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岭简史》一书中,我把秦岭定义为中国芯——地理中国芯、生态中国芯、人文中国芯。现在看来,如果以生态空间视野观察,秦岭是中国中央山脉,是黄河、长江两大母亲河和合共享的中央水塔,是超大型生态产品、生态服务供给中心,也是大自然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而特制的生态“永动机”。秦岭生态永动机厚德载物、生生不息,源源不断为中华民族发展提供生态产品、生态服务。生态永动机以绿为美、表里如一,高质量生态永动机有着深绿色的面孔。由“浅绿”到“深绿”是绿色升级,也是生态永动机性能升级。前不久,我们出版了一本新书,名曰《林政之变——21世纪中国林政大趋势》。仔细想想,中国林政之变的大趋势、主旋律,最凝练的概括就是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由“黄肥绿瘦”到“绿肥黄瘦”,生态空间由黄变绿、由浅绿向深绿,推动生态永动机绿色升级、高质量发展。绿点,绿点,再绿点,绿色未来是中国林政之变的航向和路标。中国林政之变的延伸线,就是意境宏阔的绿色未来。
生态空间是国土空间中的母体空间或是母亲空间。生态空间理论与治理实践就是推动母体空间升级升值的理论与实践,就是推动母体空间绿色革命的理论与实践,就是以绿治黄、以水定绿、由浅绿走向深绿的理论与实践。理论源自实践又高于实践,反过来指导实践,推动实践。生态空间理论源自丰富的林政之变实践,其理论品质、理论生命力,更在于科学指导、深入推动林政之变实践。科学证据表明,地球自从诞生以来,发展演化已有46亿年历史,其中绿色生命发展演化的历史至少在30亿年以上。生态永动机处在持续演化之中。距今6500万年以前,在恐龙灭绝后,进入了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高度繁盛的新生代,逐渐呈现出生物界多样性的现代模样,生态永动机性能大幅度提升,生产了丰富的生态产品,提供了多样的生态服务,这为人类诞生创造了生态条件。大约300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出现在非洲大陆。大约200万年前,中国秦岭也出现了人类活动的迹象。大约1万年前,地球生物圈里一场意外发生了,在“元生产力”——自然生态生 产力基础上,爆发了第一次次生生产力革命——农业革命,诞生了一次次生生产力——农业生产力。大约250年前,又一场意外发生了,在农业革命基础上,爆发了第二次次生生产力革命——工业革命,诞生了二次次生生产力——加工制造业生产力。先后爆发的两次次生生产力革命,以及持续进行的次生产业产业链供应链升级,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状况,也深刻地改变了母体空间的面貌。
人类文明起源于自然生态系统,人类文明足迹又遍及自然生态系统,特别是在河谷低地、川道平原,发展农业、工业、田地、村舍、工厂、商铺、住宅,在“元空间”——生态空间中,不断创建出次生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受人类力量挤压,生态空间一再从河谷低地、川道平原退出,留守丘陵、陡坡、山岭。有幸保留的生态空间,也遭人类无数次的掏挖、掠夺,因过度消费利用,生态永动机性能受到严重损害,失去了本真的生机与活力。在本书中,笔者将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产品、生态服务形象地称为“生态蛋糕”。人类文明持续扩张,大地绿色持续退却,生态永动机性能持续衰减,生态蛋糕的数量与质量双下降。生态永动机在固碳释氧、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护水土、蓄滞洪水、防风固沙方面的性能,与绿色植被一道走上了衰退之路。秃山浊水替代青山绿水之时,风蚀水蚀接踵而至,水土流失年复一年,旱涝灾害交替发生,沙尘浮土伺机而动。人类文明遭遇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环境挑战,促使生态意识大觉醒,推动发展方式大转型。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也是生态修复的历史。1979年启动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这是迄今为止人类最具雄心的生态修复工程,由此开启中国投资自然、反哺自然、以绿治黄、复育生态系统、经略生态永动机的崭新历程,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态奇迹。1998年中国长江、嫩江暴发大洪水,我们痛定思痛,狠下决心,先后启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大规模向自然投资,保护、建设和管理绿水青山,持续推动绿色区域扩张,实现了绿色复归。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迈入“快车道”,开辟绿色发展新境界。2020年以来,全面推行林长制,把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修复理念落实到生态空间,启动实施《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双重规划”),推动绿色革命迈入新阶段。
全面实行森林、草原、湿地休养生息政策,调动自然修复能力,促进生态系统“元气回归”。1988年制定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1996年制定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在全国范围内,对野生动植物实行分级分类保护,为保护名录内的野生动植物戴上了“护身符”,套上了“金钟罩”。从1999年至2017年陆续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推行封山育林、封草禁牧、封河禁渔,阻断根植于生态空间的产业链。2020年禁止食用陆生野生动物,阻断根植于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产业链与食物链“双断链”,加之森林草原防火、有害生物防控、荒漠化沙化防治,减少了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损失,葆真了生态空间元气。生态永动机性能强势恢复,生态生产力加速成长。为生态永动机规划专门空间,奠定了中国式生态文明的国土空间根基。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设立自然保护地。