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决策网讯 10月18日,西安市政府新闻办举行了西安市巩固深化“四好农村路”建设情况新闻发布会。从会上获悉,近年来,西安市交通运输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四好农村路”建设的部署要求,积极探索实践,推动农村公路的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截至2023年底,全市农村公路的总里程已达到 11552.22公里,形成了“外通内联、通村畅乡、安全便捷”的农村交通运输网络,全市农村公路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保障。
西安市交通运输局二级巡视员李斌科介绍,西安市从战略高度规划“四好农村路”建设,将其纳入全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确保农村公路与农业、产业布局及城镇化进程紧密结合。近年来,西安市累计投入 50.53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 3976公里,基本实现全市村庄 100% 通硬化路、通客车。通过大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西安市具备条件的乡镇(街道)全部通达 三级以上公路,自然村(组)全部实现通公路的目标,构建了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节点、村组为网点的农村交通网络。农村交通条件的显著改善,不仅提升了农业农村的发展潜力,也让西安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李斌科指出,牢固树立公路“三分靠建、七分靠养”的意识,着力完善农村公路的资金保障机制。市财政累计落实 2.96亿元 流动资金,确保农村公路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得以顺利开展。同时,针对一级及以上农村公路,每年每公里财政投入不低于 3万元;县、乡、村道路分别不低于 1.5万元、0.9万元和0.3万元。通过完善资金保障机制,市、县两级按比例分配资金,进一步推动农村公路管护工作的高效落实。
西安市全面推进“路长制”,建立了市、县、镇、村四级“路长制”管理体系。全市设立了 2188名路长,确保农村公路的日常管理与维护得到有效执行。市、县、镇街道的联合执法机制每年开展 10次专项行动,确保农村公路的安全和畅通。农村公路的建设为西安市旅游经济的腾飞提供了基础支持。累计建设改造了 130余公里 的旅游路,将楼观台道展示文化区、秦岭国家植物园、国家版本馆文济阁、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 等重要旅游景点串联成线,促进了全市文化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通过“车在路上行,人在画中游”的理念,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
西安市的“四好农村路”建设带动了地方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周至县的猕猴桃种植面积达 43万亩,综合产值 81亿元,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金字招牌。临潼区通过“四好农村路”带动特色农业,种植蔬菜 16万亩,发展果业 8万亩,并培育 70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使得沿线乡村的经济收入显著提升。西安市将农村人居环境的提升与“四好农村路”建设紧密结合,通过增加休闲广场、安装路灯、改造文化墙等措施,打造美丽乡村道路。鄠邑区建成了 51公里 的绿色生态景观道路,栽植了 31.2万株苗木,营造了色彩丰富的生态景观,改善了村庄人居环境。
未来,西安市将继续加快“四好农村路”的建设与管理,推动交通运输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将通过实施路网提升行动,进一步优化路网结构,加大骨干路网升级力度,打通农村产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为农民致富增收提供更多的交通便利。西安市将持续完善管理体系,进一步深化“路长制”的运行机制,推动公路管理与乡村治理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农村公路的管理水平。西安市还将大力推动农村公路与农业、旅游业的深度融合,扩大农村客货运一体化的覆盖面,不断提升农村交通的运营能力,全面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这一系列措施将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带动农业、旅游业等产业的共同繁荣。
李斌科表示,随着县乡经济的快速发展,西安市农村公路交通流量逐年增大,交通结构日益复杂。为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西安市交通运输部门加大了农村公路安全防护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力度。持续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特别针对临水临崖、急弯陡坡、事故多发等危险路段,及时整治安全防护设施。市内还积极推进生命防护工程建设,并全面完成四五类危桥的整治工作,有效消除安全隐患。农村公路新改建项目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确保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施工和投入使用,提升农村公路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周至县副县长周训良表示,周至县在“四好农村路”建设过程中,始终秉持“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的核心理念,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推动农村公路高质量发展。周至县坚持科学统筹布局,将“四好农村路”与美丽乡村、全域旅游和田园经济综合体相结合,确保公路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需求匹配。县内20个镇街、263个行政村全面覆盖路长制管理体系,智慧交通信息平台实现了公路实时监控与管理。通过“交通+农业”、“交通+工业”、“交通+商贸物流”、“交通+旅游”的多元融合发展,推动产业路、旅游路的建设,累计建成产业路 56公里、旅游路 92公里,并完成了农村客运站的“一站多能”改造,打通了农村物流的“最后一公里”,显著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