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峪关:傥骆道上的隐秘史诗

2025-06-20 10:07:30 来源:西部决策网

图片

在秦岭腹地的褶皱深处,太白山南麓的云雾常年缭绕着一片秘境——黄柏塬。这里峰峦如聚,峡谷深幽,一条蜿蜒于绝壁之上的古道穿云而过,在海拔2000米的咽喉处,静卧着一座被时光掩埋的关隘:黑峪关。作为秦岭最险峻的傥骆道上的核心节点,它扼守着**湑水河谷(汉江支流)**的咽喉,是自然天险与人类文明相互雕琢的活化石,更是一部用岩石、木榫与碑刻书写的真实史诗。

一、险关扼要:秦岭心脏的文明锁钥

傥骆道北起周至骆峪,南至洋县傥峪,全长约240公里,因“北骆南傥”得名,是秦岭古道中最短却最险的一条。黑峪关地处其核心段,东望太白山主峰拔仙台的皑皑积雪,西临湑水河谷——这条汉江支流在此切割出深达千米的峡谷,两侧山体如青铜巨阙,将通道挤压成仅容两马错身的隘口。明代《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此道“山深谷狭,行者病之”,恰如其分地描绘了其险峻——傥骆道南段沿湑水河逆流而上,至黑峪关处形成“一夫荷戈,万夫莫前”的天然关隘,成为南北通行的必经之地。

关城遗址的夯土墙基至今清晰可辨,唐代的泥土中混杂着碎陶片与“开元通宝”,经太白县文物部门考证,确认为唐代官方驿道的遗存。墙体上的历史痕迹虽无确切文献佐证,但关城选址的军事智慧令人惊叹:古人利用湑水河西岸的绝壁为天然屏障,仅在东侧修建夯土墙,形成“依河而守,凭壁为关”的防御体系,体现了对地理环境的极致利用。唐代设“铁壁关”于此,夯土墙外包砌秦岭青石,关楼设三层望楼,可俯瞰湑水河上下游的通行情况,其布局与《长安志》记载的唐代驿道规制高度吻合。

图片

二、千年兴衰:从军事要塞到商贸驿站

1. 先秦至汉:在碰撞中萌芽的防御基因

早在战国时期,傥骆道便因“周蜀通商”初现雏形,黑峪关区域成为秦蜀争夺的前沿。1982年,太白县出土的战国青铜箭镞,部分呈现巴蜀式虎纹与秦式三棱造型,见于《陕西出土青铜器》图录,实证了两种文明在军事技术上的早期交融。秦人在此修建了最初的木栅关,依托湑水河谷的切割地形,在东岸台地设置栅栏与壕沟,形成“以河为堑,以栅为墙”的防御体系,这是农耕文明与山地文明初次对话的物质见证。

汉代以降,傥骆道逐渐成为子午道、褒斜道的辅助通道。尽管官方主干道仍以连接关中与西域的北道为主,但湑水河谷出土的汉代陶片与半两钱表明,此处已出现零星的商贸活动,关隘功能从单纯军事防御向“防商两用”过渡。

2. 唐代:官道巅峰的文明共振

唐代是傥骆道的黄金时代,黑峪关作为官方驿道的核心节点,迎来系统性营建。现存遗址中,一排间距1.5米的方形石孔沿绝壁延伸,这是唐代栈道的桩基遗迹——古人在湑水河西岸的垂直崖壁上凿孔插木,铺就悬空通道,部分栈道遗迹至今仍能看到木榫碳化后的残留,其险峻程度在《中国蜀道》等文献中均有记载。碳14测定显示,部分木榫距今约1200年,与唐代驿道的使用时间吻合。

安史之乱中,唐玄宗经傥骆道南逃蜀地,虽无确切史料记载其停留黑峪关的细节,但此次逃亡客观上加速了南北技术流动:关中的建筑工匠随驾入蜀,蜀地的织锦技艺也通过此道北上。关城遗址出土的唐代陶片,既有关中的黄釉陶,也有巴蜀的灰陶,见证了两地物产与工艺的交融。

3. 明清:商帮时代的市井烟火

明清时期,随着军事重心转移,傥骆道渐成民间商道,黑峪关演变为“山货古道”的重要驿站。现存清代《重修黑峪关记》石碑(现存于黄柏塬文物保护所)记载:“过往商队,日逾数十,蜀茶陇马,秦盐巴药,集于关前。”商队沿湑水河顺流而下,将陕南的药材、木材运往洋县,再经汉江转至巴蜀;返程时则携带蜀茶、巴盐,在关城内外的栈房、马店中交易。背夫们用秦腔与羌语、氐语吆喝,在湑水河谷的涛声中谱写出山地贸易的独特韵律。

