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决策网讯 基层人大代表作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神经末梢”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承担着反映民意、汇聚民智、维护民利的重要职责。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基层人大代表能否有效履职,直接关系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成效。本文从基层人大代表的角色定位出发,分析当前履职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探讨新时代背景下提升履职效能的实践路径。
基层人大代表的重要作用与时代意义
基层人大代表的履职实践,本质上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体现。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基层人大代表作为群众的“代言人”,肩负着三项核心使命:
首先是民意直通车的政治使命。在县(区)域及以下行政区划中,基层代表与群众生活在同一空间,能够直接感知就业、教育、医疗等民生痛点。据统计,2024年某省基层人大代表提出的议案中,78%涉及基础教育均衡、老旧小区改造、看病难看病贵等民生议题,充分体现了“群众想什么、代表议什么”的直接联系机制。这种"嵌入式"的代表结构,使国家治理能够精准对接基层需求。
其次是治理连接器的功能定位。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国家战略实施中,代表通过参与执法检查、工作评议等监督活动,推动政策落地见效。例如,某区人大代表在跟进农村饮用水工程时,通过连续三年的专题调研,促使政府追加投资2300万元,解决了3.7万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这种“监督-反馈-改进”的闭环机制,有效提升了公共政策的执行效能。
再次是法治守护者的职责担当。基层代表身处法治建设前沿,既要带头遵守法律法规,又要监督基层执法司法活动。在基层矛盾纠纷化解中,代表依托“代表联络站”“民情茶室”等平台,将法治思维融入纠纷调解,2024年某地区代表参与调解的矛盾纠纷中,司法确认率较普通调解提升42%,彰显了代表在基层法治建设中的独特优势。这些作用共同构成了基层人大代表制度的核心价值,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最生动的实践场景。
基层人大代表履职的现实困境与矛盾分析
当前基层代表履职面临“三重矛盾”制约了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的转化:
身份定位与履职意识的脱节。调研显示,35%的新任代表存在“荣誉代表”认知,将代表身份等同于政治荣誉而非法定职责。某镇人大换届后,23名企业界代表中,首次参会提交建议的仅7人,反映出部分代表对“代表是什么、该干什么”存在认知偏差。这种角色认知的模糊,导致“开会举举手、闭会难见人”的现象依然存在。
能力素质与履职要求的差距。履职能力呈现"两极分化"特征:一方面,退休干部、村社干部等“体制内代表”具备较强的政策理解能力,但存在“不敢监督、不愿监督”的老好人心态;另一方面,新当选的返乡创业青年、技术工人等“新生代代表”,虽然联系群众紧密,但在撰写议案、参与审议时往往“找不准问题、提不出对策”。
制度供给与实践需求的错位。现有履职机制存在"三多三少"问题:程序性安排多(如会议履职),实质性参与少(如闭会期间活动);传统履职方式多(如实地走访),数字化手段运用少;分散化履职多(代表个体行动),组织化协同少(代表小组活动)。例如,某区代表联络站建成率达100%,但常态化开展活动的仅占45%,“建而不用、用而不活”现象突出。同时,代表建议办理存在“重答复、轻落实”问题,2023年某市代表建议办结率98%,但群众满意度仅71%,反映出办理质效与群众期待存在差距。
这些问题的产生,既有代表自身履职意识的主观因素,也与履职保障机制、培训体系、激励约束制度不完善等客观因素密切相关。
新时代基层人大代表履职尽责的实践路径
破解基层代表履职难题,需要构建“意识提升、能力赋能、机制创新”三位一体的提升体系,推动履职工作从“被动参与”向“主动作为”转变。
强化思想引领,夯实履职之基。建立“初任培训+年度轮训+专题特训”的立体化培训体系,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作为必修课,融入宪法法律、代表职责、履职案例等教学内容。创新“履职体验式教学”,组织代表参与信访接待、执法检查等一线实践,让代表在解决“停车难”“物业纠纷”等具体问题中,深刻理解“人民选我当代表”的责任内涵。某区人大开展的“代表履职微论坛”通过优秀代表分享履职故事,使新任代表的履职主动率提升37%,证明了具体化教育的实际效果。
创新履职载体,拓宽尽责之路。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履职平台:线下深化代表联络站“民生议事厅”功能,推行“进站接待日+专题议事会+跟踪问效单”工作法,确保群众意见“事事有回音”;线上搭建代表履职数字化平台,开发“民意直通车”小程序,实现建议提交、办理进度、效果评价的全流程线上化。2024年某县试点该平台后,代表闭会期间建议提交量同比增长65%,办理周期缩短40%。同时,推行“代表专业小组”制度,根据代表职业特点组建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专业小组,开展专项调研和对口监督,提升履职的专业化水平。
完善制度保障,激发履职活力。建立“履职档案+绩效评价+激励约束”的闭环管理机制:为每位代表建立电子履职档案,记录参加会议、联系群众、提出建议等履职指标;引入“群众满意度测评”,将建议办理效果、民生实事推动情况纳入评价体系,测评结果作为连任推荐、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某镇人大实施履职积分制后,代表年均参加活动次数从4.2次提升至8.6次,群众见面率达92%。同时,规范代表退出机制,对长期不履职的代表依法启动退出程序,有效维护了代表队伍的先进性。
深化协同联动,凝聚治理合力。建立“代表履职+基层治理”的融合机制,推动代表深度参与网格化管理、矛盾调解等工作。例如,有些地方等地推行的“代表联网格”制度,将代表编入基层治理网格,定期开展"网格走亲"活动。同时,加强与政协委员、乡贤等治理主体的协同,在民生实事项目决策中推行“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双轨提交机制,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基层治理共同体。
基层人大代表履职能力的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代表自身增强“人民至上”的宗旨意识,也需要人大常委会强化服务保障,更需要党委政府营造良好的履职环境。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唯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完善代表履职的体制机制,才能让基层人大代表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发展的“推动者”法治的“守护者”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最广泛的民意民智。基层人大代表履职尽责的实践探索永无止境,唯有紧扣时代脉搏、回应群众期待,才能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基更深、活力更足、优势更强。(供稿:胡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