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要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而科技要最终落地,转化为生产力,就必须打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在农业科技和农民之间架起一道“桥梁”,而架起这座“桥梁”的人便尤为重要。刘彦军就是助力延安延川县关庄镇十甲村大棚产业发展的一位不可或缺的“架桥人”。
“这几天气温偏低,每天等到太阳升起的时候再开棚,傍晚的时候早早把棚关上,就可以保持棚里面有一个合适的温度……”刘彦军耐心地向农户们传授着经验。
刘彦军今年40岁,之前是一名货车司机,一直在外跑运输。2018年,刘彦军的父亲生了重病需要照顾,加上家里的3个孩子还小,妻子一个人照顾不过来,刘彦军就选择回家照顾父亲和妻儿。回到村里的刘彦军看到村民们都在忙着种植大棚,夏天有西瓜,冬天有蔬菜,还有技术人员来帮助培训和指导,到了成熟期还有客商上门收购。这让刘彦军也动了心,在村里种植大棚不仅收入更稳定,还能照顾家里。说干就干,之后,他承包了2座大棚,开始一心一意地发展起了大棚产业。
“我今年又承包了2个棚,现在有4个棚,夏天种西小瓜、冬季种西红柿、青椒。每年收入大概就是二十多万元,虽然比较辛苦,但是比以前跑大车的时候挣得还多,而且也更安全,家里人也不用担心了。”刘彦军说。
虽然刘彦军现在说得很轻松,但他的大棚发展之路却不是一帆风顺的。“一开始,管理技术跟不上,虽然大棚面积不小,苦也没少下,但一年下来收入却不理想。”艰难的开始并没有让刘彦军退缩,幸好多年的在外奔波的经历,让他养成了勤学习、善钻研的习惯,对新技术新理念更容易接受。刘彦军开始积极参加县上组织的各类大棚种植技术培训,不断自学、外出学习,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在他的精心管理下,大棚的收益越来越好,慢慢地,刘彦军就从什么都不懂的“门外汉”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大棚专家。
“彦军,你忙着不?能不能过来帮我看看这苗子是咋回事。”“小刘,你买啥营养液了?给我也顺便捎着买一些。”不断的学习和钻研,让刘彦军成了村里半个大棚种植技术员,隔三岔五就能接到其他大棚种植户需要帮忙的请求。对此,刘彦军从不推脱,乐此不疲地为大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只要大家有需要,他总是随叫随到。
“彦军给我帮可多忙了,我种了5个棚,平时有啥不懂的技术难题,我一打电话他就立马过来给我解决。”大棚种植户刘龙龙说。
近年来,关庄镇积极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坚定不移走农业高质高效发展之路,按照“川道大棚、沟道养殖、山地苹果、特色补充”的发展模式,全镇共有大棚2032座,年产值可达1 亿元以上,镇域人均纯收入16783元。其中十甲村作为大棚产业大村,实现年产值 3000 万元以上。与此同时,村里越来越多的外出青年都返回家乡,扎根农村搞起产业,成为新农村的新农人。
“现在村里大棚产业发展得很好,很多年轻人也都想回来种大棚,看到他们就好像看见了之前的我,所以下一步,我准备要好好学习,多外出考察,先把自己的知识储备提上去,再帮助这些年轻人把大棚种起来,把村里的大棚效益再往上提一提。”刘彦军笑着说。(通讯员 高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