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黄土高原上的“苹果书记”

2025-07-10 11:10:13 来源:西部决策网

西部决策网讯(记者马瑞 通讯员 李文振)盛夏的黄土高原,骄阳似火。宜川县秋林镇瓦硷村的苹果园里,村党支部书记、宜川县三物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江穿梭在果树间,仔细查看苹果的生长情况。

“平子,这批果子套袋很及时啊!”李江轻轻托起一个套着纸袋的苹果,对正在劳作的村民李平子说,“看这长势,今年又是个丰收年。”

“可不是嘛!”李平子擦了把汗,黝黑的脸上露出朴实的笑容,“多亏了你引进的新技术,今年这果子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正说着,李江的手机响了。电话那头传来爽朗的声音:“李书记,我是无锡的老陈。今年的订单还按老规矩来?”

“陈总您放心!”李江望着满园生机盎然的果树,声音里透着自信,“今年咱们的苹果品质更上一层楼,保准让您那边的顾客吃得停不下嘴!”

挂断电话,李江转身对果农们说:“大伙儿听见了吧?销路早就定好了,咱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把果子种得更好!”

“跟着李书记干,咱们这黄土圪瘩真的变成金蛋蛋喽!”村民们的笑声在果园里回荡,惊起几只正觅食的山雀。

出走:大山孩子的倔强

“小时候家里穷,我就想看看山外的世界。”1997年,初中毕业的李江怀揣300元,只身一人坐了两天车,来到了山东省东营市。

20250710111335155-27-dd489.jpg_scale.jpg

第一次出远门,来到陌生的城市,李江又兴奋又忐忑。从小工做起,卖沙石、卖门窗,再到自己创业做门窗生意,凭借吃苦耐劳的拼劲和敏锐的商业嗅觉,他逐渐在东营扎下根来。

有了一定人脉资源后,李江决定自己创业,开始在各个学校、企业做网络信息化工程,从一开始的劳务,到后来集劳务、材料、技术于一体,他的生意越做越好,并于2003年正式成立了第一家公司。

此后的十年间,李江的商业版图不断扩张。2008年,在山东省陕西商会筹备期间,他结识了许多在外打拼却始终心系故土的陕西老乡。

“大家虽然在外拼搏但一直心系家乡,陕西当时的发展势头很强,很多人陆续返乡,为家乡发展添砖加瓦。”2012年,李江与合伙人在西安成立公司,开启了山东、陕西两地奔波的新征程。

“在外打拼那些年,每到秋天,我都会让家人寄来家乡的苹果。”李江回忆道,“那红彤彤的果子,承载着我对家乡的全部思念。”他总喜欢把苹果分给公司的员工,骄傲地说:“尝尝,这是我们陕北的苹果,甜着呢!”

20250710111332563-58-7bc87.jpg_scale.jpg

归来:苹果树下的新梦想

2016年,一通电话改变了李江的人生轨迹。父亲在为村里修路时不慎受伤,需要人照顾。握着电话,李江辗转难眠。第二天一早,他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回家。

2017年,李江带着全部积蓄回到宜川。经过半年的调研,他发现了当地苹果产业面临三大困境:品种老化、储存困难、缺乏深加工。李江说:“看着乡亲们辛苦种出的苹果卖不上价,我心里像压了块石头。”

说干就干。李江投资800万元成立了宜川县三物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注册“金壶口”品牌,进军苹果深加工领域。“我们要让苹果从论斤卖变成论个卖,从农产品变成商品。”谈起创业初衷,李江目光坚定。

创业之路充满艰辛。为了开拓市场,李江带着样品跑遍沿海城市,甚至“逆行”将延安苹果卖到苹果大省山东。“很多人都说我傻,但我知道,在山东的几十万陕西老乡就是最好的代言人。”事实证明他是对的,“金壶口”苹果在山东的销量节节攀升。

20250710111220962-77-d22d3.jpg

2020年疫情期间,物流受阻,很多农产品滞销。李江却逆势而为,不仅捐出10万元防疫物资,还坚持给员工发放全额工资。这份担当赢得了回报:连续四年公司营业额突破1000万元,成为宜川县首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这说明我们的产品有竞争力,也让我更加坚信农业企业的价值。”李江说。

扎根:乡村振兴的领路人

2022年,李江做出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将公司从县城搬到瓦硷村。“农业企业只有扎根农村,才能真正带动农民。”李江说。

20250710111213191-79-5fc15.jpg_scale.jpg

在瓦硷村,李江推行“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建立了200亩高标准苹果种植示范基地。引进“瑞阳”“瑞雪”等十几个新品种,推广矮化密植、水肥一体化等新技术,手把手教农户科学种植。

为解决苹果储存难题,李江购置了移动冷库,帮助果农储存苹果,降低损耗,提高收益。“一个小冷库就能让每斤苹果多卖几毛钱,一年增收上万元。”村民李茂盛说。

2023年,李江当选瓦硷村党支部书记。上任后,他首先着手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硬化了文化广场,新添了健身器材设施,新修了两条10公里的生产路。“以前下雨天路就没法走,现在大卡车能直接开到地头。”村民李袁兴说。

20250710111209106-92-df176.jpg_scale.jpg

更让村民感动的是,2024年苹果滞销时,李江优先收购村民苹果150万斤。“当时我们公司的冷库都堆满了,但看着乡亲们着急的样子,我睡不着觉。”李江回忆道。

在李江这位“领头雁”的带领下,瓦硷村在2023年获评“延安市科技示范村”荣誉称号。经过不懈努力,该村集体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村集体年收入已突破10万元大关,村民年人均收入更是达到1.8万元,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种苹果很辛苦,但我们要带着大家一起干,让日子越来越好。”李江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字:“扎根黄土,心向远方”。他说,自己的梦想很简单,让宜川苹果走向全国,让乡亲们的日子像苹果一样甜。

20250710111159879-17-958ff.jpg_scale.jpg

对话李江:黄土地上的沉思

记者:从城市回到农村,后悔过吗?

李江:(微笑)要说没有犹豫是假的。但每当看到乡亲们卖完苹果数钱时脸上的笑容,就觉得值了。

记者:您觉得乡村振兴最需要什么?

李江:需要产业,更需要人。我们要让年轻人看到,在农村一样能实现人生价值。

记者:未来的规划是什么?

李江:我想把瓦硷村打造成“三产融合”的示范村。不仅要种好苹果,还要讲好苹果故事,让每一颗苹果都成为乡村振兴的种子。

记者手记

从大山走出去,又回到大山,李江用28年时间完成了一次人生的“闭环”。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个人的创业史,更是一个关于“根”与“归”的深刻命题。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李江用实际行动证明:家乡,永远是奋斗的起点,也是梦想的归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