务新模式。
首先,爱菊集团在哈萨克斯坦建设中欧班列(西安)北哈州粮油物资生产物流加工基地,种植收购粮食;在阿拉山口综合保税区建设农产品物流加工园区,初加工粮食;在西安浐灞国际港建设“一带一路”粮油交易中心,深加工和集散分拨粮食,构建集粮食种植、加工、集散分拨于一体的“三位一体”跨国农业全产业链体系。
其次,探索“政府+企业+银行+农场主+高校”的“新型订单农业”合作模式。哈萨克斯坦政府出台农业支持政策,爱菊集团与农场主签订种植收购合同,银行根据合同给予农场主低息贷款,农场主根据合同种植相应农产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通过爱菊集团为农场主提供选种、播种、田间管理等技术服务,实现多方协同、多方受益。
第三,为适应中哈铁路轨道宽度不一致导致的班列换装时间长的问题,结合粮食运输特点,爱菊集团探索散装粮食两段运输新模式,哈萨克斯坦到阿拉山口段采用开口漏斗车运输,阿拉山口到西安段采用集装箱运输。同时,改良“一带一路”粮油交易中心设备,变侧翻卸粮为后翻液压翻板卸粮,提升卸粮时效,一小时可卸四箱,效率提升1倍。
此外,爱菊集团还建设中央厨房,开展“代加工”合作,打造“爱菊产品+”便民服务圈,探索“中央厨房+主食、食材冷链配送”服务模式,实现优质粮食快速走入百姓身边。
在这一系列举措的推动下,爱菊集团构建完善的农业境外种植、跨境运输、境内初深加工、销售等于一体的农产品产销链条,形成稳定的跨境粮食供应链体系。截至目前,爱菊集团在哈萨克斯坦建立订单种植基地150万亩,北哈州100万吨粮油物流加工基地建成运营,2016年以来,累计向国内输送优质原粮、面粉、食用油等40万余吨,年粮油销量增加5%,年增加收入2000余万元。哈方评价其为“中哈产能投资与合作的典范”。
爱菊集团的成长案例,正是在陕西自贸试验区的推动下,实现了从原先单一的粮油生产企业转变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跨境农业全产业链发展。
再比如,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咸新区及协同创新区泾河新城,以秦创原·氢合湾为核心聚集区,打造氢能产业科技创新策源地、成果转化首选地、产业创新引领地、合作交流新高地以及四链融合示范地。
去年8月,氢电绿色能源系统生产线及氢能西北首条风冷堆燃料电池全自动产线在秦创原·氢合湾正式投产。作为陕西首条小型风冷堆氢燃料电池系统装配线,它不仅填补了陕西本土燃料电池风冷系统生产的空白,更引领了行业技术的革新与发展。截至目前,引入及培育已落地氢能企业70家,企业数量约占陕西省超1/3,西安市超2/3,涵盖制氢、储氢、加氢、质子交换膜、电堆等全产业链。预计到2026年,氢能产业链企业链达到100家以上,氢能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以上。
氢能产业的发展,正是陕西自贸试验区在制度创新的推动赋能下,单一产业实现了聚集成势的真实体现。
8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围绕产业聚集发展,在推进跨境贸易投资便利方面,积极完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上线运行金融服务、数据验证服务等19大类247项地方特色服务功能。实施AEO便利化政策,进出口货物平均查验率较常规管理企业降低20%。全面落实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和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优化全省外商投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三星、美光、采埃孚等外企持续加大在陕投资,三星项目成为全国3个标志性外资项目之一。引入两只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基金,总规模4.75亿元,全年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首次突破千亿大关。
在加快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方面,如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功能区建成国际邮件、商业快件、跨境电商“三关合一”监管场地,上线运行“互联网+进口快件跟踪系统”,落地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税款电子支付业务。加快中欧班列长安号跨境电商全国集结中心建设,聚集上下游企业320余家。29家企业在16个国家和地区布局36个“海外仓”。二手车出口“一站式”服务中心在西安国际港站揭牌运营,助力打造面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地区的二手车出口集结中心,首创“二手车出口+中欧班列+综保区集结+启运港退税”模式,2024年全年出口二手车7346台,同比增长80%。沣东新城功能区已孵化落地卫星遥感产业链相关企业300余家,行业年产值突破50亿元。
在推动产业集聚创新发展方面,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积极探索创新服务型制造发展新模式,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家级集成电路综合性产业基地,西安高新功能区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占全国12%。西咸新区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贸易、生物医药等领域取得多项创新成果,沣东新城功能区对医药物流产业的仓储端、管理端、供销端、服务端进行数智化转型,2024年园区医药物流产业产值达200亿元。杨凌示范区加快推进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建设,探索开展种业对外开放先行先试,搭建国际粮农全产业链和跨境订单农业服务平台,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上合组织国家建成10个境外农业园区。2024年,杨凌自贸片区农业科技、生物技术“走出去”实现新突破,6000株优质苹果种苗运抵乌兹别克斯坦,新型矮化栽培技术首次走出国门,杨凌本土科技企业金海生物生产的口蹄疫疫苗灭活抗原首次出口至巴基斯坦。“杨凌农科”已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国际交流合作的靓丽名片。
丝路合作,从“人文”到“经济”
为探索内陆地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新模式,8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进行了多项创新。
