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槌落下的瞬间,像滚滚而来的春雷,在天地间炸响,心也跟着猛烈跳动。尘土从干裂的黄土中腾起,裹挟着千年时光的厚重,在空中凝成一片金黄的雾霭。百十个头系白羊肚手巾、腰扎红腰带的茂腾腾的后生,在黄土高原上纵情腾跃,鼓声如雷霆轰鸣,红绸似烈焰翻飞。
安塞腰鼓,这源自陕北大地千年血脉的民间艺术,以力与美的极致碰撞,在黄土沟壑间书写着生命最原始的呐喊。
鼓文化与中华文明相伴而生数千年,其所承载的精神内涵已远超其乐器的用途。而关于安塞腰鼓的起源,流传着多种说法,但起源于战争是最为人们所接受的一种。
秦朝时期,安塞地处边关要塞,腰鼓如同刀枪弓箭一般,是战斗中至关重要的装备。每当遭遇敌人突袭,急促的鼓声便是报警的信号;当战事不利时,鸣鼓声传达出紧急求援的信息;当两军对峙、激烈交锋时,激昂的鼓声用以鼓舞士兵们的士气;当取得胜利时,欢快的鼓声则是对凯旋的庆祝。
由于史料的不足与实物的珍稀,将安塞腰鼓的起源定位于秦代尚未在学术界形成共识。但值得一提的是,1989年在安塞县招安镇岳中庄村出土的宋代画像砖上,精细地描绘了“安塞腰鼓”的图案,宋代画像砖中跃动的腰鼓手身影,印证了这一古老技艺在安塞的传承。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而今日的腰鼓表演中,那刚劲有力的踢腿、旋风般的流苏飞舞,依稀可见秦汉将士的英姿。从文物考古学的视角来看,这些发现确认了安塞腰鼓在宋代已然成为安塞地区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艺术,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传承。
随着时代的变迁,腰鼓最初具有的军事功能渐渐淡出历史,但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却在民间深深扎根,历经岁月洗礼而不衰。宋代以秧歌与腰鼓的巧妙结合,将这一传统艺术推向顶峰,成为民众最为喜爱的娱乐形式之一。
1942年,毛泽东主席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随后,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掀起了一场新秧歌运动。这一革命文艺的发展浪潮,为安塞腰鼓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重新注入了生机。当时,鲁艺的文艺工作者对安塞腰鼓的服饰进行了创新性的改造,使得安塞腰鼓在表演形式和艺术表现力上都经历了深刻变化。在服饰方面,告别了以往古代武士的风格,转而采用“白羊肚手巾红腰带”这一鲜明的服装特征,并一直沿用至今。
此后,腰鼓在陕甘宁边区如星火燎原般广泛普及,几乎在每一场演出中都能见到它激情四溢的身影。随着革命战争的最终胜利,安塞腰鼓更是声名远扬,打遍大江南北,被人们赞誉为“欢庆腰鼓”和“胜利腰鼓”,成为庆祝胜利和欢腾喜悦的象征。
在安塞,腰鼓声已深深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他们表达情感和传递力量的重要方式。当地流传着一句响亮的俗语: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人人都会打腰鼓。安塞腰鼓的艺术魅力,源自于它将舞蹈、武术与音乐完美融合,形成了磅礴的生命图腾。千百年来,无论安塞腰鼓随时代变迁生发出怎样的新内涵,自强不息、乐观向上、奋力拼搏的腰鼓精神始终如一。
表演者以“六劲”为灵魂:摇头晃脑时充满活力,挥槌击鼓时刚劲有力,转身跳跃时虎虎生威,全身搏击犹如牛般倔强。鼓点骤起,如骤雨般急促,脚步纷乱,似蛙跃般灵动,瞳仁闪烁,像火花般耀眼,风姿矫健,堪比斗虎。
过去,安塞腰鼓表演者的服饰相当统一:头上扎着白羊肚手巾,身穿白色对襟上衣,搭配中式白色长裤,脚踏圆口黑布鞋。随着时间的推移,表演服饰有了显著的变革,尽管黑色和黄色也开始流行,但白色仍占主导地位。
安塞腰鼓的器具包含腰鼓、鼓棒、花伞和彩绸四种。腰鼓的制作尤为独特,选用直径20厘米的柳木,截取40厘米长的段,将其中间镂空成筒状,两端蒙上牛皮或羊皮。表演时,腰鼓通过红绸带系于腰间,确保稳固。鼓棒则长约30厘米,细木制成,表面打磨得十分光滑,每根棒上都系有一块红绸布,用于敲击腰鼓。
方阵前方的人手持花伞,用于指挥和协调整个表演队伍的节奏,彩绸则用来增添演出的热烈氛围。安塞腰鼓的演员在装扮上十分讲究,在化妆设计中,格外注重面部的立体感和神采的呈现。男性演员的妆容特别强调眉毛的浓密与眼神的坚毅,以此展现陕北汉子的粗犷与豪迈气质;而女性演员则在保持自然美的前提下,巧妙地突出眼妆和唇色,旨在凸显女性的柔美与活力。
