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司组织的党支部书记能力素质提升培训课堂上,当“党员过政治生日”主题党日活动以情景模拟的形式展开时,我伸手接过那张承载着特殊意义的卡片。指尖轻轻拂过卡片上烫金的党徽,那细腻的纹路、闪耀的光泽,仿佛拥有神奇的魔力,瞬间打开了时光的闸门,31年前的场景如老电影般在记忆深处缓缓显影:1994年春天大学的会议室,22岁的我攥紧拳头,领口的红领带随着心跳震颤。系书记拍着我肩膀说“入党不是戴红花,是这辈子都要站在群众前头”,这句话像枚钉子,钉进了往后三十多年的岁月年轮里。
志愿书上的墨痕:信仰最初的坐标
钢笔尖在入党志愿书上簌簌作响的声音,至今清晰如昨。“做照亮别人的火把”这句写得最用力,墨水透过纸背洇出浅痕——那时的字迹尚显青涩,却无意间埋下了人生的注脚。从教16年,我常对学生说:“语言是看世界的窗口,但信仰是照亮人生的光芒。”当班会课上孩子们眼里燃起信仰的光,我忽然读懂教师党员的双重使命:既要修剪知识的枝丫,更要播撒真理的火种。后来转岗煤炭行业15年,在千米井下见过矿工师傅扛着党旗掘进,在工会调解时用“党员要带头吃亏”化开职工心结——“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从不是标语,它藏在备课本的深夜批注里,藏在慰问职工的风雪路上,藏在为群众排忧解难的调查研究途中,更藏在组织需要时那句脱口而出的“我先上”里。
让党徽发烫的瞬间:誓言在行动中淬火
2005年夏天的午后,正在上课的教室突然剧烈晃动。灯管像钟摆般摇晃,墙壁上的标语扭曲成模糊的线条。“地震了!”学生的尖叫声刺破空气时,我急忙组织大家分别从前后门有序撤离。好些学生边跑边对我说,“老师,你也快跑啊”。“别管我,快跑!”直到最后一名学生冲出教室,我才转身跑出教室。有人说这是师德本能,但我知道,这是入党誓词在血液里的回响——危急时刻,党员的字典里没有“后退”,只有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的本能。就像攻坚克难时,党员突击队永远是第一个先上;就像疫情期间,老党员在社区卡口站成风雪中的路标。
三十年的自问:党徽与体温的共鸣
党龄不是资历的勋章,而是每日的叩问:“今天的我,配得上胸口的党徽吗?”在厂区弯腰捡烟头时,在工会账本前较真数字时,在组织生活会上红脸出汗时,在坚持“日做一善”的平凡里,誓言早已褪去豪言壮语的外壳,长成血肉里的筋骨。从讲台到矿井,党徽在胸口焐了三十年,早已与体温融为一体——22岁宣誓时红领带的颜色,至今仍在镜中闪耀,映照着一道终身作答的命题:当群众需要的哨声吹响,你的脚步是否跟得上当年的誓言?
誓言从不是刻在石碑上的文字,而是生长在岁月里的树木。它的根系深扎在入党志愿书的墨痕中,枝干舒展在每一次“我先上”的担当里,而枝叶间闪烁的,正是无数党员用一生践行的信仰之光。(供稿:李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