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决策网讯 “社区的文明实践书画室非常好,我几乎每天都要来,到这里写写字,和大家交流切磋。这几天社区的志愿者和我们正商量着,准备给居民们画些山水画。”站在隆冬的暖阳里,家住甘肃两当县站儿巷社区的居民一提起书画室的事,就喜上眉梢。
在站儿巷镇,一幅幅和谐动人的画面温暖着人心、播撒着文明。潜移默化中,一颗颗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种子”悄然在百姓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一路繁花开,处处文明景。如今,全镇12个实践所已成为百姓学习理论政策的“学校”、丰富文化生活的“舞台”、倡导移风易俗的“驿站”,124名“志愿红”更是让“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成为现实。
搭讲台:凝心铸魂强阵地
文化长廊里,群众围坐一起,志愿者正在用方言宣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书画下乡”的条桌前群众络绎不绝。
“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宣讲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用老百姓愿意参与的方式开展各种活动,文明实践站才能成为凝聚群众向心力的‘大课堂’。”站儿巷社区书记吴艳丽说。
走进站儿巷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配套建设的设施一应俱全,实现了部门联动、阵地共享、互促共融,阵地建设成为服务群众打通“最后一公里”的精神家园。
设T台:崇德向善促和谐
“最近天气越来越冷,家里自来水管冻破了。”“听说手机上能缴医保,就不用跑路了,可我们不会在手机上缴。”干部群众围炉而坐,一边喝着热茶,一边畅所欲言,一件件看似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小事,村干部却一一记在了心里。这是冬日里发生在马庄村的一幕。
喝油茶是农村常见的生活习俗,三五人围坐一起喝油茶、聊天也是农闲时的主要消遣方式。“之前村里协商议事都在会议室里座谈讨论,大家比较拘束,现在大家围在一起一边喝茶,一边说村里的事,各抒己见,距离近了,心也更近了。”大山村党支部书记殷慧如是说。
在全镇各个文明实践站推行开放式、互动式的零距离服务,让大家在爱心驿站、农家书屋、老年活动室等场所,喝着茶就把该说的话说了,把该办的事都办了。
“过去村里开会学习安排在村委会办公室,召集慢,受拘束,村民不说话。”现在,或围炉煮茶,或在爱心驿站,变“会桌”为“茶桌”,变“讲工作”为“唠家常”,变“单向听”为“对口说”。不知不觉间,宣传了政策、弄清了问题、化解了矛盾、传播了文明。更重要的是,让村民通过一次次“大胆说话”强化了主人翁意识,调动了村民自治的积极性。
筑平台:移风易俗育新风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边的榜样是鲜活的正能量、是看得见的价值观。站儿巷镇将培育选树道德典型作为提升乡风文明的重要载体,先后举办“道德讲堂”“我为群众办实事”等各类活动,在全镇12个村评选出了一批“道德模范”“文明家庭”等先进典型。一个个先进典型、一户户文明家庭不断涌现,在潜移默化中引领着文明风尚,传递着正能量,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
时代新风徐徐吹来,文明薪火代代相传。近年来,站儿巷在弘扬传统美德、移风易俗上下功夫,全面倡导厚养薄葬的孝德理念,开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新风培育活动,发挥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等教育引导和规范约束作用,切实解决农村婚丧嫁娶中大操大办、铺张浪费、高价彩礼、薄养厚葬等陋习,营造了文明和谐的良好社会环境。
如今,一个个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遍布站儿巷,成为传播壮大主流舆论、引领凝聚群众思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文明风尚的重要平台;一道道“志愿红”穿梭在大街小巷,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正在以春雨润无声的方式滋养百姓所需,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新征程上奏响文明实践新乐章。(供稿: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