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世界版图,有一张全球最大的网稳稳兜住了老百姓的生命健康,这张网就是我国的医疗保障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过8年的脱贫攻坚战,让1亿人摆脱了绝对贫困,14亿中国人迈入全面小康;仅用10年时间,实现了全民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超过13亿人,初步建立了中国特色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交出一份破解世界性难题的“中国方案”。
正是在这一方案的守护下,10年来,我国居民预期寿命从2003年的72.26岁增长到现在的78.2岁。中国新型医疗保障制度体系,被誉为世界上性价比最高的医疗保险。
陕西,作为我国西部内陆省份,曾几何时,贫困程度深,疾病是困扰老百姓健康的最大难题。近年来,陕西省医保局紧扣“解除全体人民的疾病后顾之忧”这一政治使命,不断完善基本医保制度,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整合,建立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三重制度保障体系,持续破解“看病难、看病贵”,全力当好人民群众健康的“守护神”。
医疗保障,从家门口守住群众健康
“现在的医保简直是太好了!不仅减轻了子女的负担,看病住院也方便多了。”今年70岁的李阿姨提起自己这几年的看病经历有说不完的话。
李阿姨是咸阳市旬邑县郑家镇仁安村村民,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困扰李阿姨10年之久,以前仅靠吃药维持,但时间一长,药物总是控制不住血压上升,特别是近几年,每年到冬春季节,血压一度达到190,不得不住院治疗。
“以前总担心花钱,不愿意去住院。这几年通过村镇的宣传,知道了住院还可以报销,特别是自己又是村里的低保户,住院基本上花不了多少钱。”李阿姨说,近三年自己每年都得去县医院住院一次,每次住10天左右,而且住院时只用办理住院手续,钱都不用缴,等出院时再结算。每次住院花费不到2000元,出院时自己只用交一二百元。而且药吃完后,村上卫生室就可以买到药,几十元的药,自己花几元就行,剩下的医保就给报销了!
该村卫生室负责人说:“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后,的确方便了不少,特别是对于年纪稍大些的村民,现在来看病的人也比原来多了许多。而且都知道不出村就能医保报销了,村民们的参保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截至目前,旬邑县已有纳入医保的标准化村卫生室179个,达到行政村全覆盖。
像仁安村卫生室这一现象,在陕西已经基本实现全覆盖。截至8月底,陕西全省纳入医保定点的村卫生室达到1.77万家,群众足不出村就能医保报销。
李阿姨还给记者讲了自己的一段经历,她说,自己年轻时从梯子上摔下来过,腰摔伤了,当时强忍着疼,没去医院看过,疼时最多吃一些止疼片。现在老了,腰疼越来越严重了,去年因为腰椎压迫,一处粉碎性骨折,最后实在没办法,孩子将自己从县医院转到西京医院做了手术,一共花费6万余元,出院时就给报销了,加上孩子前几年给自己还买了份商业保险,这次的看病花费也就1万元。
从李阿姨的讲述中,可以看出,在李阿姨的看病经历中,不仅享受到了慢性病补助政策、困难群众住院医疗政策、大病救助政策,还享受到了异地看病报销、家门口买药报销等一系列的政策。
这些实实在在的惠民、利民、便民政策,让李阿姨感慨道,“还是党和国家的政策好,以前不敢去医院,现在有病也不害怕了。党和国家是真正把老百姓放在了心上,从种地吃饭到看病住院养老,政策越来越好,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幸福!”
