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高兴,也非常感谢各位领导、各位同志出席省人大机关举行的《绿色未来》赠书仪式!
之前,已出版9本著作,但像今天这般由领导同志主导的赠书仪式,还是大姑娘坐花轿——头一回。这满满的仪式感,充分体现了省人大领导和省人大机关尊重知识,重视人才,向往绿色,奔赴未来。本人深以为荣,甚为感动!
《绿色未来》一书是生态空间理论与实践创新集成,分为综合、生态、经济、治理、实践、未来六个篇章,既有能够“扩散”再创新的知识点,又有能够“落地”实践的方法论。特别是在以下六个方面,精心研究、深度思考、高度凝练,形成了新的理论观点和知识体系。
1、生态永动机理论。40亿年来,地球进化出相互依存的生命系统、生态系统。这是由太阳能所驱动的生命机器,太阳在、地球在,生态系统就在,这就是大自然制造的一部生态永动机,永续提供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人是生态永动机产品与服务的消费者。人的消费需求过于旺盛,成为生态永动机事故繁发多发的重要原因。
2、元生产力理论。在人类生产力之前,生态永动机的生产就已经存在。人类生产力建构在自然生产力之上,是生态永动机提供产品的产后收采、整理、加工、消费。人类生产力接续自然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耦合共生。自然生产力是元质态生产力,人类生产力是次生质态生产力,包括猎业质态、农业质态、工业质态、智业质态以及绿色质态生产力。元生产力理论为创建绿色生产力理论奠定了学理基础。
3、人的自然需求理论。人首先是动物,需要与自然生态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从自然生态环境中获得氧、水、食物,以及维持体温、支持身体移动和抗拒天敌的需求,可谓是人对自然的六大刚性需求。这“六刚需求”使人与自然结成拿取、占用和排放的“三维空间”关系。经济学与生态学在“六刚需求”“三维空间”上,实现了内在逻辑贯通。对人的自然需求进行管理,越来越成为人类圈紧逼的公共事务。
4、人类圈——第五圈理论。大家已经知道地球自然四圈,即生态圈、水圈、大气圈和岩石圈。人类诞生以后,从自然圈中拓展出人类圈。特别是工业化以来,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规模、量级非常了得,形成了地质时间序列上的“人类世”,地理空间格局上的“人类圈”。人类圈与四大自然圈交互影响、交叉互动。人类圈管理是21世纪全球事务。
5、元空间与根理论。在人类出现以前,地球生态系统是一个完整的存在,这就是元空间——自然生态空间。人类在元空间中不断开拓,拓展出与元空间并立的人类圈空间,包括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农业空间、以提供制造业服务业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城镇空间,以及联通不同空间的线性空间——水、电、路、气、信空间。国土空间如同一棵大树,元空间是树根,人类圈空间是树干和树冠。国土空间治理要树冠、树干、树根协同,实现根深叶茂,本固枝荣。
6、生态空间深绿理论。生态空间治理谋篇布局集中概括为“深绿战略”,主框架是“五大阵地”“六条战线”,走“深绿之路”,奔“十大趋势”,全面推动生态空间绿色颜值达峰、绿色产能达峰……这些内容,在我担任省林业局局长期间,专心致志组织实践,且我已在省人大常委会机关讲堂,以及其他场景进行了专门报告,这里不再赘述。
另外,《绿色未来》一书中还提出了一些现实而尖锐的法治问题。比如,土地管理法有生态空间而无生态用地,现在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的土地在法律上依然属于“农用土地”,导致生态文明实践与法律规定的矛盾与冲突。再比如,自然生态系统,元空间、生态永动机、元质态生产力,原本是混沌的演变的交互式自然秩序,而人类是分部门分条框抽屉式管理,由此带来数字官僚主义和数字形式主义,影响自然秩序健康和生态永动机运作效能。(文/党双忍)
以上扼要介绍,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注:本文是2024年11月27日在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机关赠书仪式上对新书《绿色未来》内容的扼要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