80年代以来,各类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如雨后春笋。2018年开始,着力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美国国家公园经历了从注重自然景观保护起步,到注重野生动植物保护,再到注重生态系统保护的三个重要发展阶段。中国国家公园一开始就高点起步,把保护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作为根本任务,制定了《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规划建设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2%以上。以自然保护地为基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范围,生态保护红线管控面积约占国土空间的25%。以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范围为基础,制定实施与农业空间规划、城镇空间规划协同共生的生态空间规划,实行人与自然分土而治、生态空间分区而治,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国土空间支持。
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后,生态空间就是生态永动机生产生态产品、提供生态服务的主体功能空间,主要发展方向是保护修复生态系统,恢复生态空间本来的样子,更好地发挥生态永动机作用。增加生态空间含绿量,在由黄变绿的基础上,推动浅绿向深绿发展,在增加含绿量的同时,提高含金量。增加生态空间含绿量,意味着建设形成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绿水青山;提高生态空间含金量,就是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实现绿水青山价值转化。概括起来,包括就地转化和异地转化两种基本形式。所谓就地转化,就是在不减损生态永动机功能的前提下,在生态空间上加载友好型经济活动,比如自然观光、生态旅游、自然教育、民宿康养、林下经济等;所谓异地转化,就是在生态空间毗邻空间上发展与生态产品、生态服务密切相关的经济文化旅游活动。就地转化是拥有者得益,犹如一棵大树之与主人;异地转化为近邻者受益,犹如一棵大树之荫荫庇邻人、荫及后世。两种转化相互关联、彼此支撑,要统筹规划、协同发展。比如,国家公园建设,在一个地方行政管理范围内形成了公园内与公园外的空间治理差异。可以通过冠名公园县、公园镇、公园村,促使地方明晰发展的空间政策,采取园内与园外既差异化管理又统筹协调的治理策略。按照秦岭国家公园创建方案和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规划,陕西省可冠名22个公园县、110个公园镇、453个公园村。被冠名国家公园的地方,要一手抓绿水青山建设,形成高质量生态永动机,一手抓生态永动机产品和服务价值转化,两手协同,高质高效。
绿水青山是高质量的生态空间,也是制造优质生态蛋糕的生态永动机。绿色含量是生态永动机质量效能的外在表征。生态空间治理的真功夫一定要用在提高生态空间含绿量上,把生态空间全部建设成为高质量绿水青山,实现生态蛋糕数量与质量双提升。这是一条生态空间绿色革命之路,生态永动机效能革命之路,走向绿色未来之路。不断提升生态空间含绿量,在实现生态空间绿色饱和、颜值达峰之时,也是生态永动机效能置顶、生态生产力达峰之时。现阶段,绿色饱和度依然很低,远不到绿色颜值达峰的时候,多数生态空间“小树当家”,不少生态空间“灌草挡道”。树木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骨架,大树是繁茂森林的主角。大树回归,百年大计。我们处在中华盛世,更要治山理水强生态。2011至2018年,我担任陕西省林业厅副厅长;2019至2023年,我担任陕西省林业局局长。然而,我对事业的一往情深并不在“林业”二字上,我一直觉得这两个字远不能反映我们高尚事业的全貌。2018年国家机构改革后,新组建的林业部门在职能上发生了重要变化。2018年以后的林业部门是新林业部门,其主体职责可以概括为投资自然、经略生态,统筹负责自然保护地和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四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监督管理,综合在一起,即是陆地空间中的生态空间,也是无数生态永动机的集合场。面对新时代新变局,人们对生态永动机的结构、功能及其提供生态服务的机理机制、价值实现形式缺乏必要的认知。面对全新时代全新领域,知识恐慌、本领恐慌在所难免,常常有盲人摸象的困惑。人们熟悉的林业,已经发生了历史巨变。一开始,伐木,栽树,再伐木,再栽树;后来,采取生态应急措施,为打“补丁”而营造防护林体系——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防风固沙林、生产经营防护林;再后来,修复重建生态,保护天然林,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禁牧;如今,自然保护地自成体系,国家公园站在世界前沿。之前,传统林业“盘算”森林;如今,要 “盘算”森林,还要“盘算”草原、湿地、荒漠化沙化土地治理……进入新时代,也是生态保护修复、生态系统管理、生态空间治理的新时代。之前,林业的旗帜上写着“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如今,赫然写着“绿色中国、深绿中国、美丽中国”。
面向未来理论创新,立足当下治理实践。我们与生态空间不期而遇,与深绿之路迎面相逢,这部新作《绿色未来——生态空间理论与实践》以生态文明话语体系为基底,全面阐述生态空间治理、生态系统管理、生态保护修复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成果。可以形象地说,这是一部关于生态永动机构造、原理、保护、修复、管理的故事集、说明书。纵观全书,前三章是关于生态空间的理论阐述,分为《生态空间综合篇》《生态空间生态篇》《生态空间经济篇》;第四、五章分别是《生态空间治理篇》《生态空间实践篇》,集合了陕西生态空间治理的路径、方法和案例;最后一章是《生态空间未来篇》,是对生态空间理论创新和经验积累上的再探索。
注:本文为新书《绿色未来——生态空间理论与实践》之序文。《绿色未来》与《秦岭简史》是同一个责任编辑,如若购书,可与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宋兵联系。2024年11月16日于磨香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