的确,随着国家各类政策的推行,为老百姓构筑起一道全方位的医疗、生产、生活“保障网”,这些政策的好坏,从老百姓的身上就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
近年来,陕西全面有效巩固基本医保参保覆盖面,2023年全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3730.60万人,其中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839.79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2890.81万人。全省基本医保基金(含生育保险)统筹基金收入677.77亿元,总支出590.74亿元,其中,职工医保(含生育保险)统筹基金总收入376.08亿元,总支出266.54亿元;居民医保基金总收入301.69亿元,总支出324.19亿元。
陕西全省脱贫人口443.04万人和监测对象22.72万人100%参加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将高血压、糖尿病、克山病等51种慢性病、地方病统一纳入门诊慢特病保障,农村低收入人口县域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达到80%以上,并探索推进医保信用支付,逐步形成 “先诊疗后付费”的创新就医模式,减轻参保人医疗费用垫付压力。
“三重保障”,让大病患者有钱可医
今年1月30日下午,宝鸡市高新区八鱼镇西塬村八组何先生等2名血友病患者,将一面印着“医疗保险为人民 真诚服务暖人心”的红色锦旗和感谢信送到了宝鸡市医疗保障局,对医保制度给予他们重病患者的保障表示真诚的感谢!何先生激动地说:“真的很感谢医保的惠民政策,大大减轻了我的家庭经济负担,使我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
何先生,31岁,家住宝鸡市高新区八鱼镇西塬村八组,自幼患血友病。2023年1月3日门诊购药花费7.42万元,特药报销4.45万元;2023年5月8日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住院,产生医疗费用24.58万元,出院时基本医保报销8.55万元、大病保险报销10.24万元、医疗救助报销2.78万元,个人仅承担3.01万元;6月份在深圳禾正医院因病情需要进行膝关节置换手术,产生医疗费用32.02万元,大病保险报销27.07万元,医疗救助报销0.22万元。何先生年度内住院共产生医疗费用64.02万元,基本医保报销13万元、大病保险报销37.31万元、医疗救助报销3万元,经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三重保障”共报销了53.31万元。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大大减轻了参保群众的家庭负担。
生于1951年的黄阿姨是航天四院的一名职工家属。年轻时,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四处打零工,长时间的劳累,让她的身体逐渐出现了问题。因为不是正式职工,无法享受单位的定期体检,而自己又因为节省开支,舍不得去医院检查。
直到2011年,黄阿姨的身体状况急剧恶化,视力严重退化。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去了医院检查,结果被确诊为重度糖尿病。这个消息对这个家庭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为了保住视力,黄阿姨在唐都医院接受了激光治疗,但效果并不明显,且每次治疗都需要花费高昂的费用。而黄阿姨的丈夫是一名普通的退休工人,收入并不高。在黄阿姨确诊后,他将自己的全部工资都用来支付医疗费用。随着时间的推移,黄阿姨的病情进一步恶化,2016年并发肾病,每个月的治疗费用和药品开支,让这个家庭陷入了困境。幸运的是,在国家慢性病医疗报销政策下极大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然而,命运弄人,2020年黄阿姨的病情恶化到了尿毒症阶段,只能依靠透析来维持生命。每两周五次的透析,让她的治疗费用再次飙升,家庭再次陷入了困境。在最困难的时候,国家医保政策再次给黄阿姨带来了希望,尽管全年就要花费约10万元的治疗费用,但基本医保门诊慢特病政策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报销政策的实施,医保部分就可以报销约7万元的费用,个人承担约3万元,使得她的经济负担逐渐得到了缓解。现在,虽然每个月的治疗费用仍然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黄阿姨丈夫的退休工资已经能够维持两人的基本生活,甚至还有了一些节余。
