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决策网讯(记者帅华锋 通讯员 何欣)近年来,两当县站儿巷镇立足实际,真抓实干,坚持在乡村产业上求突破、在乡村环境上走前列、在乡村建设上显特色、在乡村治理上做示范,加快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一幅农村美、村民富、产业兴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从脱贫攻坚的胜利到乡村振兴的起航,从“撂荒地”到“希望田”,从旧貌到新颜,翻天覆地的变化背后,是乡村振兴的“站儿巷模式”。
产业兴旺:实现生活富
羊肚菌演绎“土生金”的春旋律
走进两当县站儿巷镇羊肚菌基地,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一排排钢架大棚内,地垄上一棵棵羊肚菌破土挺立,密密麻麻,乳白色的菌柄撑起黄褐色的形似羊肚状的菌盖,长势良好,煞是喜人。村民们小心翼翼地把一朵朵羊肚菌采下装进筐里。“现在正是辣椒采摘季,这些新鲜采摘的羊肚菌,经过挑拣处理后,即将发往成都、重庆等地。”
崖角村种植户林侃说:“在政府的支持下,我们种植了40亩羊肚菌,今年羊肚菌长势很好,预估一亩地最低可以采到800斤到1000斤鲜菇,干菇可能在100斤到120斤左右,长势还是比较喜人的,今年一定是丰收年。”
近年来,为确保产业提质增效、群众持续增收,站儿巷镇坚持党建引领,优化调整产业种植布局,紧扣市场需求,大力发展羊肚菌产业,带动群众增加经济收入,助推乡村振兴。羊肚菌种植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从菌种、管护到成熟采摘,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劳动力,每天都有20余名群众在此务工。
“罗氏沼虾”让吃虾不再“求”远方
蓝色恒温养殖棚下,站儿巷镇冯河村养殖户用网兜从池塘里捞出数尾虾苗转入新养殖池,只见虾苗活蹦乱跳、体态饱满。“大棚下的高密度养殖成活率高,再过90天左右,这批罗氏沼虾就可以‘走’出大棚、‘游’向市场了。”看着这些亲手养出来的虾苗,种植户满脸笑意。
站儿巷镇积极争取产业项目发展资金,建成站儿巷镇站儿巷村白家咀水产养殖基地一处,大棚4座。其中,标准化直径6米养殖池24个,标苗池8个。每年可养殖成虾5-6批,预计年产值达200余万元,此项目填补了两当县罗氏沼虾养殖市场空白,也将成为站儿巷镇的支柱带头产业。
通过建设全封闭标准化养殖车间和模拟罗氏沼虾养殖生态环境,将传统养殖场搬进了山区的厂房内。“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由蛋白质分离器、复合生物微滤器、综合处理器、高效增氧机等设备组成,为罗氏沼虾提供了一个安全可靠可控的生长环境。我们正一步一个脚印向实现“好水好鱼虾、优质优价、丰产丰收”的目标前进。
“站儿巷镇将积极探索绿色型、休闲型、观光型高效农业发展模式,逐步实现农村产业‘输血’式发展向‘造血’式的转变,让乡村振兴的底色更亮、成色更足。”站儿巷镇镇产业办主任王明定说。
生态宜居:实现环境美
打造冯河和美乡村示范村,建成两云路站儿巷段福寿长廊,提升白家咀、田园大山等节点。扎实开展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26户群众入住搬迁楼,实施搬迁小区周边风貌改造、镇区污水管网改造工程,解决镇区300多户居民污水排放,持续优化群众生活环境。旅游资源不断丰富。
打造站儿巷乡村旅游路线,通过招商引资,建成荷花池乡村康养中心、嘉源山庄民宿,与冷水鱼二期(江之源养殖)、荷花池二期、蜂业小镇、秦南公司、琵琶洲绿地公园等形成大旅游格局。
道路两旁种满了郁郁葱葱的树木,精心设计的花坛和景观小品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道路沿线,成为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站儿巷一路进来打造的太美了,真是没想到啊,环境美了,我们打扫卫生也更有心劲了。”站儿巷村村民张大爷激动地说。
一直以来,站儿巷镇坚持党建引领,以满足村民群众对生活基础条件的向往为前提,把完善基础设施和改善人居环境作为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的“先手棋”来抓,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有序开展,加快推动和美乡村建设再上新台阶。
乡风文明:实现家风好
“进村的道路不平,还有垃圾堆积着,特别影响村里的美观。”
“前段时间下暴雨村里有的地方路不好了,需要赶快修补一下。”
“没有路灯,走夜路太黑了。”
......
一条条饱含村民出行方便、产业发展等内容的民生建议,代表着村民的殷切希望。
乡村治理怎样才能接地气?让群众的事、村里的事、急事难事有地方说、及时说。
近年来,站儿巷镇全面深入推行陇南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13个村、社区每月定时开展“固定说事日”活动。活动中,充分倾听群众意见、回应群众关切、解答群众困惑、收集群众诉求,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特别是今年以来,站儿巷镇全面贯彻落实组织工作“五大工程”和“一强三引领”农村基层组织整体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政治引导、资源整合、为民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全面构筑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新格局。
坚持“书记抓、抓书记”,充分发挥“关键少数”的示范引领作用,2名专业化管理的村党组织书记成为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主心骨”“领头雁”。
按照“服务功能最大化,办公功能最小化”原则,改造提升13个村党群服务中心,并开展志愿服务活动62起,参与党员群众300余人次,把村党群服务阵地打造成为引领、服务、赋能基层治理的有效实体支撑,实现村级阵地由“建好”向“用好”转变。
各村帮扶工作队充分发挥帮扶作用,开办暑期辅导班,解决了40余名学生暑假看护难问题。并积极对接社会爱心力量开展爱心助学活动,传递社会正能量。
与此同时,各村设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积极探索“积分制+村规民约”管理模式,用积分量化群众的真善美。
截至目前,已开展积分兑换活动52场次,参与群众500余人次。常态化开展“党员干部示范户”“最美庭院示范户”评选活动,充分发挥群众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增强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
回望征程收获颇丰,翘首前路信心满满。今日站儿巷,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正酣,乡村全面振兴前景光明,越来越多的乡亲们过上了幸福的田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