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欲与天理的对弈:苏轼《赤壁赋》对AI时代的启示

2025-02-11 17:11:27 来源:西部决策网

图片

心欲与天理既对立又统一,既矛盾冲突又和合共生。

心欲与天理之间的矛盾,是生命与环境、个体与社会冲突的深层根源。心欲,是个体内心深处的欲望、情感与追求,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天理,则是联结个体又超越个体的道德准则、自然规律以及宇宙秩序,它超然于个体之外,却又深刻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和思想。二者自诞生起便相互冲突,如同两位势均力敌的棋手,在历史与文化的大棋盘上对弈不休。

在这场漫长的对弈中,最引人注目的棋手之一当属大文豪苏轼。苏轼少年成名,青年得志,中年受挫。“乌台诗案”后,45岁的苏轼,从湖州知州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可谓“断崖式”跌落。在跌入凹地,艰难困苦的日子里,他创作了两大千古名篇《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细腻而深刻地描绘了心欲与天理之间惊心动魄的对弈、交锋,打开了一扇洞察人类精神世界的心灵之窗。

后世的人们对前后两篇赤壁赋评价极高,就像一面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心欲与天理对弈时的苦闷、挣扎与盘旋,让我们透过文字,去感受苏轼在困境中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精神自由的不懈追求。

一、前赋:心欲受挫下的天理慰藉

在《前赤壁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浩渺意境里,苏轼开启了对“变与不变”的终极叩问,而这背后,是他内心深处难以言说的痛苦与挣扎。清代文学家金圣叹曾赞《前赤壁赋》:“此赋学《庄》《骚》文法,无一句与《庄》《骚》相似,却全是《庄》《骚》文法。”这评价不仅点出了苏轼对传统哲学思想的巧妙运用,更暗示了苏轼在赋中借助庄禅哲学舒缓内心痛苦的独特匠心。

(一)士大夫之痛的变形

客人如泣如诉的洞箫悲音,正是苏轼被贬谪后内心的真实写照。“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这种渺小感,源自儒家“立德立功立言”价值体系的崩塌。遥想当年,苏轼在密州豪情万丈,“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尽显壮志豪情;然而在黄州,却只能“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曾经的抱负如今已化为泡影,强烈的落差让他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与痛苦之中 。此时,苏轼内心渴望施展政治抱负的心欲,与残酷现实形成鲜明对比,儒家积极入世的理想被无情打破。

(二)庄禅哲学的镇痛术

面对人生困境,苏轼巧妙地运用庄禅哲学来抚慰心灵。“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看似简单地挪用庄子“物我两忘”的思想,实则暗藏玄机。他以水月为喻,将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解构重组:江水不断流动,象征着世间万物的变化;而月光始终高悬,代表着永恒不变的存在。这一巧妙的解读,恰似用道禅的虚空来包裹儒家的执念,让士大夫的挫败感在“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豁达中得到暂时的麻醉,在精神层面寻得一丝慰藉。苏轼借助庄禅哲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内心的痛苦,实现了心欲与天理的短暂调和。正如后人所评价,苏轼在这篇赋中,将儒道思想融会贯通,于困境中寻得精神的解脱之道,其思想的深度与广度令人赞叹。

二、后赋:天理威严下的心欲挣扎

三个月后,苏轼重游赤壁,这一次,他不再需要主客对话的伪装,峭壁孤鹤、梦境迷舟,将前赋中未愈的精神创伤彻底暴露。后世学者对《后赤壁赋》的评价,也从侧面展现出苏轼此时内心天人交锋的激烈程度。

(一)自然威压下的祛魅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此时的赤壁之夜,已全然没有前赋中的江月柔情。当苏轼“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道家所倡导的“天人合一”的逍遥面具被无情撕碎。自然不再是可供文人雅士把玩的审美对象,而是充满威严与未知的绝对存在,让人“凛乎其不可留也”,深刻感受到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力。明代文学家茅坤评价《后赤壁赋》时说:“予尝谓东坡文章,仙也。读此二赋,令人有遗世之想。”然而,这种“遗世之想”背后,是苏轼对自然的敬畏与恐惧,反映出他内心对天理的重新审视,之前试图借助道家思想融入自然、寻求解脱的想法受到了冲击。