何先生和黄阿姨的故事,是一个普通家庭关于坚持与希望的故事,尽管他们在与病魔抗争中充满了坎坷和磨难,但始终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而国家医保政策,就是他们的坚强后盾。
近年来,陕西聚焦减轻困难群众重特大疾病医疗费用负担,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因病致贫返贫长效机制,强化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制度的综合保障水平,合理确定困难群众医疗保障待遇标准,确保困难群众基本医疗有保障,不因罹患重特大疾病影响基本生活。截至今年3月底,全省累计实施医疗救助238.69万人次,其中参保资助173.45万人次,门诊救助44.75万人次,住院救助20.49万人次,医疗救助基金支出7.68亿元。全省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享受待遇39.84万人次,人均支付5788.36元。
同时,促进三重制度综合保障与慈善救助、商业健康保险等协同发展、有效衔接,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不断优化完善城乡居民普通门诊保障机制,强化数据分析运用,进一步规范大病保险业务管理。聚焦特殊群体,持续做好低收入困难群众参保工作,切实夯实救助托底保障功能。梳理规范特殊行业人员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流程,做好两病门诊用药保障和退役士兵社保接续。
异地就医结算,一切为了群众方便
“医保报销太便捷了,这次在湖北省郧县住院医疗费用当场就结算了,真省心啊!”今年82岁的商洛市洛南县十里坪镇西坪村村民翁大爷对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连连称赞。去年10月,商南县政务大厅医保窗口工作人员小石接到翁大爷女儿打来的咨询求助电话,说她父亲患病急需住院治疗,她远嫁在外,家里只有年迈的母亲和不会说话的伯父,要去离家最近的湖北省郧县中医医院就医,但不知道如何办理异地就医手续。小石了解完情况后,在电话中指导其在国家医保APP上办理了异地就医备案。
据悉,2023年翁大爷在郧县中医医院住院治疗费用共计50995.47元,医保基金直接报销31574.25元,大病保险报销6304.26元,医疗救助报销7563.13元,“三重保障”共计报销45441.64元,个人最终花费5553.83元。
今年7月,宝鸡参保居民邹先生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内科住院治疗,医疗费用总额25459.47元,基金支出报销额度15035.74元,加上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报销,报销比例达到76%。邹先生向记者说,他已经多次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医,异地就医越来越方便,也为他省了不少麻烦。
近几年,陕西省内取消异地就医备案,异地就医费用直接结算,大病一站式结算,医保特药双通道结算,无卡结算直接使用医保电子凭证结算,异地门诊慢特病费用也直接结算报销。截至8月底,全省异地定点医药机构2.26万家,异地就医结算总人次2219.32万人次,医疗总费用223.22亿元,基金支付总费用150.61亿元。
同时,持续优化管用高效协同的医保支付机制改革,重点向基层延伸,向实操转换。截至5月份,支付方式改革已覆盖到所有区县,覆盖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853家,医保基金支出占比82.94%,远超国家要求的今年底前达到70%的目标。
