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决策网讯 近年来,神南产业发展公司神南救护大队始终将标准化建设作为队伍发展的重要抓手,严格落实标准、积极创新标准、巩固细化标准,实现了战备值守常态化、资金保障制度化、装备管理规范化、演习训练实战化、人才培养核心化、矿井服务专业化目标,队伍迈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聚焦科学部署强化,打造应急救援“急先锋”
大队始终坚守战备值守“红线”,以准军事化纪律模式正规化严管队伍。对照《煤矿安全规程》《矿山救援规程》要求,从大队实际出发,科学布防应急救援力量,结合榆林地区矿井密度及产能分布,以陕北矿山救援基地为中心,9支中队由南至北驻防集团在榆林市、神木市、府谷地区所有生产矿井,确保队伍第一时间救援出动,形成救援合力。
通过强化日常战备值班管理。大队班子、职能科室、中队、小队各级指战员严格落实24h战备值班制度,同时采用“线上+线下”的方式,不定时对各中队战备值班进行抽查,时刻保持战备值守状态,不断强化战备值班管理,确保战备值班人员在岗,仪器装备100%完好。
大队严格落实特殊时段常态化备勤,始终按照省、市应急管理部门要求,在“春节”、两会、“国庆”等节假日以及“汛期”特殊时段,升级战备值班管理,保证值备班小队满编在岗,主要装备打包装车,随时做好出动准备,时刻保证队伍“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
聚焦标准化建设,打造“标杆”矿山救援队伍
坚持“大队季度考核、中队月度自检、选派业务骨干到派驻中队进行业务指导”的模式,从人员配备、业务培训、装备设施、技术技能、演练训练等方面不断强化队伍标准化建设,查摆存在问题,并实行分级整改和闭环管理,依据单项扣分占单项总分比值大小,将存在问题评为ABC级,其中:占比15%以上评为A级,由中心指派业务骨干到队专门督导整改;占比10%~15%评为B级,在月度战训计划中增加针对性训练内容提升。占比小于10%的下发整改单由各中队自行整改。通过分级管控,有效提升了标准化建设水平。
2023年11月,大队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一级标准化定级考核,成为新规范下发以来,全国首批53支一级标准化矿山救援队伍之一,并连续12年保持标准化行业一级动态达标。
聚焦素质提升深化,打造矿山救援“铁军”
大队始终坚持实战实训,不断强化指战员业务技能素质。一是在工作中形成了“431”人才培养体系,通过紧盯“业务、实操、实战、心理”4项素质,提高指战员技能水平;通过开展“以赛代练”“新队员技能提升”和“核心岗位人才培养”3项工作提高指战员综合素质;通过开展指战员“第二技能培养”破解指战员超龄转岗难题。通过每季度开展“不预先通知演练时间、不预先通知演练内容”的“双盲”应急救援演练,组织各中队开展联合应急救援演练,不断提升指战员实战能力,不断优化应急救援联动机制。充分发挥“李保宏技能大师工作室”创新引领作用,围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两个核心,开展技术创新攻关、事故案例研讨、指战员技能培训等活动,不断创新实战训练方式,探索指战员素质提升方法。
近年来,大队在榆林地区事故救援中,均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培养了正高级工程师1人、高级工程师5人、工程师12人、助理工程师29人,其中3名救护队员被破格评为高级工程师,2人获评煤炭行业“技能大师”,2人获评全国技术能手,3人获评陕西省技术能手,2人获评集团技术能手,大队在全国、全省及集团竞赛团体和个人项目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队伍应急救援能力不断提升。
聚焦培养模式优化,打造“人才孵化”基地
该大队培训班不断创新工作模式,依托“2+3+N”工作法,通过明确培训前两个准备阶段、三个核心培训环节以及多项附加培训措施,有效保障了培训质量和效率。同时,还引入了“四维点阵”培训法,从理论知识、实操技能、心理素质和团队协作四个维度全面提升救护队员的综合能力。
此外大队还建立了培训大数据库,超前考虑开班培训,确保神府地区100余家煤矿的救护队员培训高效有序、科学合理,每期班建立学员电子档案,培训结束后实时回访,掌握兼职救护队伍日常运行状况,帮助兼职队伍答疑解惑。
近年来,大队已累计开展了神府地区专兼职救护队员培复训班214期,培训12103人次,为神府地区矿山企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
聚焦战勤保障,打造矿山救援“尖刀利刃”
为保障大队高质量发展,集团、股份公司大力支持,对大队运行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确定运行费用按照服务矿井核定产能进行倒算,明确吨煤提取单价,制定了运行费用核算标准,为队伍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资金的高效投入,不仅保证了先进救援装备的采购与更新,也保障了队伍日常训练、技能提升、人才培养、信息化建设以及应急救援的每一个环节。
“十四五”期间,该大队根据《矿山救援规程》《矿山救护队标准化考核规范》要求以及保障陕煤集团陕北区域大型现代化、智能化矿井高质量安全发展的需要,先后购置了矿用移动火灾探测机器人、电动小飞人、远距离灾区环境侦测系统、多功能集成式救援装备保障车等先进装备150余台(套),不断优化装备物资配置,完善装备管理机制,提高队伍战勤保障能力。(供稿:王应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