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决策网讯 “公司在河南,追讨欠款本以为要奔波劳碌打官司,没想到在法院一起诉,对方就把钱给了。”2025年5月20日,河南某炉料公司负责人通过智慧法院远程调解平台,与相隔数百公里的被告某钢铁公司达成调解协议后,在线上由衷感叹。这起买卖合同纠纷的高效化解,正是勉县法院依托智慧法院建设成果,运用“五个前置”工作机制,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生动实践。
2024年8月19日,原告河南某炉料公司与被告某钢铁公司签订《购销合同》,约定由原告向被告供应33吨硅铝铁合金,单价为9650元/吨;2024年9月18日,双方再次签订《购销合同》,约定供应70吨硅铝铁合金,单价为9400元/吨。截至2024年10月18日,原告按合同约定经验收合格履行全部交货义务,但被告未按期付款。截至起诉前,被告仅支付65万元,拖欠约33万元货款长期未付,经多次催要无果。
2025年4月27日,面对资金周转压力和被告的拖延,河南某炉料公司向法院申请诉前财产保全。法院审核材料后,迅速反应,依照涉企案件诉前保全前置机制,依法裁定冻结被告33万元财产。这一举措如同按下纠纷解决的“启动键”,立即引起被告公司高度重视。
案件进入涉企纠纷“绿色通道”立案后分配至民二庭法官手中。鉴于已采取诉前保全措施,为发挥保全效能、以保促调,5月13日,法院通知被告领取应诉材料并询问调解意愿。其法务人员坦言:“账户被冻结让我们切实感受到法律的严肃性和解决问题的紧迫性,必须积极应对。”
5月15日,在法院调解督促下,被告主动付清全部拖欠货款本金约33万元,核心矛盾得以化解。5月20日,针对剩余利息、诉讼费、保全费问题,法院通过远程调解平台组织双方“隔空对话”。经法官释法明理,原告自愿放弃利息诉求,被告同意承担全部诉讼费用。调解协议在线签署,纠纷实质性化解。
5月23日,法院根据原告申请,第一时间解除对被告的财产保全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对其经营的影响,实现了权益保障与企业经营的平衡。
从“千里奔波”到“一网解纷”,从“对簿公堂”到“握手言和”,本案从申请诉前保全到纠纷化解用时27天。这起跨省涉企纠纷的快速解决,是智慧法院建设与“五个前置”工作机制深度融合的成果,彰显了法院创新机制的强大效能。当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当公平正义以高效、低成本、优体验的方式实现,法治正成为护航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坚实根基与温暖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