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塑,又称面花或礼馍,是起源于中国民间祭祀活动中的一种习俗,即用面塑动物代替宰杀牛、羊等动物。面塑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
在地处八百里秦川的合阳县,面花又叫“花馍”,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初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种传统艺术形式不仅在合阳地区广泛流传,且盛行于关中农村,因其独特的艺术观赏性和民俗内涵,被誉为“秦艺六绝”之一。
在合阳,花馍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表达和情感传递的方式,贯穿于婚嫁、丧葬、满月、庆寿等各个阶段的人生礼仪之中。是“情”的使者,也是“礼”的载体。
谁家要“过事(嫁娶或者小孩满月、老人祝寿)”,花馍是必不可少的礼品,那绝对是现场一道非常亮丽的风景线。关系近的亲戚“行门户”,都会给主家送上祝贺喜事的大花馍。
在喜庆的鞭炮声和鼓乐声中,穿着鲜艳的妇女们,在看客的注视下,双手托住大圆盘,圆盘上是色彩饱满、形式繁复的大花馍——有贴着“喜”字的龙凤,有威风凛凛的狮子,有怒目圆睁的老虎,有憨态可掬的娃娃……她们面带微笑,步履轻盈,一路从大门口端回主家。
有些体积较大的花馍,需要两个甚至更多人抱着,由许多组装起来的小面花造型,插在一个很大的底座上,如十二生肖、八仙过海等,它们活灵活现、宛然如生。
过去做花馍,要在土炕上放一个大案板,妇人们围坐一圈,各司其职,分工明确。面和好后,加油、盐、芝麻、花椒叶、小茴香反复揉制成馅,搓条切成剂子备用,再把提前调制好的馅料裹进白面团里,进行收口包制,最后揉成不同形状的底座,或大或小,或圆或扁。
底座是支撑整个花馍的骨架,如狮子馍最主要的便是支撑狮子的大馄饨(馍的底座,象征“完整、圆满”),其次是花馍上的装饰物,如花、动物眼睛、尾巴、鼻子、眉毛等等。以前的花馍在过完事之后,拔掉那些带颜色的装饰,底座仍旧可以食用。
装饰物看来复杂,然而其制作工具却是剪子、镊子、小木梳,以及钢笔帽、顶针、废钢锯条等最为常见的东西。勤劳智慧的妇女们随心所欲地进行创作,面团在她们的巧手下被赋予“生命”,随机变幻成娃娃、鱼鳖、猫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在那个年代,花馍做得好可算得上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手艺好的媳妇名声传遍十里八乡,走在村里的巷道上也有昂首挺胸的架势。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如今制作花馍的部分工序已经可以使用工具来完成。推陈出新的工艺,使得花馍的制作更加高效和规范,提高了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减小了劳动强度。
传统的和面方法需要人工操作,但使用机器可以大大提高效率。机器和面确保了面团的均匀性和一致性,为后续的步骤打下良好的基础。利用机器压面,使原本表面粗糙的面团变得顺滑,这些步骤算不上复杂,对花馍外观和质量的影响却是十分直接的。
花馍制作完成后,还需要醒发。传统的醒发方式需要使用蒸锅加水烧到四五十度,然后关火,将做好的花馍放入蒸锅中醒发。而使用专业的醒发机器则能更加精确地控制温度和时间,确保花馍在最佳状态下进行蒸制,从而提高成品的质量。
捏造型、蒸馍、点染、插花等步骤需要精湛的技艺和耐心,因此依旧要靠人工才能完成。在形态塑造上,艺人们赋予花馍千变万化的艺术形象,无论是栩栩如生的人物角色,还是活泼可爱的动物造型,抑或是色彩斑斓的花草树木,都能生动呈现于方寸之间,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的同时,还能将传统花馍与现代设计元素结合,创造出新的花馍样式和艺术题材。
