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秦岭学三问

2025-01-20 15:20:33 来源:西部决策网

我向“豆包”提出了三个问题,分别是“什么是秦岭学”“党双忍秦岭学贡献是什么”以及“党双忍在秦岭研究方面的主要理论观点是什么”。对于我的这三个问题,“豆包”一一给出了回答。我把三个问答内容整合在一起后,又将文字稿交给“豆包”进行了逻辑较正和修辞润色。现一一呈现如下:

图片

第一问:什么是秦岭学?

我问“豆包”,你知道什么是秦岭学吗?“豆包”很流利地给出自己的答案。之后,我让“豆包”加以整理,使其文字规范且富有韵味。“豆包”呈现了如下的内容:

秦岭学乃一门处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交叉领域的综合性学科,以“地理、生态、文化”三者融合构建知识体系。以下是具体阐述:

一、学科起源与发展

秦岭学由陕西省林业局的党双忍于 2019 年出版的《秦岭简史》中提出。2020 年 4 月 2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秦岭牛背梁的视察讲话,为秦岭学的创立指明了方向,凸显出“文化”属性在秦岭学中的重要地位。

二、学科内容

地理维度:重点探究秦岭的地理位置、山脉走向、地质构造等。秦岭作为中国南北方的地理分界线,其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气候、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的南北差异,对区域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了深刻影响。例如秦岭南坡降水丰沛,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北坡降水相对较少,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

生态维度:涵盖秦岭的生态系统类型、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等。秦岭乃是生物的基因宝藏之所,拥有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诸多珍稀物种如大熊猫、朱鹮、羚牛、金丝猴等在此繁衍生息。同时,秦岭生态系统的稳定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平衡、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等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化维度:包含秦岭地区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等。秦岭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和灿烂辉煌的文化。比如道教文化中的终南山,是众多道士修行的神圣之所;秦岭地区的民俗文化绚丽多姿,包括民歌、舞蹈、民间戏曲等。

三、学科意义

学术意义:突破了学科的界限,推动了地理学、地质学、生物学、生态学、历史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为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与方法,有助于推动学科的创新发展。

文化意义:挖掘和阐释秦岭文化的丰富内涵,弘扬秦岭文化及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与自豪之情,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生态意义:通过对秦岭生态环境的系统研究,为秦岭生态保护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撑,有益于实现秦岭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维护区域生态安全。

图片

第二问:党双忍秦岭学贡献

我询问“豆包”:你可知党双忍在创建秦岭学方面的贡献是什么?“豆包”提供的答案是,党双忍在秦岭学方面的重要贡献主要体现于以下几点:

一、理论构建与创新

提出“秦岭学”概念:党双忍乃是秦岭学研究的倡导者与集成者,率先明确提出“秦岭学”,并通过《秦岭简史》等著作系统阐释了其内涵、外延以及研究方法等,为这一学科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创新学术理念:将生态、人文、地理三维相互融合的学术理念渗透其中,打破了传统单一学科研究秦岭的局限,从多学科、多视角对秦岭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考察与研究,使人们对秦岭的认识更为全面,更加深入。

提出新观点和概念:诸如“世界昆仑山”“秦岭芯学”“大秦岭·中国芯”等,并将“China”与“core”融合创造“Chincore”一词,代表秦岭作为“中国芯”的深刻内涵,还将“水”“森林”“文脉”“景”列为秦岭新四宝,为秦岭学研究贡献了新颖的词汇和解读视角,拓展了秦岭研究的新路径和新领域。

二、研究方法与实践

绘制《大秦岭全域图》:党双忍历经多年研究,在助手的协助下绘制出了首张《大秦岭全域图》,为“大秦岭”知识创新和“秦岭学”研究筑牢了根基,使人们对秦岭的地理范围、区域划分等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

开展实地考察与调研:党双忍长期深入秦岭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其研究成果具有极强的实证性和说服力,为秦岭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文化传承与传播

