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分,悠悠不尽的情思,纷纷扬扬地飘落在三秦大地。这片承载着华夏文明起源的古老沃土,沉浸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之中。人们手捧白菊,于松柏森森的陵园间缓缓踱步,袅袅青烟与悠悠钟声相互交融,奏响一曲缅怀先辈的悠扬乐章。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五棵饱经五千年风雨洗礼的古柏,犹如忠诚的历史守望者,静静伫立。它们盘根错节的根系,深深扎进先民智慧的沃土里;饱经沧桑的树皮,镌刻着华夏文明独一无二的密码。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下,这些古柏以一圈圈清晰的年轮为轴,徐徐展开一部波澜壮阔的文明史诗,诉说着与黄帝、仓颉等华夏先祖紧密相连的不朽传奇。
一、黄帝手植柏:华夏民族的根脉烙印
黄河,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奔腾不息,孕育了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黄陵县,地处黄土高原腹地,作为黄河流域的核心区域,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黄帝陵便坐落于此,凝聚着中华民族对祖先的无限敬仰与追思。踏入黄帝陵,一棵气势恢宏的古柏瞬间映入眼帘。它高耸入云,恰似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树干粗壮得超乎想象,需十余人齐心协力,手牵手方能勉强环抱。树皮上的纹理深邃而斑驳,宛如青铜器上神秘莫测的饕餮纹,每一道纹路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变迁。
相传,黄帝在成功平定蚩尤之乱后,心怀对未来的美好期许,亲自挥动耒耜,郑重地种下这棵柏树。彼时,黄河之畔的黄土正孕育着农耕文明的第一缕曙光,柏树的根系与粟米的嫩芽相互交织,共同描绘出华夏民族最初的生存图景,勾勒出文明诞生的轮廓。《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时期不仅战事频繁,而且积极推动生产与文化的发展。这棵古柏,见证了黄帝“造舟车、制衣冠”的伟大物质创造,凝聚了精神文明奠基的关键时刻。史书记载,黄帝“始立制度,百官以治”,其如华盖般的巨大树冠,威严地笼罩着四方土地,恰是“垂衣裳而天下治”这一政治理想的生动象征。令人惊叹不已的是,考古学家在树根附近的土层中,惊喜地发掘出新石器时代的陶片与玉琮残件。这些象征天圆地方的古老礼器,或许正是早期政治盟约在土地中的具体体现,为我们揭开了那段神秘历史的一角,让我们得以一窥华夏文明起源时期的政治智慧。
这棵古柏至今仍保有神奇的生命力,会随着季节的更替,分泌出特殊的树脂。经植物学家深入研究发现,其成分与黄帝陵出土青铜器上的封护材料高度相似。这一奇妙的发现,或许暗示着:中华文明自萌芽之初,便将人与自然、技术与伦理紧密融合,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展现了华夏先祖独特的智慧和深邃的哲学思考。民间流传的“七搂八乍半,圪里圪瘩不上算”这句谚语,用质朴而生动的语言,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它的雄伟身姿。据科学测定,这棵轩辕手植柏树高19.4米,胸围8.6米,凭借庞大的体量,当之无愧地被英国林业专家罗皮尔赞誉为“世界柏树之父”。1998 年,黄帝柏的种子搭载“天宫二号”开启太空之旅。在广袤无垠的宇宙中,这些种子历经宇宙射线的辐射、微重力环境的考验,完成了一场非凡的星际之旅。返回地球后,科研人员精心培育,成功育出太空苗。这是植物科研领域的重大成果,也象征着华夏文明跨越时空,持续探索未知的无畏精神,向世界展示着华夏文明的无限魅力。
二、保生柏:岁月流转的无声见证
在黄帝陵轩辕庙西前院保生宫旧址,保生柏静静扎根,与黄帝手植柏相互守望。保生柏高15.5米,胸围5.3米,平均冠幅12.1米,虽身形不及黄帝手植柏那般高大巍峨,却以独有的沉稳,见证无数历史风云的变迁。
