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25年以来,中欧班列(西安)频频刷新纪录。
作为全球中欧班列最密集的枢纽之一,据西安浐灞国际港消息,2025年开年至今,“西安港”多次刷新中欧班列日装车纪录,单日装车最高达1314车;2月28日,“西安港”开行中欧班列24列,平均一小时就有一趟中欧班列发出或抵达,创该站单日到发中欧班列最高纪录。
中欧班列(西安)这支横贯欧亚、全程覆盖1.13万公里的“钢铁驼队”,为何能频频跑出“加速度”?其背后的原因在于:陆海联动织密的全球物流网络、数字引擎带动的运输效率、多方向多通道带来的稳定增量以及陕西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的历史机遇。
随着纪录的刷新,中欧班列(西安)不仅成为全国向西开放的“黄金通道”,更使串联起的“物流+贸易+金融+产业”经济圈正在形成。
2.6万列,“跑出来”的物流新体系
今年是中欧班列(西安)开行的第12年。2013年11月28日,首趟中欧班列从西安港驶向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揭开了中欧班列(西安)一路向西的序幕。
自此,中欧班列(西安)“钢铁驼队”一路高歌西进,从最初的每年仅百列,到2019年突破2000列、2021 年突破3800列、2023年突破5000列……截至今年3月12日,中欧班列(西安)成为全国首个累计突破2.6万列的班列,占全国开行总量的1/4,正在由“点对点”向“枢纽对枢纽”转变,形成“干支结合、枢纽集散”的高效集疏运体系。
据西安浐灞国际港管委会主任杨兵介绍,截至2024年底,中欧班列(西安)国际干线达到18条,通达欧洲25个国家220多个城市,连接11个亚洲国家超100个城市;“+西欧”集结线路达到26条;向东实现海铁联运,向南开行至越南、老挝等互联互通班列,实现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在西安的集结交汇,基本构成面向欧亚、通达全球的现代物流体系。
同时,为落实中国—中亚峰会涉陕成果,峰会秘书处在西安启动运行,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投用,在全国班列开行城市中第一个境外投资铁路物流枢纽项目——阿拉木图中哈物流场站,在乌兹别克斯坦、荷兰等13个国家投运海外仓36个,与阿塞拜疆铁路、俄罗斯铁路合作建设巴库、谢利亚季诺等境外物流场站,实现中欧、中亚“枢纽对枢纽”的升级。
就拿我国首个由哈萨克斯坦铁路物流投资项目——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来说,该码头占地约100亩,总投资1.65亿元,主要包括货物仓库、集装箱堆区,与西安港的集装箱装卸场区快速链接,可实现“快送快取”。
通过该码头,哈萨克斯坦的商品可以南下广西,进入越南、泰国、缅甸、老挝。同时,新加坡、越南的货物,也可以经由西安、哈萨克斯坦,出售到土耳其、俄罗斯。如此一来,哈萨克斯坦的“对外开放”也就有了经贸的“大动脉”。
今年1月1日,“西安港”又与哈萨克斯坦国家铁路公司合作开行了首列西安到塔什干的快速班列,运行时间从8-10天压缩至5-6天,让这条经贸“大动脉”更加高效。一年来,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累计集结转运货物超15万吨。
再以中欧班列(西安)跨里海、黑海班列为例,2022年4月,该线路首发采用铁路、海运等方式进行联运,覆盖了过去中欧班列很少经由的国家和地区,为国内和国际企业开辟了新的贸易市场。
西安克拉克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向南表示:“过去货物从浙江到欧洲要走40多天海运,如今通过‘西安港+跨里海’线路,15天就能抵达,这有效解决了企业的仓储和运输时效等问题,我们合作的客户也从以往的15家增长到目前的43家。”
“陆海内外联动”打破了地理限制,极大缩短了运输时效。目前,西安国际港站已与青岛、宁波等沿海港口合作开通6条铁海联运班列,货物“一站式”转运至内陆枢纽,再通过18条国际干线辐射欧亚。2024年,跨里海班列将运输时效从23天压缩至11天,已基本实现“天天班”。
如今,西安浐灞国际港站铁轨数量从最初的7条增加到59条,当初的四等小站一跃成为一等大站;来自世界各地和国内29个省市的各种集装箱在西安集结中心汇集;货物也从最初的单一品类到如今的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单晶光伏组件以及日用百货……
从陆地运输到多式联运,从中亚到亚欧大陆,从出口为主到互联互通,中欧班列(西安)围绕“通道+枢纽+网络”建设,已经发展为运输时效最快、智能化程度最高、线路辐射最广、服务功能最全、综合成本最低的“五最”班列,成为全国中欧班列的排头兵、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品牌。
2378万吨,“跑出来”的经济新体系
横贯欧亚运输大通道的打通,通达全球现代物流体系的建成,不仅带来运输效率的提升,更带来了贸易额的几何式增长。
2024年,中欧班列(西安)货运52.4万标箱,增长21.9%;中亚方向发运7.64万标箱,较2023年同期增长47.6%。经哈萨克斯坦发往欧洲的集装箱超过30%都是在西安集结发运。
