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都 诗意长安”——西安大遗址保护主题新闻发布会在汉长安城未央宫举行

2024-11-14 15:08:42 来源:西部决策网

西部决策网讯 11月13日,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在汉长安城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举行“千年古都 诗意长安”西安大遗址保护主题新闻发布活动。市文物局副局长唐龙,西安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管委会副主任毛新亮介绍有关情况,并到各点位进行实地采访。会议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杨丽萍主持。

img1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秦始皇帝陵、汉阳陵、大明宫等四大遗址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经成为展示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西安市文物局副局长唐龙介绍:“我们在大遗址保护利用方面做出了许多创新,汉长安城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是一个典型案例,不仅致力于保护,还结合科技、生态、旅游多种元素,让遗址成为市民和游客感知历史、放松身心的场所。”

根据2021年国家文物局发布的《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西安地区共10处20个点被列入专项规划,显示出该地区在遗址保护上的重要地位。这些大遗址中,有三处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四处建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位居全国前列。

西安市近年来不断加大投入,市级文物保护资金从2020年的2500万元增至今年的1亿元。通过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专项资金,2020年以来西安市获得了约4.65亿元的大遗址保护专项资金,为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经济支持。对于汉长安城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持续保护和基础设施改善,西安市政府已将遗址区供水工程列入“西安市2024年为民实事”,计划解决13.3万常住人口的饮水问题。

西安市还不断完善相关法规,出台了《西安市周丰镐、秦阿房宫、汉长安城和唐大明宫遗址保护管理条例》《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形成了党委领导、人大立法、政府负责、部门监管、社会参与的综合工作机制,为大遗址保护奠定了法治基础。

在采访中,市文物局副局长唐龙说:“近年来,西安市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利用,结合不同区域大遗址的现状禀赋,聚焦融合发展、兼顾改善民生、注重生态保护,不断创新遗址利用方式,探索实施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大遗址保护利用项目。比如,结合城市中心广场公园建设,实施了隋唐长安城遗址圜丘、明德门遗址保护工程,建成开放了圜丘遗址公园、明德门遗址公园,打造区域文化地标,推动历史文化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2021年,汉长安城保护利用工作被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2022年成为全国大遗址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试点。通过“文物保护、市政设施、交通组织”一体化规划,汉长安城遗址已初步实现“多规合一”。今年,西安市组织实施了遗址区自来水管网改造工程,年底前将完成与全市市政供水管网连接,解决13.3万常住居民的饮水问题。

采访中,管委会副主任毛新亮表示:“未来我们将以‘文化创意+科技赋能’双轮驱动,将汉长安城遗址打造为数字化沉浸式历史文化体验中心。通过VR、MR、XR等新技术,构建完善的数字文旅生态体系,使市民和游客能真正‘走进’历史,感知中华文明的力量。西安市还计划进一步挖掘汉字、汉赋、汉礼、汉服等资源,推动特色文创产业发展,以汉长安城为核心,将文旅产业与市民生活深度结合,让文物保护惠及更多民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