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三峡瞿塘峡东口,巫山县大溪镇的青山绿水间,一座承载着史前文明与明清关防记忆的古镇静静矗立——这里是官方文献中的“大溪巡检司”,是民间俗称的“大溪关”,更是长江三峡地区“以关兴商、以商养文”的活态标本。它因5300年前的大溪文化而成为文明原点,因明清时期的巡检司建制而化作峡江税驿,在岁月长河中,始终是连接巴蜀与荆楚的文明渡桥。
一、地理形胜:两江夹滩的天然枢纽
大溪关位于重庆市巫山县大溪镇,雄踞瞿塘峡东口与大宁河交汇处,东距巫山县城45公里,西临奉节白帝城30公里。此处江面受峡谷束窄,最窄处仅150米,大宁河自北而来,在南岸冲刷出开阔的河漫滩,形成“一水分三峡,双江汇关驿”的独特地貌。现存明清码头遗址上,37级石阶与12个拴船孔清晰可见,印证了《巫山县志》“川楚咽喉,水陆辐辏”的记载——商船至此必停靠换纤,骡马队亦需在此验关中转,使大溪关成为“上通巴蜀盐茶,下运荆楚布帛”的天然枢纽。
作为大溪文化的核心发祥地(距今5300-4400年),这里的文明曙光早于关隘建制数千年。1959年以来的考古发掘,出土了3000余件彩陶、玉器与骨器,其中“人面鱼纹彩陶盆”以鱼鸟纹象征渔猎文明,“空心石球”或为最早的算具;2021年新发现的战国石室墓中,巴式柳叶剑与楚式青铜戈同出,揭示了楚巴文化在峡江的早期交融。遗址中普遍存在的水稻碳化颗粒与鱼骨坑,更证明此处是长江上游最早将稻作农业与渔猎经济结合的聚落之一。
二、历史沿革:从史前聚落到晚清税驿的嬗变
1. 史前文明:峡江最早的“城市雏形”(约5300年前)
大溪文化遗址的房址布局(半地穴式与地面建筑并存)、墓葬区(流行屈肢葬与拔牙习俗),展现了母系氏族向父系社会过渡的复杂图景。先民在大宁河与长江交汇处开垦梯田、捕捞鲟鱼,用河泥烧制彩陶,以玉璜、石镯为身份象征,创造了“峡江第一缕文明曙光”。这些史前遗存,为后世关隘依托农业聚落而建提供了天然基础。
2. 明清建制:巡检司治下的“税商共同体”(1372年—1912年)
明洪武五年,朝廷在大溪河口高台设“大溪巡检司”,置巡检一员、弓兵二十名,《巫山县志》载其“掌盘查盐引茶引,缉捕江洋大盗”。现存200平方米的“聚兴昌商行”遗址,可见“前关后店”布局——关署石础边长50厘米,刻有“乾隆二十年”字样,商肆地基中出土的“川盐楚销”木牌(长30厘米),记录了每引盐(200斤)征税3钱的细则。清代关署更创造性实施“一司三卡”:江口卡验货、陆路卡收山货税、河心卡设铁索防偷运,形成“三卡鼎立,税防一体”的管控网络。
3. 以商养关:险滩上的经济微循环
大溪关年征税银约三千两(据《巫山县志》),除上缴外,部分用于改善航运条件:清乾隆年间,关员雇石匠炸除暗礁7处,开凿1.2公里“大溪新纤道”,纤道岩壁上的“夜航灯桩”石刻(深5厘米,刻“左湾右滩”),至今仍清晰可辨。这种“征税—治滩—兴商”的循环,使大溪关在清末成为“川东小汉口”,年货物吞吐量达5000吨,远超同期普通关隘。
三、关防特质:楚风巴韵的交融现场
大溪关的独特魅力,在于它是一座“会呼吸的关隘”,每一块砖石都镌刻着文化融合的密码:
1.建筑:吊脚楼与天井院的共生
关署依大宁河岸而建,采用川东吊脚楼形制,悬空的回廊可俯瞰江面验货;商肆则多为湖北移民带来的天井院,青砖墙上“楚郢同源”的铭文,与巴人传统的火塘灶、吊脚楼支柱并存,形成“抬梁穿斗共一檐,楚瓦巴砖筑一关”的奇观。
2.民俗:白虎与凤鸟的千年和鸣
每年端午的“大溪龙舟会”,船头雕刻分“白虎”“凤鸟”两派——前者源自巴人廪君崇拜,后者传承楚人屈原祭祀,两种图腾在龙舟竞速中相映成趣。2019年入选重庆市非遗的“大溪号子”,曲调既有巴歌的高亢(五声音阶),又含楚调的婉转(拖腔颤音),成为峡江文化“你中有我”的声音化石。
3.贸易:盐引与山货的文明对话
关署档案显示,清代大溪关年运川盐10万引(约2000吨),换取楚地布匹3万匹、淮盐500吨,同时中转巫山党参、房县木耳等山货。这种“以盐为媒,以关为介”的贸易,使巴人的“盐神传说”与楚人的“盐商故事”在关署衙门内外流传,形成独特的“关隘商帮文化”。
