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决策网讯 初冬的早晨,山阳县法官镇姚湾社区的田园风光颇具特色。绿油油的小麦苗挂满露珠,巴掌大的油菜叶迎风摆动;一缕缕白雾缥缈如烟,把乡村田野装点得如诗如画。
今年63岁的张启朝种了一辈子庄稼,他视粮食为“命根子”。“过去种地还要交公粮,现在农业局还给免费提供小麦、玉米、油菜等种子,按照土地面积发放复合肥,样样补贴农民都能享受到。”张启朝算了一笔账,原来种植小麦、玉米一亩地毛收入一千元左右;自从农业局推广新技术、新品种以来,种地收入翻了几个跟头。“我们在坡塬地实施玉米、黄豆复合套种,在平地按照油菜、水稻轮作模式,每亩可产油菜籽400余斤;油菜收获后栽植水稻可产大米800斤,亩综合收入达3000余元。”
近年来,山阳县坚持把粮食安全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积极强化党委、政府“两个责任”,抓住耕地、种子“两个要害”,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两藏战略”,用好中央和地方“两项政策”,突出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策“五良”协同,扎实推动粮食生产稳面积、提产量,全面稳住了农业“基本盘”,守住了群众“粮袋子”,筑牢了粮食安全“压舱石”。
在色河铺镇陆湾社区水毁地段,笔者看到数台机械来回穿梭,或曲臂挖土,或举臂垂倒;工人们一边搅拌水泥,一边搬石砌墙,一块块条田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山阳县委县政府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的粮食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解决粮食安全重大问题。与各镇办签订目标责任书,将耕地保护、粮食生产任务分解到镇办、细化到村社、落实到地块,实行专项督查。
在政策扶持上,山阳县对小麦、玉米、大豆等6大类粮油作物进行种植补贴,对示范点所用的马铃薯种薯、玉米、大豆良种、农膜、专用肥等物资免费供应,对购买国家补贴农机具县级再补20%,政策扶持效应持续发挥,切实激发了农民种粮、镇村抓粮积极性。
既要让农民种地尝到甜头,又要让农民增收后心里有奔头,农业部门的指导、规划、扶持显得尤为重要。山阳县户家塬镇桃园村150亩土地似种非种多年,一家一小块,东家植树苗,西家种蔬菜,还有在外务工的群众土地杂草丛生。县农业局规划指导后,现在变成了油菜水稻示范基地。“秋季种油菜,来年四五月油菜收获后栽植水稻,每亩土地收入翻倍增长。”桃园村党支部书记柳礼正说。
对于“不见兔子不撒鹰”的农民群众来说,示范带动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山阳县坚持整流域推进思路,大力推行“四田”示范工作机制,持续扩大示范面积,在色河铺镇峒峪河、板岩镇北沟、南沟、中村、两岭镇洛峪沟和高坝店镇赵家河、寨子沟等流域建设粮食生产示范带8320亩,书记指挥田、县长镇长样板田、部门领导高产田、农技专家攻关田8500亩,示范推广优良品种、带状复种、配方施肥、起垄覆膜、绿色防控、机耕机播等配套集成技术为重点,有效带动了全县粮食生产。
与此同时,山阳县印发《全县耕地“非粮化”图斑整改实施方案》,发放图斑治理红薯种苗100余万株、小麦油菜种子10余万斤,抽调12个督查组深入镇村一线扎实做好督查督办。截至目前,农业农村部通过“农事直通”APP下发的5546个33100亩撂荒地图斑、中省市下发的177个“非粮化”图斑全部核实处置到位。
“去年全县完成粮食播种面积421411亩、油料播种面积26036亩,实现粮食总产88017吨、油料总产3147吨。今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429689亩,其中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28078亩,大豆58360亩,油料播种面积27089亩,预计粮食总产达到9.43万吨、油料总产3286吨,各项指标较上年均有增长。”针对粮食安全问题,山阳县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局长陈立林掷地有声,“我们通过政策扶持、科技推广、示范带动等有效措施,不断提升粮食安全软实力,夯实粮食安全硬支撑,切实做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民。”(供稿:张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