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和合中国芯——熔铸自然与文明的共生密码

2025-04-29 08:36:05 来源:西部决策网

图片

在中国地理版图与文明谱系的双重坐标上,秦岭以“和合中国芯”的全新定位,改写着人们对这座中央山脉的认知。它曾被简化为“南北地理分水岭”,以0℃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划定自然分野;如今,这个地跨青、甘、陕、川、渝、鄂、豫“六省一市”的巨型山系,以“中央山脉·中央水塔·中华祖脉”的三重身份,成为串联自然生态与中华文明的“和合中枢”。这里的“和合”,是南北自然系统的和谐共生,是多元文明基因的融合共荣;这里的“芯”,是支撑国家生态安全的核心枢纽,更是承载民族文化认同的精神原点。

图片

一、自然之“和”:七脉同源织就生态共同体

秦岭的“和合”本质,首先源于其对自然系统的平衡与连接。作为全球唯一同时滋养黄河、长江两大文明并孕育独立淮河水系的“中央山脉”,它以“一岭分三水”的磅礴格局,构建起南北生态的共生网络:

气候调节的和合之道:冬季,秦岭如天然屏障阻挡西北寒流南下,使四川盆地、江汉平原免受严寒侵袭;夏季,它抬升东南季风形成丰沛降水,为华北平原、关中平原送去湿润气流。这种“阴阳调和”的气候调节,让中国70%的陆地面积拥有适宜的人居环境,造就了秦岭南北“北麦南稻、北枣南橘”的农业共生图景,成为地球上罕见的“气候和合带”。

水系网络的和合交响:秦岭孕育的七大水系,以“三分天下”的姿态构成中国水资源的“中央枢纽”:

黄河流域三脉:渭河(滋养关中平原)、洛河(孕育河洛文化)、洮河(润泽陇右大地),携带着黄土高原的雄浑,汇入黄河的奔涌;

长江流域三脉:汉江(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嘉陵江(串联陕甘川渝的黄金水道)、岷江(成都平原“都江堰之母”),裹挟着秦岭灵秀,注入长江的浩瀚;

独立水系一脉:淮河,以“善淤、善决、善徙”的特性,勾勒出中国南北水网的过渡带,独自滋养江淮平原。

七大水系年均输送超800亿立方米水资源,既非简单的“南北分割”,而是以秦岭为“心脏”,形成黄河、长江、淮河三大流域既独立又连通的水资源循环系统,维系着全国20%的水资源供给。

生物多样性的和合共生: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区之一,秦岭是南北动植物的“基因交汇库”。这里既有北方的落叶松、红豆杉,也有南方的樟树、楠木;既有大熊猫、金丝猴等“秦岭四宝”,也有朱鹮、羚牛等珍稀物种。古北界与东洋界的动植物在此共生共荣,北方的耐旱植被与南方的喜湿物种在海拔梯度上形成“垂直和合带”,从山麓的常绿阔叶林到山顶的高寒草甸,展现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自然智慧。

图片

二、文明之“合”:一山三水熔铸文化共同体

秦岭的“和合”魅力,深植于其对中华文明的孕育与整合。从旧石器时代的人类足迹到周秦汉唐的文明巅峰,这座山脉始终是“多元一体”文化基因的锻造炉:

历史长河的和合叙事:蓝田猿人(陕西)、郧县人(湖北)的化石表明,秦岭是中华起源的“核心孵化器”;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定都秦岭北麓,依托山脉的屏障与滋养,创造了“长安气象”的辉煌。“粟作农业”与“稻作农业”在此交汇,半坡彩陶的质朴纹样与河姆渡黑陶的精致工艺通过褒斜古道、子午古道互通,最终熔铸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基因。秦国“书同文、车同轨”的统一实践,唐代“胡汉一家”的开放包容,都在秦岭脚下完成了文明的和合升级——黄河的厚重、长江的灵秀、淮河的包容,共同编织成中华文明的斑斓锦缎。

民族融合的和合桥梁:秦岭古道如文明的“毛细血管”,连通南北族群与文化。战国时期,秦灭巴蜀将西南纳入中原文明圈,使巴文化的“白虎图腾”与秦文化的“商鞅变法”碰撞融合;汉代张骞从长安出发凿空西域,使佛教、葡萄、苜蓿等通过秦岭古道传入中原,沿途的麦积山石窟、龙门石窟成为佛教中国化的见证;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鲜卑等游牧民族南下,在秦岭周边与汉族农耕文明碰撞融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武当山的道教文化(湖北)、嵩山的儒家书院(河南)、麦积山的佛教艺术(甘肃),更在秦岭沿线构成“三教合流”的精神图谱,彰显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的包容性。