(二)欲望本相的复归

孤鹤化为道士的梦境,如同一把利刃,戳破了前赋中精心编织的哲学谎言。“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苏轼的这一诘问,揭露了所谓“羽化而登仙”的超脱不过是欲望的变形。道士所代表的超脱理想与孤鹤所象征的现实困境,实则具有同一性,这暗示着天理对心欲的镇压终将失败,心欲的力量无法被轻易忽视,它始终在苏轼的内心深处涌动。有学者认为,《后赤壁赋》中苏轼的梦境与奇幻描写,是他内心欲望与现实冲突的具象化表达,展现了他在精神困境中挣扎与探索的过程,让我们看到了心欲与天理较量的残酷真相。

三、儒道释:心欲与天理缠斗的迷宫

两篇赤壁赋构成了一部精神分析式的复调叙事,从不同角度照见了苏轼内心深处的三重困局。后人对苏轼思想在这两篇赋中展现的解读,也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心欲与天理缠斗的复杂性。

(一)儒家的伦理创伤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曹操这一形象,宛如一面镜子,映照出苏轼未能实现的士大夫理想。当他将这一诘问指向自身,儒家所追求的“三不朽”价值在历史的滚滚长河中显得摇摇欲坠。曾经的雄心壮志,在现实的打击下逐渐消散,这种伦理创伤成为苏轼内心深处难以愈合的伤痛。后世文人常感慨苏轼在赋中对人生无常的喟叹,以及对儒家理想的执着与无奈,认为这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在追求政治理想过程中普遍面临的困境,是心欲与儒家天理激烈冲突的典型写照。

(二)道家的逻辑反噬

苏轼试图以道家“物各有主”的思想来消解痛苦,认为“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以此来寻求内心的平静。然而,这种观点却让他陷入了更深的困境:如果只有自然之物才是永恒的,那么人的主体性该如何安放?人在这宇宙间又该扮演何种角色?这也解释了为何在后赋中,苏轼“开户视之,不见其处”,道家所描绘的乌托邦最终指向了空无,让他在追求解脱的道路上陷入迷茫。有学者指出,苏轼对道家思想的运用与反思,反映了他在面对精神困境时的深度思考,也揭示了道家思想在解决人生根本问题时的局限性,凸显了心欲与天理关系的复杂性。

(三)佛家的解构陷阱

《金刚经》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的智慧,在“梦一道士,羽衣蹁跹”的叙事中若隐若现。苏轼虽深受佛家思想影响,但他并未彻底遁入空门。“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的戛然而止,表明他深知佛法寂灭的思想可能会导向精神的死亡,让他失去对生活的热情与希望。在出世与入世之间,苏轼艰难地寻找着平衡,试图在不放弃现实生活的前提下,获得精神上的解脱。后世对苏轼这一思想状态的分析认为,他对佛家思想的态度,体现了中国文人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普遍挣扎,既渴望从宗教思想中获得解脱,又难以割舍对现实世界的眷恋,是心欲与天理矛盾的又一深刻体现。

四、苏轼《赤壁赋》对AI时代的启示

时光流转,千年之后的AI时代,我们面临着截然不同的物质与信息环境,但苏轼《赤壁赋》中的心欲与天理之辩,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为我们破解当下难题提供了珍贵的思路。

(一)平衡内心欲望与道德准则

在AI时代,物质极大丰富,信息与知识呈爆炸式增长。各种智能设备和算法不断精准推送满足我们欲望的内容,刺激着消费、竞争等欲望的膨胀。电商能根据用户的浏览和购买历史,向用户精准推送商品,让用户在不知不觉中陷入过度消费的陷阱。苏轼在《赤壁赋》中,努力调和内心欲望与外界规则,坚守内心的道德准则。这启示我们在AI营造的繁华世界里,要时刻保持清醒,不被虚拟欲望的漩涡吞噬。当借助AI提升工作效率时,务必做到不窃取数据、不抄袭成果,严格遵循行业规范,守护道德底线。