如西安高新功能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优势,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搭建文化出口贸易服务平台,并探索以跨境直播助推文化贸易出口新模式,引导文化出口企业向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截至2024年底,西安高新区已建立跨境直播人才培训基地10个,培养高水平教师队伍100余人,开展跨境直播培训30余场次,助推密扇、西安漫星球、故宫文创等一大批文化产品走出国门,建立全球营销网络,服务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截至2023年底,西安高新区规模以上文化企业突破120家,产值突破300亿元。
如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咸新区,通过搭建国际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成立陕西自贸试验区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国际人才服务中心,率先在西部地区对人才供给侧结构性进行有效改革。目前,已入驻18家5A级人力资源企业,链接1400余家A级以上人力资源企业,联姻西安交大等名校名院,集聚创新创业六类人才近4万名,对接辖区1300余家企业。
如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功能区,通过跨语言大数据采集系统、跨语言大数据处理系统以及跨语言大数据分析应用系统构建起的“一带一路”大数据平台,拥有58亿对高质量平行语料库,覆盖全球224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22种官方语言,构建全球供应链知识图谱、技术图谱、人才图谱、区域图谱,实现“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科技、智能制造、旅游等数据整合分析。
特别是在落实中国—中亚峰会涉陕成果方面,中国—中亚机制秘书处全面运营,《中国—中亚五国教育合作工作方案》印发,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项目建成投用,西安中医脑病医院哈萨克斯坦二期项目开工。中亚公园建成开放,职教出海品牌“秦岭工坊”“小而美”民生项目在中亚落地。打造面向中亚的粮食、果蔬等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与中亚国家共建国际物流节点和物流园区,累计建成10个海外仓。丝绸之路大学联盟、“一带一路”职教联盟和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合作成效不断扩大,推动中医药服务、标准、产品走出国门。2024年全省对中亚五国进出口增长48.1%,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2639.8亿元,增长20.2%,高出全国13.8个百分点。
此外,在“空陆网”多式联运开放大通道体系建设方面,一方面,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加快建设,中欧班列(西安)成为全国首个累计突破2.6万列的班列,占全国开行总量的1/4,正在由“点对点”向“枢纽对枢纽”转变,形成“干支结合、枢纽集散”的高效集疏运体系。常态化开通18条国际线路和26条“+西欧”集结线路,开行量、货运量、重箱率等主要指标居全国第一,有力保障了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和标志性品牌。
在全国首创“出口货物区港一体化监管模式”,获评自贸试验区海关监管创新举措。西安综保区出口货物平均通关时间缩短50%,每标准集装箱减少费用约1400元。上线运营中欧班列(西安)云舱系统,企业报关、制单时间压缩至5分钟以内。中欧班列全程时刻表班列从每周“2去1回”提升至“4去3回”,跨里海班列实现“一日一班”常态化开行。全国首个试点“陆路启运港退税”政策,积极推广“中欧班列回程运输货物境内段铁路运费扣减”政策,2024年为企业节约物流成本近亿元,扣减运费上千万元。陕西货值占比从2023年的不到三成提升至超过四成,“经济通道”逐步发展为“通道经济”,集结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成为陕西建设港贸产融合国际物流枢纽中心的示范品牌和生动实践。
另一方面,西安国际航空枢纽能级持续提升。制定“空中丝绸之路”建设实施方案,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建成投用。新开复开国际客运航线53条、运营全货运航线达到7条,客货运航线通达全球43个国家88个城市,“一带一路”航线覆盖27个国家54个城市,实现中亚“五国七城”通航全覆盖。落地全省首单“空铁联运”业务以及首单飞机整机拆解业务,填补航空产业链末端空白。与法国邮政DPD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探索开展“超级承运人”业务。2024年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达4703万人次、同比增长13.7%,货邮运输量达29.05万吨、同比增长9.3%。
8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内新设经营主体24.08万家,其中新设企业13.58万家,是设立前(2.56万家)的5.3倍;累计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28万亿元,累计实际使用外资32.7亿美元。2024年陕西自贸试验区进出口3173.1亿元,增长20.4%,高于全省进出口增幅8.1个百分点。陕西自贸试验区以不足全省1/1700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省70%的进出口贸易额,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省的1/3以上。
正如西安沐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旭超感慨说,“从艰难创业到成功打通海外销售市场,陕西自贸试验区起了较大作用,给予在房租减免、项目补贴、人才招聘、市场拓展等方面的支持政策,使企业从研发到量产交付的时间大幅缩短,让我们融合了智能传感、远程监控等功能的农业无人车远销海外市场。”
八载春潮,陕西自贸试验区在8年的时光长卷中,书写了一部根系沃土、江河入海、花开丝路的时代篇章。随着《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行动方案(2024—2027年)》的深入实施,这片周礼秦制的发源地,正以“改革创新的高地、对外开放的高地、产业聚集的高地”建设,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史诗中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文 /《西部大开发》杂志记者 张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