安塞腰鼓表演动作丰富多彩,主要包括小缠腰、大缠腰、缠腰过裆、马步跳跃、击鼓射雁跳、侧蹬腿、前蹬腿、十字梅花、跑跳步、劳动步、走路步以及十字步等。当百十个腰鼓同时轰鸣,山崖似乎化作了牛皮鼓面,随着鼓声震颤,观众的心也激荡起来,仿佛目睹了“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的壮阔景象。这种力量,不仅挣脱了束缚,冲破了闭塞,更是对生命本真的热烈礼赞。
安塞腰鼓享誉中外,源远流长。早在1951年,安塞腰鼓就在布达佩斯举行的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文艺演出中大放异彩,荣获特等奖。1986年,安塞腰鼓再创佳绩,摘得首届中国民间舞蹈大赛的桂冠。1996年,安塞区被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2006年,安塞腰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10月1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群众游行表演活动中,由1200多名安塞腰鼓手组成的“千人腰鼓”方阵在天安门广场震撼亮相。只见安塞腰鼓方阵的鼓手们身着鲜艳的传统服饰,头扎白羊肚手巾,腰系红绸带,精神抖擞、意气风发。
随着鼓槌的舞动,密集而急促的鼓点骤然响起,仿佛千军万马奔腾而至,又似黄河波涛汹涌澎湃。鼓手们竭尽全力敲击着腰鼓,每一次击打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响,那声音直冲云霄,在整个天安门广场上空回荡,雄浑的力量与磅礴的气势,令人叹为观止。
安塞腰鼓是黄河文化的组成部分,是陕北汉子剽悍、虎劲、牛劲的体现。腰鼓的表演时间通常集中在节庆和丰收的季节,尤其是春节的正月初一至十五期间。参与表演的人数灵活多变,少则几人,多则可达数千人,共同演绎出气势恢宏的视听盛宴。
腰鼓队过街时,鼓声、锣声、铙声、钹声与唢呐声交织成一曲激昂的乐章,领头的鼓手以响亮的哨音指挥全局,后面的鼓手们紧随其哨音,灵动变换着各种动作。鼓点雄浑有力,如战鼓擂动,扣人心弦,鼓手的动作则强劲豪放、刚劲洒脱,极具视觉冲击力。他们时而如星火四溅般散开,时而似洪流汇聚般聚拢,穿插交替之间,犹如龙腾虎跃,展现出一幅热烈而激昂的画卷。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塞腰鼓在政府、学校以及社会各界的协同推动下,其传承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安塞区建成了千人腰鼓表演村、东方毕加索绘画村,以及陕北信天游大舞台这三个文化产业村。这些村落不仅成为了传承与展示安塞腰鼓等民俗文化的重要基地,也为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018年,安塞区白坪街道冯家营村的千人腰鼓大舞台正式启用,这不仅成为安塞区首个集腰鼓、民歌和陕北说书等民间艺术为一体的陕北民俗文化综合演艺基地,还大大促进了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2019年,“千人腰鼓大舞台”接待游客46万人次,依靠文旅产业户均增收约7千元。
此外,安塞区非遗保护中心不仅建立了传承人电子档案和15个传习所,还积极推动安塞腰鼓进入全区中小学的体育课堂。在“非遗进校园”的时代背景下,安塞腰鼓这一充满魅力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正以它独有的风姿,在校园中熠熠生辉,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生动实践。
刘延河是安塞腰鼓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自幼学习腰鼓。自1975年起,先后拜高向成和曹怀荣为师,沉浸于前辈们的腰鼓艺术之中,精通了传统安塞腰鼓的套路动作以及阵势变化,全面掌握了这一传统技艺的精髓。在漫长的艺术生涯中,刘延河不仅忠实传承了古老的安塞腰鼓技艺,还在此基础上勇于创新,逐步塑造出自己别具一格的风格,为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注入了新的活力。
安塞腰鼓激荡千年的鼓点,至今仍在岁月长河中澎湃回响。在这历久弥新的文化传奇背后,凝聚着无数艺术家传承发展的赤子之心。刘延河以毕生心血培育出一批批腰鼓骨干,这些传承者如漫天星辰,将安塞腰鼓的豪迈与激情播撒到五湖四海。正是因为有像刘延河这样矢志不渝的坚守者,安塞腰鼓这一民族艺术瑰宝才能永葆生机,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继续绽放耀眼光芒,续写着永不落幕的文化华章。(文/贺娇)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