作为中国民间面花的艺术之乡,千年古风滋润着合阳这块古老的黄土地,也孕育和造就了一代代民间艺术家。合阳有许多巧手能人,她们有着栩栩如生的花馍技艺,李金贤便是其中一位。
土生土长的李金贤幼年时看着奶奶、外婆、妈妈做花馍,年龄稍大后跟着大人们开始学做面花。耳濡目染之下,心灵手巧的她做起花馍来很快就能上手。后来她嫁到了一个花馍世家,跟在婆婆身边开始系统地学习花馍技艺,几乎把传统的合阳面塑技术全部传承了下来,并最终成长为家族第三代面塑传人。
提起花馍,李金贤如数家珍:“什么节送什么馍,什么馍插什么花,几乎件件都有讲究。正月十五长辈送娃娃馍给女儿,希望女儿幸福快乐;八月十五娘家会为首年出嫁的女儿送插花的大花糕,这种馍体积庞大,层层叠起,中间多饰以核桃和红枣,寓意新人早生贵子,幸福快乐;端午节时长辈看晚辈的节日,送老虎馍或者狮子馍,主要是老虎和狮子能够辟邪,保佑儿女平安……”
“咱合阳人细发(细致的意思),讲究多,有些女子嫁去外地的,都会从我这里订馍带去。近则省内,远的可能到广东、山东、湖北等地,全国各地都去。因为它寄托了父母对女儿的爱和祝愿,寓意和和美美、早生贵子。嫁去多远都要带上咱的花馍,我的馍比我去过的地方都多!”李金贤眼里满是骄傲。
在抖音平台,李金贤拥有1.9万粉丝。笔者打趣道:“那您也算是个网红了”。李金贤腼腆一笑:“啥网红不网红的,主要就是想让全国各地、五湖四海的朋友都能看到咱的花馍,知道咱合阳有这个传统的技艺。事实上还真有不少外地的朋友看上想买,奈何距离太远,受包装和运输方式影响,不方便邮寄,这也是影响花馍走出去的一个重要因素。”
李金贤做出的花馍做工细腻、造型逼真、色彩鲜明,神态生动,凭借这些作品,她多次荣获“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的荣誉称号。韩城、渭南、白水、运城、澄城等地的学员慕名而来,李金贤总是倾囊相授。
她的学员中有几位凭借精湛的技艺在当地声名大噪,提起这些,李金贤难掩喜悦和自豪:“在我跟前学我肯定要保证让人家学会、学精,这是最基本的,起码可以当个营生,有手艺又肯干的话,靠做花馍一年至少也能收入十来万元。当然我内心更希望她们能够超越我,能够不断创新创造,让咱的花馍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
做花馍也分淡旺季,结婚的人一多就赶上了旺季,忙的时候一天吃不了一顿完整的饭。全家老少齐上阵,有时还需要雇人。李金贤说:“不能耽误主家的事,既然应了别人,就得按时出活,还要做好做细,这是我的原则。”
淡季的闲暇时间相对多点,家里人劝她借机好好休息一下。但闲不住的李金贤热衷于做公益,经常为残疾人培训花馍技巧,在校园里带着孩子们进行体验实践做面花活动。
李金贤说,社会发展太快,花馍技艺在慢慢流失。作为像她这样已经把花馍当成生命的一部分的人来讲,确实是倍感心痛。近年来政府出台了各项“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她想尽可能地发挥自身价值,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贡献绵薄之力。
花馍,这一源自中国的传统面点,被誉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作为一种食品和艺术品,花馍不仅仅是人们的物质需求,更是人们精神追求的载体,是人与人间情感交流的纽带。作为一种非遗文化,花馍的存在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在一次次的传承和创新中,花馍这一古老艺术形式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勤劳善良、纯真朴实的合阳儿女,用一双双巧手将这一技艺代代相传。花馍为精湛的指尖技艺提供了展示的最佳舞台,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智慧找到了栖息之所。(文/贺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