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盐古道:岁月沉淀的文明密码

2025-07-14 11:23:17 来源:西部决策网

图片

与长江三峡交织的褶皱深处,一条被岁月浸润的古道蜿蜒如大地的血管,将亿万年地质运动凝结的盐脉与人类文明的进程紧紧相连。这是巫盐古道,一条肇始于新石器时代的生存廊道,一段藏于中国腹心的文明史诗——它从宝源山天然盐泉的第一缕卤香中萌发,在四千年光阴里编织成三千公里的交通网络,用盐粒串起巴楚秦陇的文化基因,以栈道与号子镌刻出“因盐而兴、因道而通”的生存智慧。当现代文明的浪潮漫过山谷,这条曾承载民族生计的古道正以考古实证与活态保护重焕生机,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叠中,诉说着人类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永恒命题。

一、文明起源:盐泉滋养的上古聚落

宝源山盐泉的发现,是三峡古人类文明的重要起点。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大宁河沿岸便形成了以盐泉为核心的聚落,孕育了巫咸国、巫臷国等上古部落联盟。据《山海经》记载,“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其存续与盐业生产紧密相关。考古发现证实,至迟在商周时期,先民已掌握“火耕流卤”的制盐技术——以草木灰吸附卤汁,经火熬煮结晶,这种原始工艺奠定了宁厂古镇“上古盐都”的地位。

技术文明的早期探索:宋代龙君庙遗址出土的分卤板(现存于宁厂古镇博物馆),以青石雕刻68个分卤孔,实现了“按孔配卤、公平分产”的早期盐业管理机制,虽未形成现代股份制,却孕育了协作生产的契约精神。同期铸铁龙头装置(文献记载为“龙口吐卤”),通过重力原理自动控制卤水流量,较欧洲中世纪盐场的同类设施早约500年。大宁河沿岸的古栈道石孔(现存约3000处),在80公里峡谷间密集分布,形成“竹笕输卤”的空中通道——以楠竹连接成管,沿绝壁架设,将盐泉输送至下游熬盐灶区,堪称人类利用险峻地形的工程典范。

图片

二、黄金时代:盐脉编织的文明网络

秦汉以降,巫盐古道从部落生存线升级为国家级交通动脉。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置“北井县”专司盐政,唐宋设“大宁监”统管产销,使宁厂盐场成为“上供京畿、下济湖广”的重要盐源。古道以宁厂为中心,在层峦叠嶂中劈开九条通道,每条道路因地形演化出独特形制——缓坡处凿刻“石砭道”,将青石板嵌进山体,形成宽约1.5米的之字形坡道,石面上至今留存着背夫草鞋磨出的凹痕;绝壁间架设“木栈道”,在临江崖壁凿入30厘米深的方孔,插入碗口粗的杂木横梁,上铺木板,外沿钉立护栏,下方便是数十米深的河谷;遇深沟则建“石拱桥”,如镇坪境内的“接龙桥”,以条石错缝砌筑,跨度达8米,历经三百年风雨仍可通行。

北向秦巴道是最险峻的动脉:沿大宁河逆水上行,前半程为“水径”,盐船需靠纤夫拉纤逆流,纤绳在礁石上磨出的深槽清晰可见;进入陕西镇坪后转为“山径”,400余公里路途中,“生死岩”段尤为惊心——30度倾角的岩壁上,栈道仅容半只脚宽,背夫需贴壁而行,盐包擦着岩壁发出“刺啦”声响,偶有碎石从头顶滚落;“卡门”隘口则是天然关卡,两块巨石相峙如门,仅能单人通过,曾设盐税关卡,现存清代“盐厘局”石碑记载着“每担抽银三分”的税则。东进荆楚道的“野人洞”段,古木蔽日,腐叶厚达半尺,背夫需结伴而行,腰间别着松明火把,以防野兽侵袭;途经竹溪“百家店”驿站时,可见青瓦白墙的客栈群,石砌马槽上刻着“安寓客商”的字样,墙角残碑记录着“同治三年重修”的捐资名单。

盐运鼎盛时,宁厂古镇“万灶青烟起,千船白盐下”,盐夫、船工、商人组成庞大群体。背夫背负120-150斤盐包,用“打杵”(三尺长枣木拐杖,顶端包铁,底部有防滑铁齿)支撑休息——行至平缓处,“打杵”往地上一戳,肩头盐包便架在杵头,背夫趁机捶打酸痛的腰背;遇陡坡则需“换肩”,左右手交替托住盐包底部,借势将重担从左肩移至右肩,整套动作需在3秒内完成,否则失衡便有坠崖危险。他们的草鞋多以玉米皮编织,行走三日便需更换,脚底板被盐粒磨破后,常用艾草嚼碎敷在伤口,再用破布缠绕,鲜血混着盐卤渗入鞋窠,在青石板上留下暗红的脚印。这些脚印与栈道石孔、古桥碑刻共同构成古道的“年轮”,诉说着“每粒盐都是汗珠子变的”的生存真相。

三、衰落与重生:从沉寂到活态传承

20世纪后期,随着公路运输普及与1997年宁厂盐泉停产,古道逐渐淡出历史舞台,部分路段因风雨侵蚀濒临消失。2015年起,一场系统性保护工程启动:

文物修复:让历史肌理触手可及

巫溪县投入1200万元,按“最小干预”原则修复北门沟至剪刀峰8.1公里核心段。考古队采用“原迹追踪法”,沿着背夫脚印的凹陷轨迹清理路基,在猫儿滩发现一处保存完整的“歇脚台”——三块条石拼成平台,中央嵌着拳头大小的“杵窝”,正是背夫用“打杵”支撑盐包时留下的印记;在剪刀峰栈道遗址,发现了宋代的“护路铁桩”,虽已锈蚀,但仍能看出当年以铁链连接桩头、防止背夫坠崖的设计。修复团队特意保留了2公里未经干预的原始路段,让游客触摸“原汁原味”的古道:松动的石块、倾斜的路基、被苔藓覆盖的杵窝,行走其上需手脚并用,方能体会古人“步步惊心”的艰辛。