精神信仰的和合结晶:秦岭是“天人合一”理念的地理具象。儒家在终南山下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伦理道德与自然秩序相统一;道家在楼观台提出“道法自然”,视秦岭为“天地之根”;佛教在法门寺供奉佛骨,以“众生平等”呼应秦岭的生物多样性。三教在秦岭周边的寺观、书院、祠堂中和谐并存,形成“和而不同”的文化生态,最终凝结为中华民族“求同存异、天下大同”的价值追求。

图片

三、治理之“合”:从“分而治之”到“六省共治”

新时代的秦岭保护与发展,正以“和合中国芯”的理念破解行政区划壁垒,构建跨区域治理新范式:

生态保护的和合实践:针对过去“各自为政”的碎片化问题,“六省一市”签署《秦岭生态保护协同备忘录》,建立跨区域生态监测网络,联合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水源地保护、污染防治等行动。甘肃修复陇南山地森林,遏制风沙南侵;四川划定米仓山生态红线,守护嘉陵江;河南建设伏牛山自然公园,连通动物迁徙通道;陕西、湖北、河南守护丹江口库区水质,确保南水北调“一渠清水永续北送”;青海保护高原草甸,筑牢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地。大熊猫国家公园跨陕甘川三省,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实现野生大熊猫栖息地的连通保护,成为“生态和合”的典范。

文化传承的和合创新:在“中华祖脉”的定位下,“六省一市”共建秦岭国家文化公园,整合甘肃大地湾遗址(8000年文明史)、陕西周原遗址(周代文明发祥地)、河南二里头遗址(最早王朝都城)、湖北石家河遗址(长江中游文明代表)等文明地标,打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核心展示区。陕甘联合申遗“丝绸之路秦岭段”,还原汉唐时期“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和合盛景;川渝共建“巴文化生态保护区”,让古老的巴渝歌舞、吊脚楼技艺在保护中传承;鄂豫合作开发“秦岭—淮河文化体验带”,展现南北文化过渡带的独特魅力,让散落的文化遗产在和合叙事中重焕生机。

绿色发展的和合共赢:秦岭的“和合”智慧更体现在生态与经济的共生共荣。依托秦岭特色资源,发展“秦岭地理标志产品”,甘肃陇南花椒(中国花椒之乡)、陕西商洛核桃(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湖北十堰绿松石(中国四大名玉之一)、河南西峡香菇(产量占全国1/10)、四川青川黑木耳(“山珍”代表)、重庆城口蜂蜜(中华蜜蜂保护区)等特色产品以走向大市场,实现“一岭资源、多方共享”。跨区域生态旅游线路的开发,串联青海“高原翡翠”、甘肃“陇上江南”、陕西秦岭核心的“四宝家园”、河南伏牛山的“生态氧吧”、湖北武当山的“道教圣地”、四川米仓山的“红叶秘境”、重庆大巴山的“秘境探险”,创建“秦岭旅游共同体”,让游客在一次旅程中领略南北自然与文化的和合之美。

图片

结语:守护和合中国芯,即是守护文明未来

秦岭的“和合”之道,是自然规律与人文精神的共振,是地理分界与文明融合的统一。它以“一岭分三水”的地理奇观,诠释着“和而不同”的自然法则;以“六省共治一岭”的现代实践,演绎着“合而共荣”的治理智慧。当我们正确认识淮河作为独立水系的独特性,当我们以更精准的视角解码秦岭的“七脉同源”,便更能理解:这座山脉从未刻意分割南北,而是以“中央之芯”的姿态,连接起黄河的雄浑、长江的灵秀、淮河的包容,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地理隐喻。

在生态保护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时代命题下,秦岭的觉醒为我们提供了深刻启示:唯有尊重自然规律中的“和”,守护文明基因中的“合”,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地域与地域、传统与现代的真正和解。这座横亘中国中央的山脉,终将成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生态根基与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因为,守护“和合中国芯”,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文明未来。(文/党双忍)

图片

2025年4月28日于磨香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