据西安车站海关关长王丽英介绍,2024年,监管中欧班列(西安)进出口910.2亿元,同比增长5.5%,其中陕西货物通过班列进出口371.9亿元,增长55.6%。
公开数据显示,2013年,中欧班列(西安)货运量仅有0.1万吨,2014-2024年,货运量由6.8万吨持续攀升至562.8万吨,累计货运量达2378.2万吨,2018年以来年均增速达到33%。2021-2024年,中欧班列(西安)运送的陕企货物总值达1050.6亿元,陕货货值占比从2021年的23.3%上升至2024年的40.9%。
这一系列数据充分说明,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已成为陕西更高水平开放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
西安普菲特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想介绍:“自去年和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合作以来,口岸换装时效从以往的3-4天,提升至当天3小时内完成。不仅如此,货物装箱、运输等各个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我们发往中亚和中欧的货物,从2023年的1200多柜,提升到了现在的近4000柜。在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的帮助下,我们还在阿拉木图设置了办事处,可以给客户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业务也拓展到中亚国家的各个方向。”
李想所说的口岸换装时效的提升,得益于西安浐灞国际港依托“自贸+保税+口岸”功能,探索通关领域集成创新以及全流程数字化服务的转型升级。
如在口岸建设方面,建成全国首个内陆自动化无人码头,基于云+AI技术,打通场站堆场区车辆行走、提箱落箱、集装箱搬移盘点、火车装卸等全流程无人作业“最后一公里”。
在运行机制方面,推行“全程统一运单”模式,班列在各国边境站不需要重新办理运输单据,实现了跨境多式联运“一单到底”。开行全国首趟境内外全程时刻表中欧班列,通过固定车次、线路、班期和运行时间的方式,合理控制出入境口岸各项作业环节,实行中转货物站内作业。
在创新监管方面,在全国率先落地“铁路快速通关”模式,海关对铁路舱单电子数据进行审核、放行、核销,实现对铁路列车所载进出口货物转关运输监管,企业无需另行申报并办理转关手续,可在西安车站海关办结所有通关手续,从阿拉山口、霍尔果斯等边境口岸直接通行,大幅缩短了班列滞留时间。
在“一体化”监管方面,在全国率先打通海关、铁路数据壁垒,将原来的“一柜一单”改为“舱单归并”,同一公司、同一品名、同一规格、同一合同、同一批次的大宗进口货物,同类别归并成1个舱单,企业报关时也仅需要填写一份报关单即可,节省时间提高了工效。
如今,西安港拥有全国首个国际国内双代码、首批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首个内陆自动化码头、首个全程时刻表班列、首个跨里海班列、首个跨境电商专列、首个陆路启运港退税试点等诸多“首”字号称号。
在这些创新举措的推进下,中欧班列(西安)不仅运输量大幅度提升,贸易额也实现了大幅增长,更为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增量。
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党委书记刘东萌举例说:“我们从哈萨克斯坦进口2000吨初榨食用油,采用‘舱单归并’模式后,把需要申报的货物从86票缩减为2票,通过时间2小时内就可完成报关,通关费用从之前的3.01万元降低到700元,节省了97.7%。”
“过去每趟班列都需携带大量纸质单证随车运输。货物抵达口岸后,需对集装箱货物的纸质单据进行人工审核,完成审核后方可办理换装通关手续,光是审核每个集装箱约2厘米厚的纸质文件,就耗费了大量时间。”中哈(西安)商贸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蒋昊辰表示,如今通过构建数字化平台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关键单据信息通过云端即时共享,实现了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与西安国际港站集装箱装卸场区的实时联动,构建起集装箱“即到即办”的智慧调度体系。
对陕西来说,中欧班列(西安)作为东亚、北亚、南亚与中亚串联的国际枢纽,通过“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协同推进,实现了物流、贸易、产业的聚集成长,让陕西的发展视野更加开阔,区位优势更加坚实,开放水平更加高效。
550亿,“跑出来”的发展新动力
环节的优越、运输的便捷、成本的降低,吸引了一大批企业落户和产业聚集,“班列+”效应持续显现。