自去年以来,陕西省医保局扎实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一方面,开展经办管理服务评价,规范医保经办政务服务事项,印发《陕西省医疗保障经办政务服务事项清单(2023版)》,为群众提供更加规范统一、高效便捷的经办服务。另一方面,建立异地就医结算清单上传机制,定期开展运行分析,组织专项数据核查。同时,持续优化完善信息平台功能,强化医保数据应用,提高系统运行速度,扩大网上办事服务范围,丰富便民应用场景。截至8月底,全省医保码激活人数3248.04万人,激活率88.02%。8月份全省使用医保码结算占比达60.69%,位居全国第一。
家庭共济,扩大的惠民举措
今年41岁的普通职工张女士一直被头疼这一“老毛病”困扰,隔段时间就得到陕西省中医医院接受治疗,每次门诊治疗费加上中药费就得五六百元。所幸,2023年1月起,陕西实施了职工医保门诊统筹制度,并正式启动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改革,门诊医疗费用按照一定的比例可以直接报销。
就拿张女士来说,每去治疗一次,按照三级医疗机构的门诊报销比例,每次可报销50%。此外,通过家庭共济政策的实施,张女士将自己的信息绑定在丈夫的医保账户,还可用丈夫的个人医保账户支付门诊费用。这对精打细算的张女士来说,无疑是节省了一笔不小的开支。
在张女士丈夫的电子医保账户上,家庭共济成员不仅有张女士,还有他们的两个孩子,无论是门诊看病,还是药店买药,都可以通过个人医保账户支付。
像张女士这种现象,在陕西职工医保中已经很普遍。2023年,在职工医保门诊共济改革下,全省开通门诊统筹两定机构1.55万家,惠及门诊就诊3557.34 万人次,基金支付32.41亿元。今年,陕西省医保局在前期实现个人账户统筹区内家庭共济使用的基础上,于5月22日上线省内跨统筹区个人账户家庭共济功能,实现个人账户跨统筹区使用。截至6月底,省内本统筹区个人账户绑定家庭共济关系170.4万人,结算个人账户基金15.2亿元;新增省内跨统筹区家庭共济绑定4.07万人,跨统筹区账户共济834.1万元,有效提升医保基金使用效率,进一步减轻参保职工家庭的医疗费用负担。
此外,陕西省医保局不断规范完善定点医药机构门诊统筹管理。在医院开通普通门诊绿色通道,引导患者在便民门诊就医,扩大接诊能力,提升便民门诊服务质量。第一时间将符合条件的6000余家慢性病定点零售药店提供的用药保障服务纳入职工医保门诊统筹保障范围。探索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保障范围,执行线上线下医保同等支付政策,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医保获得感。
集采谈判,让药品回归“治病救人”本质
肺动脉高压,是一种恶性进展性罕见病,曾被称为“心血管疾病中的癌症”。在传统药物治疗时代,患者中位生存期仅2.8年,5年生存率仅为34%,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的靶向治疗药品司来帕格可将患者5年生存率提高至96%。但价格太高,稳定期的患者每个月需要服用2盒,费用就得55864元。
2020年,该药品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药品价格也从谈判前的27824元每盒降至谈判后的6542元每盒。该药被陕西纳入特药管理范围,并叠加陕西特药单行支付政策,患者个人负担降至1768元每盒。
“自己患上该病已有三年多,每两个月买一次药,四盒下来7072元,一年下来42432元,是谈判前一个半月的费用。”西安患者刘女士说,虽然费用还是很高,但对她目前来说还可以承受。要是放在以前,一年33.5万余元用药费用,还不算定期的检查诊疗费用,自己的家庭根本负担不起。
刘女士表示,“医保部门为疾病患者争取到生存的希望,也最大程度保证了患者用药安全,但对一些靶向药,还希望医保部门能多争取,让像我这样的患者能看得起病、吃得起药”。
为减轻患者用药负担,陕西省医保局自2019年以来,共落地执行国家集采药品9批次374个品种,省级集采药品共14批次585个品种,共计959个品种落地实施,实现了化学药、生物药、中成药(中药颗粒剂)3大领域的全覆盖。截至8月底,国家谈判药品报销907.08万人次,为患者减负18.78亿元。常态化开展纳入特药管理范围的药品调整,特药数量达252个。全省累计执行集采药品959个、医用耗材29大类,平均降幅超过50%,累计节约首年采购资金94.81亿元。