(二)以豁达心态面对挫折

AI正深刻改变就业格局,许多传统岗位被替代,人们面临失业、职业转型等挫折。如自动驾驶技术,将导致司机职业“断崖”。苏轼一生起伏不定,既有少年成名、青年得志,又有仕途坎坷,多次被贬,无论是位居峰颠还是身居谷凹,始终保持豁达乐观的心态。当我们因AI技术而职业“断崖”时,不妨学习苏东坡,转换视角,重新发现自我、探索新的领域。一些被智能客服替代的传统客服人员,通过学习数据分析、用户体验优化等新技能,成功转型为互联网运营人才,正是这种积极态度的体现。

(三)在多元思想中寻求精神滋养

AI时代,信息过载导致的焦虑以及虚拟社交带来的孤独感日益普遍。人们在社交媒体上拥有大量“好友”,但现实生活中的交流却越来越少,内心的孤独感并未减轻。苏轼在《赤壁赋》中,巧妙融合儒道释思想实现自我心灵平衡,为我们提供了穿越千年的“精神社保”。我们应从传统文化中领悟人生智慧,从现代哲学中探索存在意义,从心理学中学习情绪管理。通过冥想、正念等方式,在繁忙的数字生活中保持内心平静,避免被AI带来的快节奏和信息洪流冲垮。

(四)重塑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在丰富心灵的同时,我们也应重视AI时代人与自然关系变化。苏轼《赤壁赋》释放了自然美,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字里行间皆是敬畏与热爱。在AI时代,技术的飞速发展让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疏离。我们过度依赖虚拟世界和智能设备,而偏离了真实的自然美。我们要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借助AI技术更好保护自然。比如利用AI监测野生动物的生存状况、分析气候变化对生态的影响,同时,我们也应抽出时间走进自然,感受山川河流的魅力,在自然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归属感。

(五)坚守自我价值与独特性

当我们重新建立与自然的和谐关联,还需在AI浪潮中锚定自身价值。在AI高度发展之时,大量重复性、规律性的工作被机器取代,人类的价值面临重新定义。苏轼在《赤壁赋》中展现出的对自我价值的坚守,在逆境中依然能保持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思想深度,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不应被AI的强大能力所迷惑,而应挖掘自身不可替代的特质,如创造力、情感感知力、同理心等。艺术家运用AI作为创作辅助工具,却始终以独特的审美和情感赋予作品灵魂;教育工作者利用AI优化教学方法,但人与人之间的言传身教、情感交流才是教育的核心。我们要在AI时代找到自己的价值坐标,不随波逐流,坚守自我。

苏轼《赤壁赋》以优美的文字,生动展示了心欲与天理对弈的精彩场景。它不仅是苏轼个人经历与思想的记录,更是对人类普遍精神困境的深刻洞察。在AI时代,我们应深入挖掘《赤壁赋》的内涵,汲取其中智慧,以更好地应对内心的矛盾与生活的挑战,实现心灵的成长与超越。后世人对《赤壁赋》的诸多评价,无疑为我们理解苏轼、理解心欲与天理的对弈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视角,让我们看到这一哲学命题在历史长河中的深远影响。

后记:我们如此迅速进入“想法为王”时代。汹涌而来的AI,迅猛升级着人的心欲,“提要求-做决策”俨然成为新时尚。我们拥有的AI,无论是DeepSeek还是豆包,就如同一个又一个服役的智能军团,不知疲倦的提供前所未有的智能服务,让无数大脑星际链接,让无数聪明的想法以光速变成顶级的智能产品并传向世界。进入AI时代,心欲与天理的对弈仍在持续。(文/党双忍)

注:2025年2月8日于磨香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