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0日,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T5航站楼投入运营。这标志着,这座中国西北地区最大的航空枢纽,书写出陕西,乃至中国民航史上的新篇章。
作为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总投资469亿元,建成后将形成4条跑道、4座航站楼,成为年旅客吞吐量达83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00万吨的“超级航空港”。
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的扩建不仅提升了区域交通枢纽地位,还将对陕西乃至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一座全新的智慧机场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是西北地区投资规模最大、建筑体量最大、技术最为复杂的机场建设工程。在施工中,现场涉及14个部门、7家监理单位、14家总包单位。建设高峰期,每天有1万余名工人轮流作业。
施工难度可想而知,为了统一协作、提高管理效能,施工方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构建了自主可控的数字建造运营及数字资产管理的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让数字资产实现价值变现。
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工程指挥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幕上闪烁着BIM(建筑信息模型)系统的实时数据。这座占地1500万平方米的超级工程,从设计到施工,全程依托数字化技术。
“BIM(建筑信息模型)协同管理平台上的数字化工程模型,如同‘智慧大脑’,解决了多专业同步设计和搭接难题,实现了由‘遇见问题解决问题’到‘预判问题解决问题’的转变,总体工期得到极大优化。”相关负责人表示:“过去,我们靠图纸和人工测量,现在,所有信息都在模型里。以东航站楼为例,建筑钢结构有10万个节点,传统方式需要半年才能完成检测,现在通过三维激光扫描,只需1个月。”
数字化不仅提升了效率,更改变了建造逻辑。在跑道施工中,机器狗牵引探地雷达进行道面病害检测,效率较人工提升3倍;在航站楼建设中,智能机器人完成高精度焊接,误差控制在±2毫米以内。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还被誉为“数字孪生”机场。
“以往的项目验收后,资料就存放在档案室了,难以进行‘活化’利用。现在,我们尝试把这些建设期的档案进行数字化,在交付一座实体机场的同时交付一座数字机场。在后期机场运营中,工作人员可以随时随地查找管道的位置、关键设备的参数等信息,实现高效精准管理。”建设团队一位工作人员讲述。
通过构建机场数字孪生系统,可实现跑道、机位、保障车辆等关键资源最优化,为后期机场的管理和运营提供高效支撑。一座更加智能的机场有望成为现实。
数字化、智能化不止体现在建设中,等到投入运营后,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也将会变成一座“会思考”的机场。
“我们的目标是让旅客从值机到登机,全程无需人工干预。”智慧机场项目负责人介绍,T5航站楼配备1000台自助值机设备、200台自助行李托运机,旅客通过人脸识别即可完成全流程操作。
更令人惊叹的是行李系统的智能化。新系统采用高速传送带,速度达2米/秒,并配备早到行李存储功能,旅客无需担心行李提前到达。
“未来,机场的每个角落都将被数据覆盖。”该负责人说,“从灯光调节到空调控制,从航班调度到应急救援,全部由算法驱动。”
值得一提的是,智慧机场不仅是技术的集成,更是文化的展示。
T5航站楼内建设有35栋以铝代木的仿古建筑群,既有庑殿顶、歇山顶等各种古建屋面形制,又有斗拱、飞檐、垂脊等各类装饰构件,配以相得益彰的青石地面与现代化泛光照明,一派唐风古韵,仿若置身大唐盛世。
“我们在T5航站楼内建设了一座6400平方米的数字博物馆。”文化项目负责人介绍,“通过数字化技术,我们将4600余处考古遗迹保存下来,并通过互动屏幕向旅客展示。”
从兵马俑到丝绸之路,从汉唐盛世到现代科技,这座博物馆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文化桥梁。此外,机场还定期举办国际文化节、艺术展览等活动,进一步提升文化影响力。
毫无疑问,T5航站楼将为旅客带来别具一格的出行体验。
打造空中丝路航空枢纽
作为全球化时代的重要流量入口,有无机场、机场多少、吞吐量几何,一直都是决定城市综合交通能级的重要指标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航空需求不断增长,通航30多年,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的旅客吞吐量节节拔高。
早在1998年,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即达到286万人次,超出了机场一期工程224万人次的建设标准,呈满负荷运行状态。为了适应发展需要,2000年8月,机场开始第一次扩建。3年后,T2航站楼启用,可保障年旅客吞吐量达1000万人次。2007年12月,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奠基仪式举行。2012年5月,T3航站楼开始使用,机场正式跨入双跑道运行时代。
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也开启了“狂飙”模式。
自2007年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万人次后,在随后的10年中,完成了三次千万量级的大跨越。尤其是2016年至2017年,机场旅客吞吐量以年均近500万人次的增量,净增近1000万人次,增速始终高于全国民航平均水平。
2019年时,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达到历史最高的4722.05万人次,排名全国第七。
随后由于客观因素,机场旅客吞吐量出现下降。而随着航空运输的恢复,2023年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找回状态,以4137.1万人次的数据重回4000万量级。
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4703万人次,同比增长13.7%;航班起降33.18万架次,同比增长7.1%;货邮吞吐量29.05万吨,同比增长9.3%,枢纽辐射力显著增强。
几十年间,这座机场见证了陕西航空运输带来的便利与高效,以及为区域发展所带来的种种利好,如今三期工程的扩容,将带来又一次新机遇。
在中国民航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的最新《关于推进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的指导意见》中,点名提升西安等7个国际航空枢纽区位门户复合型功能。
而三期扩建工程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将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从区域性门户机场升级为国际航空枢纽。
作为西北地区最大的门户机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形成4条跑道、4座航站楼的布局,新建的T5航站楼建筑面积达70万平方米,配套35万平方米的综合交通枢纽,设计年旅客吞吐量83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00万吨,成为西北地区首个具备“双层出发、双层到达”功能的航空港。