四、文化遗产:层层叠压的文明地层
1.大溪文化:史前艺术的露天博物馆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藏的“红陶戳印纹器座”(高25厘米),器身戳印的水波纹与太阳纹,暗合峡江先民对自然的崇拜;“玉璜”(直径10厘米)的对称钻孔工艺,证明5000年前已有精准的玉器加工技术。2023年《中国考古学年鉴》最新报告指出,大溪遗址水稻碳十四测年距今5200年,是长江上游最早的人工栽培稻遗存之一。
2.明清关防:峡江税史的实物教科书
遗址公园内,“大溪巡检司·乾隆二十年”的基石(长1.2米)静静矗立,旁边展柜中的清代税单(复制品)详细记录了“药材税每担2分,木材税每丈5分”的细则;江崖上的航标石刻虽经风雨,“左湾右滩”的警示符号仍清晰可辨,配合复建的铁索模型,重现“铁锁横江验关船”的历史场景。
3.移民文化:一街跨两省的活态标本
大溪老街的“湖北会馆”残墙,青砖上“楚郢同源”四字虽已斑驳,却见证了清代“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四川移民带来的“火龙舞”与本地“祭江神”习俗结合,形成春节“龙游两江”的独特仪式——火龙过处,既有川剧的锣鼓,又有楚戏的唱腔,成为峡江多元文化共生的缩影。
五、现代重生:从淹没遗址到文明客厅
三峡工程蓄水后,大溪关80%的明清遗址淹没于175米水位下,但文明记忆在新高地上重新生长:
1.遗址公园:三层时空的立体叙事
复建的“大溪关遗址博物馆”依坡而建,底层通过考古沙盘复原大溪文化村落(茅屋、陶窑、墓葬区),中层以实物与场景再现明清关署运作(验关台、税仓、兵器架),顶层多媒体厅用VR技术重现“千船竞发过大溪”的商贸盛景。镇馆之宝——大溪文化彩陶盆复制品与清代关防铁炮并列,无声诉说着从史前聚落至明清税驿的千年嬗变。
2.文旅体验:关隘生活的沉浸式穿越
在“大宁河小三峡”景区,游客可穿明清关员服饰,参与“验关收税”互动:用竹制“税单”查验“货物”(模型),在仿古关楼上敲响“通关锣”;沿1:1复建的古纤道徒步,听非遗传承人演唱《大溪号子》,感受“三尺纤绳连古今”的文化共振。2023年巫山县文旅委数据显示,该项目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成为三峡深度游的热门打卡点。
3.生态文创:古老基因的当代转化
大溪河两岸的500亩柑橘园,选种与大溪文化遗址出土柑橘种子基因相近的“巫峡橙”,秋季开园采摘时,游客可体验“背篓关前验山货”的趣味场景;非遗工坊将大溪彩陶的鱼纹、波纹转化为丝巾、书签等文创产品,让5000年前的艺术符号走进现代生活。
结语:在渡口中看见文明的韧性
大溪关的千年,是一部“关随商兴,文因关盛”的传奇:它从史前人类适应自然的聚落,演变为明清管控商旅的税驿,再成为今日展示峡江文明的窗口。这里没有雄关漫道的磅礴,却有润物无声的交融——大溪文化的彩陶纹与明清关署的税单,巴人的白虎与楚人的凤鸟,史前的稻种与今日的橙园,共同构成了这座“非典型关隘”的独特魅力。
站在大溪关遗址公园的观景台上,大宁河与长江在此交汇,一面是高峡平湖的现代图景,一面是遗址复建的历史剪影。大溪关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文明关隘,从不限于城墙与铁锁,更在于它能否成为不同文化、不同时代之间的渡口。当峡江的涛声依旧,大溪关早已化作一座精神的渡桥,让后人在跨越时空的眺望中,看见人类如何在险滩与平阔之间,编织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文明纽带。(文/党双忍)
2025年6月16于磨香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