以第七批国家集采肝癌一线靶向药仑伐替尼胶囊为例,每粒从108元下降到平均18元,一个治疗周期可节约费用8100元。第九批国家集采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来那度胺胶囊,从3840元降至388元/盒,一个治疗周期可节约费用2452元。在降血压领域首次纳入缓控释剂型,硝苯地平控释片降价58%、美托洛尔缓释片降价53%。
除药品集采外,陕西省医保局聚焦“天价牙”这一缺牙患者的心头之痛。自2023年4月20日起,实行口腔种植医疗服务收费、种植体集中带量采购、牙冠限价挂网“三位一体”综合治理,将单颗常规种植牙总费用从1.4万元降至6700元左右,让三秦百姓获得高质量、有效率、能负担的口腔种植服务。
今年,陕西省医疗保障局还将辅助生殖纳入陕西医保报销,印发《关于将部分治疗性辅助生殖类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基金支付范围的通知》,将“取卵术”等部分治疗性辅助生殖类医疗服务项目纳入陕西省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基金支付范围,实现陕西辅助生殖类医疗服务项目医保报销“零突破”。
同时积极开展院内制剂、中药饮片和中药配方颗粒医保准入工作。目前,共申报80个医疗机构制剂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对企业上报的162种中药饮片、9687 种中药配方颗粒进行纳入审查。同时,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员作用,组织各市(区)医疗保障局、各有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推荐中医药专家,建立陕西医保专家库。
通过这一系列的努力,三秦老百姓的“用药难、用药贵”得到持续缓解,老百姓也充分享受到了国家发展的红利。
追码溯源,守护老百姓用药安全
近日,记者在一家药店里遇到了前来购药的市民赵先生。他这两天嗓子有些发炎,通过手机支付宝查询,发现单位附近的这家医保定点药店出售的同一厂家的蒲地蓝最便宜。远程会诊开具处方后,赵先生扫医保码购买了2盒。
赵先生说,我之前购药的话,其实就在家楼下的药店里边,去买的时候就直接跟人家说药名,售药员说多少钱就是多少钱,但是现在可以根据需求去查询到所需要药品的药店以及这个药品的价格,省时省钱。
赵先生所说的“药品比价”,是陕西省医保局近期全新升级推出的“药品比价”服务,用户可通过陕西医保APP、微信小程序、支付宝等平台进入“药品比价”模块,一键查询药品信息,包括生产企业、注册名称、规格等。
以赵先生购买的济川药业生产的蒲地蓝消炎口服液为例,在支付宝的陕西医保-药品比价模块,定位西安市,输入关键字“蒲地蓝”,查询到近期在售药店2330家,单价从41.4元到47元不等,他可以选择“距离优先”或者“价格优先”导航到相关药店购买。据了解,此次升级后,全省1.6万家定点零售药店全部纳入比价范围。
陕西省医保技术中心技术人员王驰告诉记者,此次“药品比价”系统的技术升级历时两个多月,升级后药品展示价源于医保结算价格,与该药店最近一次销售药品价格挂钩,进行动态维护,查询到的价格参考性更强。
王驰表示,他们获取到的结算数据一共有300多万条,拿到的药品规格数量一共有24万多条,目前所对接的1.6万家药店,有结算数据的药品都可以在平台上查询到,接入机构数量和归集信息量均位列全国第一。
近年来,陕西省医保局开展省际间挂网药耗价格比对治理,截至6月底,撤销在陕高价挂网药品953个、耗材1.12万个,引导1.16万个直接挂网、246个限价挂网药品价格降至国家监测价及以下,促进药耗价格透明均衡,在全国打造出了陕西医保的亮点。
赵先生还发现,购药后在医保结算时比之前多扫了一次码,药店人员向赵先生解释道,扫描的这个码是“药品追溯码”,印制在药品包装盒上的20位唯一代码,相当于每一盒药品的“身份证”,是药品一“出生”即被赋予的标志信息。扫这个药品追溯码的时候,一方面可以显示出药品的厂家、规格以及销售价格,另一方面可以方便监管部门筛查药品异常使用情况,防止药品串换、药品倒卖等情况发生。
赵先生感慨道:“以前只敢在大医院、大药房买药,就怕买到不安全药。一些没有听说过名字的陌生药即使疗效不错也不敢轻易尝试,现在有了药品追溯码,不仅能溯源到药品生产厂家,而且一盒药只能销售一次,再也不用担心买到‘二手药’了,真是不错!”