新建的北二跑道是这一升级的关键一步。这条长3800米、宽45米的跑道,可满足四发远程大型洲际客机的起降需求,并于2024年12月正式投运,进一步拓展了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的国际航线网络。
“我们的目标是成为‘一带一路’上的核心节点。”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目前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已开通116条国际航线,覆盖43个国家、88个城市,其中中亚“五国七城”航线密度居全国首位。
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西安咸阳国际机场通过加密国际航线,已逐步构建起“丝路贯通、欧美直达、五洲相连”的航线网络格局。同时,将进一步优化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的航线网络布局,提升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辐射能力,并助力陕西打造“国际运输走廊”和“国际航空枢纽”。
从单一节点到立体交通网络
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中,除了航站楼和跑道的扩建,还涉及综合交通中心的建设,即打造集航空、高铁、地铁、捷运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GTC)。
“GTC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个交通生态系统。”相关负责人介绍,GTC的总建筑面积达35万平方米,是西北地区最大的陆侧交通枢纽建筑。
规划中,GTC充分体现了“立体化、零距离”的设计理念,引入地铁14号线(已通过验收)、规划中的12号线与17号线,同时预留了2台4线地下高铁站,未来可接入西延高铁等线路,形成“一岛式两侧式”多交通方式同台换乘。
航站楼前同步建设3条地铁、2条铁路通道,配合机场巴士、城际公交,构建“立体化交通网络”。
GTC的功能布局分为地上二层和地下三层,地上部分主要为旅客换乘中心和南北停车楼,地下部分则包括地铁站、城际铁路站和高铁站。这种多层次的设计不仅优化了旅客的出行体验,还大幅提升了交通效率。例如,旅客从东航站楼到各类交通方式的换乘距离最远不超过300米,步行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而从高铁站到航站楼的换乘时间,则控制在10分钟以内。
此外,为了进一步提升旅客的出行体验,GTC内还设置了更衣室、母婴室、充电吧等便民设施,满足旅客的多样化需求。在GTC的智慧停车场中,支持智能化停车和取车,旅客可以通过手机APP实时查询车位信息并完成支付,进一步缩短了停车时间。
在货运方面,GTC工程还预留了高铁货站的建设条件,未来可实现航空货运与高铁货运的无缝对接,尤其是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还规划与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的联动,将进一步强化“陆空联运”能力。
未来,随着GTC的全面投运,将显著提升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的交通枢纽地位,助力陕西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和国际物流枢纽,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交通支撑。
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不仅是基础设施的扩容,更是区域发展模式的转型。
这一超级工程的建成与投运,不仅显著提升了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的综合保障能力,也将有效助力陕西临空经济的发展。
临空经济区是依托机场资源发展起来的新型经济形态,具有高附加值、强辐射力的特点。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为临空经济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扩建后的机场将吸引更多航空物流、高端制造和服务业企业入驻,形成以机场为核心的产业集群。
例如,空港新城作为西安临空经济示范区的核心区域,已规划了航空物流、航空食品加工、临空先进制造业等主导产业。
空港新城已聚集了14家航企总部、200余家物流企业,2023年跨境电商交易量突破700万单,进出口货值占全省70%。西咸空港综合保税区(二期)通过验收后,年均进出口额翻番,航空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快速崛起,临空经济规模突破400亿元。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联合空港新城建成的陕西跨境电商国际快件产业园,已培育多条“快件航线”,每天有超过10万件包裹从这里发往全球。
“2023年,我们的跨境电商交易量突破700万单,进出口货值占全省70%。2024年,国际快件业务量跃居内陆第一。”相关负责人介绍,与法国邮政DPD集团共建的西部空运转运中心、菜鸟国际中心仓等项目的落地,推动陕西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产业通过“空中丝路”直达欧洲市场,有效推动高附加值产业出口。
随着机场扩建工程的推进,这些产业将得到进一步发展,推动区域产业升级。
采访中,有学者表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对区域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吸引高端产业集聚和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一方面,扩建后的机场为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例如,航空物流、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对航空运输依赖度高,机场扩建后,这些产业将更容易在西安及周边地区落地。其次,机场扩建还推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例如,陕西的农产品和能源资源可以通过航空运输快速进入国内外市场,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在此基础上,机场扩建还将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通过引入更多高附加值产业,西安及周边地区的经济结构将更加多元化,减少对单一产业的依赖,增强区域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此外,值得期待的是,未来通过高铁、城际铁路等交通网络,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将与兰州、银川、乌鲁木齐等城市连接,形成“西北临空经济带”。
对此,有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不仅是陕西的工程,更是西北地区的共同机遇。”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不仅是中国民航史上的里程碑,更是中国西部从“内陆腹地”向“开放前沿”转型的缩影。
未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将成为连接世界、服务全球的重要枢纽,为陕西乃至西北地区的繁荣发展贡献更大力量。文 / 《西部大开发》杂志记者 冉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