保生柏得名于其身旁的保生宫。元代,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席卷保生宫,众多建筑在火海中付之一炬,唯有保生柏凭借顽强的生命力存活下来。元朝泰定二年,泰定皇帝收到状告本县保生宫着火、轩辕黄帝庙殿宇被破坏的状子后,龙颜大怒,当即口授圣旨,严禁破坏黄帝庙宇建筑设施,禁止砍伐周边树林。这道圣旨如今保存在黄帝庙碑廊里,是中华民族六百多年前颁发的第一份保护黄帝陵(庙)法令,赋予了保生柏独特的历史价值。
保生柏树皮粗糙干裂,每一道裂痕,都宛如岁月镌刻的皱纹,默默记录着时光的轨迹。它的枝干虽历经沧桑,却依旧顽强地向四周伸展,努力承接阳光雨露,延续生命的奇迹。长久以来,保生柏见证了黄帝陵的修缮与扩建,目睹了无数祭祀典礼的举行,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祖先的追思与敬仰。在漫长的岁月里,它与黄帝手植柏并肩而立,宛如两位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片神圣的土地,见证着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
三、老君柏:丝绸文明的浪漫开篇
在距离黄帝陵三百里的桥山之巅,老君柏宛如一条蓄势腾飞的巨龙,静静地俯卧在那里。它枝干虬曲,充满了力量感,树皮的褶皱间,仿佛有蚕影若隐若现,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古老而浪漫的故事。当地一直流传着这样的传说:这棵柏树是嫘祖采桑饲蚕时留下的精魂所化。嫘祖,作为黄帝的妻子,凭借着非凡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教会了先民“治丝茧以供衣服”,让华夏民族彻底告别了身披兽皮的蒙昧时代,穿上了象征文明的丝绸衣裳,迈出了走向文明的重要一步。
在这棵老君柏的庇护下,考古学家取得了重大发现,发掘出距今4800 年的陶纺轮与骨针。更为震撼的是,在树洞中发现的古蚕茧化石,经检测,其丝蛋白结构与现代家蚕基因图谱的相似度高达89%。这一科学发现,有力地印证了《通鉴外纪》中“嫘祖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的记载,让这段古老的传说变得真实可信,也为丝绸文明的起源提供了实物证据。
此外,老君柏还有着独特的生长特征。其枝干向阳面与背阴面的年轮密度存在显著差异。气象学家通过深入分析发现,这种独特的生长特征完整地记录了五千年来黄河流域的季风变化规律。那些紧密排列的年轮,或许正对应着《尚书》中记载的“桑谷共生于朝”的祥瑞之年,为研究古代气候变迁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让我们能够穿越时空,感受古代自然环境的变迁。这棵树高14.5米,胸围7.4米,树干粗壮如苍龙盘踞,南枝昂首似龙头,北枝垂地若龙尾。汉武帝北征凯旋后,曾在此祭祀黄帝,并赐名“老君柏”。2009 年,专家凭借精湛的技术,对其实施了如同“外科手术”般精细的移植工程。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保护行动中,无数专家日夜坚守,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让这棵承载着千年文明的古柏,在新的地方继续守护华夏文明,见证历史的变迁。
四、仓颉双柏:汉字诞生的晨曦曙光
在陕西,华山南北各有一条洛河,在习惯上,人们分别称其为北洛河、南洛河。北洛河从陕北屋脊白于山出发,奔腾南下,于潼关附近先入渭河,再入黄河;南洛河则源出秦岭草链岭,一路向东蜿蜒,流经洛阳入黄河。西岳华山横卧于两河之间,不仅串联起了南北两条洛河,还串起了仓颉双柏。华山南北,皆存字圣之柏。
仓颉古柏1:仓颉手植柏
在白水县仓颉庙内,仓颉手植柏静静伫立。它高16米、树围7.8米,枝干刚劲虬曲,宛如甲骨文刚健的笔画,尽显古朴苍劲。仓颉肩负为部落创造文字的使命,在创作陷入僵局时,命运的指引悄然降临。相传,他随黄帝南巡至洛南,一日深夜,梦到洛水汹涌,一只灵龟背负天书破浪而来。待他醒来,竟见洛水南岸真有灵龟负书,龟背的网格与符号让他豁然开朗,结合此前对鸟兽足迹的观察,创造出28个字符,引得“天雨粟,鬼夜哭”。据《荀子》《吕氏春秋》记载,仓颉悉心观察万物,系统整理零散符号,这些字符就此诞生。庙内《仓圣鸟迹书碑》上,28个象形文字清晰镌刻,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打破信息传递壁垒,极大促进部落间的信息交流与文化传播,开启华夏文明崭新篇章。