三、文明密码:在险峻中生长的共生智慧

黑峪关的传奇,藏在湑水河谷的地理馈赠里。关城北侧的关帝庙遗址与南侧的山神祭祀台,虽未形成文献记载的“双圣宫”,却反映了不同民族在艰险环境中的共同信仰:汉人供奉关帝以祈护佑,羌人、氐人祭拜山神以谢自然,两种信仰在关隘的烟火中默默共存。关隘周边村落的方言,普遍呈现“秦语词汇+蜀语声调”的特征,如称“河流”为“河”(秦语),发音却带四川话的升调,成为南北文化交融的活态样本。

最珍贵的是关隘的“生态智慧”。清代《黑峪关禁山碑》明确记载:“禁伐关左松林,禁猎关右野兽,以固关防。”古人深知湑水河谷的生态平衡与关隘安全息息相关——西侧绝壁的森林可防止水土流失、稳固山体,东侧台地的植被可隐蔽关城、迷惑敌军。这种将军事安全与生态保护紧密结合的理念,成为可持续利用自然的早期实践,与秦岭其他地区发现的“禁伐碑”(如佛坪“禁山碑”)形成呼应。

图片

四、时光印记:残垣断壁中的史诗长卷

今日的黑峪关,每一处残垣都在诉说历史:

关城遗址:唐代夯土墙基上,明代修补的青砖与清代添加的石块层层叠压,墙体缝隙中生长的秦岭冷杉,树龄与关隘的修缮史同步,成为“活的纪年表”。关城布局清晰可见:北侧为居住区,南侧为仓储区,中部望楼基址仍能分辨当年的军事功能分区。

栈道遗迹:沿湑水河西岸延伸的150米绝壁栈道上,石孔内残留的碳化木榫经碳14测定距今1200年,部分木榫上的斧凿痕迹清晰可见。栈道下方的河谷中,偶尔能发现古人开凿时掉落的工具残件,如铁凿、木楔,成为研究古代栈道工艺的实物标本。

碑刻与文物:除清代禁山碑外,民国时期的摩崖题刻“雄关天堑”,书法兼具魏碑的刚劲与蜀派书法的灵秀,落款处的汉字与羌文并存,见证了近代多民族文化的持续交融。

五、隐秘的启示:当险关遇见未来

在秦岭生态保护与文旅融合的今天,黑峪关正从历史走向现实:

数字保护工程:2023年,陕西省文物局启动“秦岭古道数字化保护项目”,运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为黑峪关建立高精度数字档案,重点记录湑水河谷段的栈道遗迹与关城布局。该项目作为蜀道“考古中国”重大工程的一部分,已纳入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未来将通过“秦岭古道数字博物馆”向公众开放。

徒步探秘路线:一条名为“傥骆道陉”的徒步线路贯通黄柏塬至华阳古镇,途经黑峪关时,游客可沿湑水河谷行走,近距离观察绝壁栈道遗迹,在关城遗址旁的展示牌上了解其与湑水河的依存关系——古人如何利用河流走向设置关隘,又如何通过栈道跨越天险。

生态与文明的对话:黑峪关所在的黄柏塬已成为秦岭核心生态保护区,湑水河流域实施严格的水源保护政策,当年的“禁山”理念延续至今。关隘周边的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不仅守护着这座千年关隘,更滋养着湑水河的清澈水源,让文明与自然的共生之道永续流传。

结语:在河谷与绝壁间,文明与自然的千年和弦

黑峪关的存在,是地理与文明的双重奇迹——它因湑水河的切割而成为天险,因人类的开拓而成为通途。那些深嵌绝壁的栈道孔、依河而建的关城垣、跨越时空的禁山碑,都在诉说同一个真理:文明的伟大,在于懂得敬畏自然、利用自然,更在于在绝境中开辟连接之道。当湑水河的浪花依旧拍打着关城旧址,当太白山的积雪继续滋养着这片土地,黑峪关早已超越了地理关隘的范畴,成为人类与自然共生、多元文明共存的永恒象征——正如湑水河终将汇入汉江、融入长江,文明的溪流也终将在连接与包容中奔向更广阔的海洋。

注:文中“黑峪关”特指陕西省周至县秦岭腹地的傥骆道关隘,与北京密云、山西兴县等地同名关隘无涉。其历史地理信息综合《读史方舆纪要》《长安志》《中国蜀道》及近年考古报告,部分生态保护理念参考佛坪“禁伐碑”等同类遗存。(文/党双忍)

图片

2025年6月19日于磨在香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