陕西康佳智能家电有限公司是康佳集团围绕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而布局的企业,自去年生产以来,99%的产品都是通过中欧班列运送至西班牙、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约旦、以色列等12个国家和地区。
据该企业总经理陈钊介绍:“截至3月12日,我们已通过中欧班列(西安)发运了46趟欧洲专列,累计向欧洲国家出口21万台洗衣机、洗碗机、冰箱等产品,这些产品深受海外客户的青睐,订单量持续增长。今年,已接到4万多台洗碗机的海外订单,生产计划排到了6月。”
与此同时,陕西康佳这一产业龙头企业带来了极大的集聚效应。其洗碗机、洗衣机等产品的本地化配套率已达到70%以上,围绕康佳产品的智能研发、生产配套、销售物流、海外运输等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集聚。
陕西康佳是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近年来吸引落地企业的典型代表。
据西安浐灞国际港相关消息,依托中欧班列(西安)的通道优势和西安集结中心的枢纽优势,西安港创新“港口+产业”“港口+贸易”联动模式,累计服务企业达到了1.65万家,吸引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总部及分支机构、绿色金融及跨境交易平台、临港制造及科创企业、智慧物流和现代服务等企业加速聚集,推动西安对外贸易实现快速增长。2024年,引进中能建、山东能源、中通云配等500强总部及子公司5家;招引外向型企业67家,大宗批发业企业31家,签约落地15家行业龙头企业。实现进出口贸易额440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跨境电商交易额超50亿元。
同时,西安港深化与宁波港、青岛港等沿海港口信息化合作,“浙江e港通”在西安浐灞国际港落地运营,实现“两港如一港,陆港如海港”,为陆海内外联动注入新活力。
在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建设方面,以粮食物流集散中心,建立以哈萨克斯坦北哈州农业产业园为种植收储中心、阿拉山口农业产业园为粮食初加工中心、国际港务区农业产业园为粮食深加工和集散分拨中心的“三位一体”粮食大物流、大加工体系。
以汽车整车集散中心,建成全国内陆地区规模最大、吞吐量第一的汽车整车进口口岸,为比亚迪等品牌车企提供从生产端到销售端的全链条物流服务,打造国内外高端品牌汽车在中国内陆最大的集散、分拨中心。
以跨境电商集散中心,与阿里巴巴、京东、亚马逊等国际龙头电商合作,在德国、荷兰等7个国家建设13个海外仓,开行汉堡、马拉舍维奇等多条跨境电商专列,推行“中欧班列+综保区+海外仓”联运机制,为跨境电商企业提供“端到端、门到门”的全链路物流服务,实现国内外货源在西安港双向集结分拨。
在金融服务方面,在全国首创了跨境贸易金融新模式——“跨境票据通”,着力解决企业对外贸易融资需求,规避汇率风险,降低融资成本,推动企业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打造数字金融平台,与15家银行合作上线多种金融产品,3年多来,为企业融资金额超过60亿元……
此外,中国林业“一带一路”木材交易中心、中远海运“一带一路”铁海联运中心、中国五矿“一带一路”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二手车出口一站式服务中心相继成立……
通过一系列举措,西安浐灞国际港实现了“港城港产港贸”融合的重大突破,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50亿元。在中欧班列(西安)的“跑”动下,“物流+贸易+金融+产业”经济圈正在迎风而行,成为陕西开放型经济的“新坐标”和区域发展的“新动力”。
面向未来,陕西如何乘势而上,推动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朝着更高质量、更好效益、更加安全方向发展?陕西省委书记赵一德在《新华每日电讯》刊发文章表示:
——着力畅通道。实现“东西南北”四向畅通,切实把陕西打造成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支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
——着力强枢纽。全面增强开放枢纽的集群效应、磁场效应,加快塑造“物流+贸易+金融+产业”的中欧班列经济圈。
——着力筑平台。在做优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各类平台中努力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效益最大化。
——着力优服务。有效促进与共建国家“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不断拓展更高水平、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共赢发展新空间。
文 / 《西部大开发》杂志记者 张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