陕西省医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采好用好药品追溯码,赋能基金监管,是治理药品倒卖、回流以及虚传、串换等违法违规问题的重要手段。陕西采取全省统一部署、全面推动,先药品后耗材、采集和应用并举的思路,完成追溯码信息采集接口改造3.85万家、接入率达97%以上,采集追溯码数据4300万余条,多次受到国家局主要领导和省委省政府领导肯定,药品耗材追溯码赋能医保基金监管,最大亮点是初步解决了国家多年想解决而未解决的问题。截至目前,陕西医保追溯信息接口接入机构数量和归集追溯码数量均位列全国第一。
2022年4月,陕西建成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接入全国一张网,平均每天结算量约50万人次,医疗费用近3亿元,基本解决了过去各地市之间标准不统一,系统不互联,数据不互认等问题,为陕西3700多万参保群众、4万家两定机构提供稳定高效24小时不间断的医保服务。
近年来,陕西不断健全医保经办体系,“五级经办”夯实服务基础,“一次办成”提升服务质效,“一码通办”优化服务体验。通过持续优化服务模式,夯实信息化支撑,推动全省医保服务更加高效便捷,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预付调剂”,让群众享受医保基金更加稳定牢靠
今年,商洛市为全市28家医疗机构拨付2024年度预付金共计1.65亿元。这标志着今年陕西首笔基本医疗保险费用预付金拨付到位。
何谓“基本医疗保险费用预付”,顾名思义就是为充分保障看病群众医保报销,条件成熟的统筹区可以推行医保基金预付模式,以此减轻定点医疗机构垫资压力。这也是今年陕西省医保局在全国率先出台的政策之一,并于今年6月印发《关于完善基本医疗保险费用预付工作指导意见(试行)》。
正如商洛市中心医院副院长石博所说,“医保预付金是一个应运而生的制度”。每位参保患者出院办理结算时,医院先行垫付医保报销费用,每月底再由医保经办部门向医院拨付款项,从统计、申请、审核到拨付至少需要1——2个月,医院面临巨大的运行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为解决医院资金压力,保证患者看病就医得到及时有效的服务,在省、市医保部门的帮助下,商洛市医保局印发《定点医疗机构预付金管理办法》,全面落实医保基金预付制,解决了医院的燃眉之急。
商洛市医保局医保经办处副处长吴成海解释道:“我们按照两级申报、三次审核、分级拨付、年度收回的思路推进医保基金预付工作。要求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向县区申报,县区汇总向市经办申报。县区医保中心、市医保经办处、市医保局分级审核。最终由市医保经办处分级拨付基金。按照签订协议要求,预付金到年底必须全额交回。”
“根据基金支撑能力,以定点医疗机构上年度前三季度的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月均住院统筹基金支付额为基数,确定预付金额度。原则上,预付金额度为1.5个月支付额。基本医保基金累计结余达到6个月以上支付月数的统筹区可以根据《关于完善基本医疗保险费用预付工作指导意见(试行)》,结合本地实际,出台实施办法。”陕西省医保局有关负责人说道。
作为推动首笔基本医疗保险费用预付金落地的商洛市,为全省开了个好头,到8月底,全省符合条件的地市将逐步完成首批预付金的拨付。
同时,为了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层次,推进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陕西省医保局从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省级统筹调剂制度入手,印发《关于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省级统筹调剂的若干措施》,陕西医保基金将实现“市内统筹预付”和“跨市统筹调剂”的“双保险”,全省基金互助共济和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三秦百姓享受医保待遇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更加牢靠。
“五个医保”,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从一张医保卡到一个医保码;从省内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到门诊慢特病费用跨省直接结算;从大病保障到牙齿种植、辅助生殖的细微守护;从常态推进药品耗材集采落地到职工门诊共济政策……在数字化、信息化的加持下,陕西医保便民举措不断革新,让“因为有医保,所以有依靠”成为老百姓心中的最大底气。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我们建立全民医保制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除全体人民的疾病医疗后顾之忧。”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围绕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作出重大部署,提出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扩大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进一步提出: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合理调整机制,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推进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加强医保基金监管。有效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完善生育休假制度,建立生育补贴制度,提高基本生育和儿童医疗公共服务水平,加大个人所得税抵扣力度……
这些,都为新时期优化医保体制机制,织牢织密医疗保障网指明了方向。
陕西省医疗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相红霞表示,医疗保障基金是人民群众的“看病钱”“救命钱”,我们将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持续优化医保目录结构,完善“1+3+N”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聚力公平、法治、安全、智慧、协同“五个医保”,以医保事业高质量发展新成绩更好地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陕西新篇章,为三秦百姓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贡献“医保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