跨域协作:编织文明保护网络

渝鄂陕三地签署《长江三峡文化遗产保护协议》,联合保护大宁河古栈道、宋代龙池等11处国保单位,计划2025年启动跨省界文物巡查机制,运用三维扫描技术建立数字档案。位于渝陕交界处的“鸡心岭”界碑旁,新建的微型博物馆陈列着盐道上出土的汉代陶片、清代盐引(官方运盐凭证),电子地图动态演示古道的“九道辐射”网络。

文旅创新:让古老号子走进当下

依托修复路段,巫溪县推出“重走盐道·寻味千年”徒步线路,串联宁厂古镇(盐文化博物馆)、汉风神谷(巴人文化展演)、红池坝高山草场,2024年接待徒步者超5万人次。非遗传承人将《背盐歌》改编为沉浸式演出,配合VR技术重现“万灶盐烟”场景——观众戴上设备,即可“化身”背夫,感受盐包压肩的重量、栈道晃动的惊险。传统节庆“绞篊节”复原宋代竹笕输卤仪式,演员们在宝源山盐泉前表演“接卤舞”,竹篾在手中编织成输卤管道,卤水从“龙头”中流出,注入象征丰收的陶瓮。

图片

四、文明新篇:在保护中续写传奇

如今的巫盐古道,既是考古学家的“露天实验室”,也是现代人触摸历史的时光隧道:

学术价值:其“盐业生产-栈道交通-跨域商贸”的复合遗存,被中国考古学会认定为“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对话的重要物证”,与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共同构成中国古代交通文明的三大体系。2023年,国家文物局将其纳入“大遗址保护计划”,启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前期调。

生态启示:柏杨河湿地段修复中,采用“生态驳岸”技术,以当地石材堆砌护岸,种植芦苇、菖蒲净化水质,栈道下方的浅滩成为白鹭栖息地。这种“修旧如生态”的理念,让古道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活样本。

精神传承:盐夫“肩担日月、足踏山河”的开拓精神,融入地方文化标识。巫溪县将每年5月22日定为“盐道文化日”,市民自发组织“背夫体验赛”,青少年用竹篾编织“迷你打杵”,在实践中理解“每粒盐都来之不易”的深意。

当徒步者踏上青石板,脚掌与石面上的凹痕完美契合,仿佛与千年前的背夫完成一次跨时空的“脚印对接”;当山风掠过绝壁栈道,盐工号子的余音在峡谷间回荡,古老的文明密码正通过这些可触摸的细节,在新时代的语境中重新破译。巫盐古道的存在,让我们得以看见:所谓文明,从来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无数先民在生存绝境中踩出的脚印,是人与自然彼此馈赠的永恒回响。

巫盐古道的千年变迁,是一部人类与自然相互馈赠的史诗:盐泉哺育了先民,先民开凿了古道,古道连通了文明,文明又反哺着土地。当我们凝视栈道石孔中斑驳的斧凿痕迹,聆听非遗馆里回荡的盐工号子,触摸宁厂古镇青石板上的背夫脚印,看到的不仅是一段交通史、盐业史,更是中华民族在困境中创造可能、在交流中孕育新生的生存智慧。这条藏于中国腹心的文明脐带,正以考古的严谨、保护的温度、创新的活力,续写着属于新时代的文化长歌——因为真正的文明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历史复刻,而是让古老智慧在现代语境中重新发声,让文明基因在时代脉络里永续流淌。

图片

附注:古道路线详图补充标注以下节点 

1.北上秦巴道:宁厂古镇 → 谭家墩 → 两河口 → 白鹿 → 徐家坪 → 铜罐沟 → 鸡心岭(渝陕界)→ 钟宝镇瓦子坪 → 镇坪城关镇 → 白家 → 牛头店 → 曾家坝 → 秋山 → 平利县长安坝(分线至安康、汉中、关中)。

2.东进荆楚道:宁厂古镇 → 巫溪县城 → 双阳乡(栈道孔遗址)→ 湖北竹溪 → 谷城 → 汉江渡口(转运至江汉平原)。

3.水径与栈道结合:大宁河主航道(宁厂至巫山龙门峡口)→ 剪刀峰栈道遗址 → 北门沟修复段(含九层楼、威尔逊拍摄遗址)。

4.南向长江道:宁厂古镇 → 巫溪县城 → 巫山 → 长江水路 → 宜昌 → 转陆路至湖南、贵州(部分路段与“川盐济楚”通道重合)。

5.支线网络:如双阳乡桥湾栈道孔(连接湖北竹溪)、谭家墩至梯子口段(现存石板路与歇脚台)。

路线特征标注:

险峻段:生死岩(镇坪境内)、卡门隘口(镇坪)、野人洞(湖北竹溪)。

驿站遗址:竹溪“百家店”、镇坪“盐厘局”石碑、宁厂“安寓客商”客栈。

现存栈道:剪刀峰栈道(修复段)、双阳乡桥湾栈道孔。

修复路段:北门沟至剪刀峰8.1公里(含栈道447米)、宁厂至灵巫洞1.9公里。

通过以上路线整合,巫盐古道的空间脉络与历史纵深得以立体呈现,既呼应了“文明大通道”的学术定位,又为读者提供了可感知的地理坐标与文化坐标。(文/党双忍)

图片

2025年7月11日于磨香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