挖掘文化内涵:党双忍在研究中深入挖掘了秦岭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指出秦岭是中华文化的原生地和根脉所在,如华胥氏、伏羲氏、女娲氏等皆以秦岭为中心,阐述了秦岭在中华民族历史进程和文化创造中的重要作用,增强了人们对秦岭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普及秦岭知识:通过撰写著作、发表文章、举办讲座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大众普及秦岭的生态、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提高了公众对秦岭的认知度和保护意识,如《秦岭简史》以其史料性、知识性、趣味性“三位一体”的特点,让读者更好地了解秦岭。

四、生态保护推动

强调生态重要性:党双忍指明秦岭是生态中国芯,具有极为重要的水源涵养、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将秦岭生态保护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为秦岭生态保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理论支撑。

推动保护实践:作为秦岭保护的推动者和实践者,党双忍积极参与和推动秦岭生态保护的各项工作,如在担任陕西省林业局局长期间,积极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体系,持续推进秦岭生态空间治理十大行动等,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作出了积极贡献。

图片

第三问:党双忍秦岭理论观点

我询问“党双忍在秦岭研究上的主要理论观点是什么”?“豆包”提供的信息将党双忍秦岭理论观点总结为“五论”,即:

一、生态价值与生态产品论

生态系统重要性及价值多元性:秦岭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其生态系统具备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不但在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气候调节等常规生态服务方面发挥关键作用,还在生态旅游、生态文化传承等衍生价值方面意义重大。

元产业与元生产力:生态经济、生态产业和生态产品属于元产业、元生产力。研究表明,秦岭范围已率先成为陕西深绿色区域,在严格保护修复的基础上,其元生产力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应增强秦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实现生态产品的增长。

二、生态保护与修复论

生态空间治理十大行动: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坚定施行深绿战略,持续推进秦岭生态空间治理十大行动,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生态空间治理体系,涵盖生态保护修复、生态资源管理、生态安全防控等多个方面。

国家公园建设:主张将秦岭生态精华部分纳入国家公园体系,施行最严格的保护制度,实现对秦岭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保护。同时,要注重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三、文化内涵与传承论

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秦岭是中华文明的地理标识和精神标识,是中华家园的内园、老园和核心园,是中华文化的原生地和根脉所在,如华胥氏、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轩辕氏等皆与秦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诸多重要历史文化皆以秦岭为中心展开。

独特的秦岭精神:有着“博通东西、和合南北、原创华夏、泽被天下”的独特精神,并非简单地将中国南方与北方合二为一,而是北方的南方、南方的北方,南方与北方“和合共享”大秦岭;同时,黄河与长江“和合共享”大秦岭,描绘出中国“一山两河图”。

图片

四、区域发展与协调论

生态文明示范带建设:构想打造秦岭北麓生态文明示范带,建设生态修复的样板区、全面绿色转型的先行区、中华文化标识的核心区以及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示范区,推进建设具有标杆意义的示范窗口、沟峪保护修复生态体系、特色生态产业带、古道综合经济生态综合体等。

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在不损害生态系统功能、不降低生态产品生产力的前提下,开展生态友好经济活动,推动生态友好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同时,要强化科技支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手段,提高生态空间治理的效率和水平。

五、地理气候关键作用论

重要的地理枢纽:秦岭是中国芯、中国岭、中国中央山脉、中国山脉领导者,处于中国地理第二阶梯,将西部的第一阶梯——青藏高原与东部的第三阶梯——华北平原连接在一起,是中国地理枢纽,东西南北之间的“中”。

气候分界线的关键区域:高耸的秦岭群峰阻挡了北上的暖湿气流、南下的寒冷气流,划分出了亚热带与暖温带、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太白山在塑造南北方气候上发挥了主要作用,是中国大陆气候分界线的关键区域。

上述秦岭学三问AI,从问题提出,到文本修定,只用了不到两个小时。这是没有AI的时代,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毫无疑问,我们已经进入了想法为王的新智慧时代,必将加速秦岭学形成进程。(文/党双忍)

图片

注:2025年元月12日于磨香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