在仓颉手植柏的根系中,科学家检测出高浓度碳化黍粒。经同位素测定,这些谷物与河南贾湖遗址出土的炭化稻属同一时期,暗示文字诞生与农业发展紧密共生。其树干内部中空,形成特殊共鸣腔,特定风向条件下,能发出近似编钟的悦耳乐音。声学专家推测,这极有可能启发先民将“金石之声”融入礼乐制度。值得一提,西北野战军在艰苦作战时期,在此立下军令状,全力保护仓颉手植柏,彰显人们对文明传承的坚定信念。这棵饱经岁月洗礼的古柏,宛如一位沉默的智者,见证了文字从萌芽到发展的重要历程,承载着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仓颉古柏2:页山古柏
在华山之阳,洛河源所在的洛南县,页山古柏傲然屹立。当地流传,此树为仓颉所植,被称为字圣古柏、秦岭树王。就在洛南这片土地,灵龟负书,给了仓颉创造文字的灵感,而页山古柏,默默见证了这一伟大时刻。这里的人们坚信,白水是仓颉出生的地方,而洛南是仓颉工作过的地方。仓颉在洛南初创了影响深远的28字,洛南留存着《仓圣鸟迹书碑》复刻碑,以佐证这段珍贵的历史。字圣柏的树龄,也与仓颉造字的传说相吻合。字圣柏树高23.1米,胸围8.2米。相较仓颉手植柏,字圣柏树形更加舒展,树冠如华盖般向四周铺展,气势磅礴。
围绕字圣古柏、秦岭树王的传说,承载洛南人对美好生活的祈愿。植物学家研究发现,其年轮蕴含独特生长密码,记录着秦岭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与生态变迁,与仓颉手植柏一所承载的黄河生态信息、文字起源相互印证。洛南百姓视字圣柏为神物,自发组织护树队,使其免受破坏。在当地的文化传承中,字圣柏早已超越了一棵树的范畴,成为了洛南人民心中的精神寄托,见证着这片土地上的文化繁荣与传承。
五、五柏共鸣:文明星河的璀璨交融
这五棵古柏,宛如五颗璀璨的星辰,共同构成一个精妙的文化矩阵,恰似华夏文明的基因测序图谱。轩辕柏扎根于黄河流域的核心区域,象征着政治制度的奠基,为华夏文明的有序发展筑牢了坚实的基础;老君柏见证了黄河流域物质文明的突破,推动了人类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仓颉双柏,承载着精神创造的飞跃,开启了智慧的崭新篇章;保生柏则默默见证了历史的传承与守护。它们相互交织、相互辉映,共同编织成一张文明的网络,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始终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见证了华夏文明从萌芽到繁荣的全过程。
在当今时代,程序员在仓颉造字台前,运用二进制技术重构象形文字,惊讶地发现“日”“月”等字符的笔画数,竟与计算机最小存储单元的原理相契合,仿佛穿越时空的对话,揭示了古今智慧的相通之处。材料学家深入研究嫘祖时代的蚕丝结构,从中获得灵感,为研发高强度纳米纤维提供了仿生学依据,将古老的智慧应用于现代科技的创新中。00后少年借助AR技术,生动复原黄帝柏五千年的生长历程,让古老的历史在数字世界中重焕生机;考古学家运用激光扫描技术,深入解读仓颉柏年轮中的文明密码,揭开历史的神秘面纱。
五棵古柏,扎根于大地,默默不语,但它们早已将先人的智慧转化为年轮里的独特“语言”。每一片新生的柏叶,都在续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文明篇章。
五千年前,黄帝种下柏苗时仰望的星空,与今夜在树影间闪烁的卫星,共享同一条浩瀚银河。这无疑是文明最深刻的隐喻:我们始终站在祖先的智慧肩膀上,以黄河、秦岭孕育的古老文明为基石,勇敢探索未来的无限可能。让我们聆听翠柏的低语,循着文明星河的轨迹,汲取先人的智慧与力量,以敬畏之心传承文明,以创新之姿开创未来!(文/党双忍)
2025年4月4日于磨香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