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决策网讯(记者刘玉 通讯员 白杨越 )近年来,黄龙县崾崄乡始终主动担当作为,以“1631”工作机制为抓手,激发人大工作新活力,努力开创基层人大工作新局面。
建立人大代表联络站是做好新时期人大工作的重要平台,“人大代表联络站”的建成使人大代表与选民之间建立起一条凝心的纽带,在推进经济发展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发挥重要作用。崾崄乡人大代表联络站由乡人大主席担任站长,副乡长担任副站长,两名年轻、有责任心的同志为联络员,协助负责联络站的日常工作。
结合多年来代表工作的实践经验,崾崄乡人大制定完善了《站长工作职责》《人大代表学习培训制度》 《人大代表接待选民制度》等制度,制作了履职登记簿、代表联系群众花名册、制度汇编等,各类制度布置上墙,使代表活动有章可循,保证代表活动正常开展。
人大代表联络站是基层人大工作的“加油站”,是代表服务选民的“连心桥”,是代表把脉社会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门诊室”,只有立足于人大代表联络站这一平台,才能充分发挥基层人大代表身处基层、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
崾崄乡人大以各村联络点为基点,以辖区54名县、乡代表为触角,以县代表固定联络6人,乡代表固定联络4人的标准,重点联络各村共计236名群众,再由这些群众辐射至全乡各个角落,织密联系群众这张网。依托乡村代表联络站,2024年以来累计接待走访选民群众130余人次,收集意见建议21余条,解决实际问题14件,化解矛盾纠纷7起。
“专业站点找代表,急难愁盼问题少”。崾崄乡在实现乡、村人大代表联络点全覆盖的基础上,按照“就地就近、方便联系”的原则,真正把代表的专业优势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如遇到群众咨询养殖难题,联系鲁家塬村代表乔庆文,他是村里有名的养羊大户,遇到苹果栽植难题,鲁家塬村和太地塬村的代表个个都是土专家。让人大代表工作站点成为人民群众“抬抬脚”就能“走进门”的“百姓问事处”。
此外,每个单月20日为选民接待日,崾崄乡的人大代表坚持按时进“站”接待选民,轮流在“站”开展服务,定时定点轮流倾听、详细记录群众反映的问题和诉求,及时梳理归类意见建议。乡人大每年邀请县人大领导为代表开展培训,并组织部分代表进行人居环境视察及外出观摩学习活动,拓展代表视野,提升代表履职能力。
同时,强化服务意识,贴近群众需求,面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乡人大不仅要反应快,还要办的实、办的细。在办理工作中,严格落实“三见面”制度,在办前、办中、办后三个环节上,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面对面征求群众意见,切实让群众有获得感、幸福感。
人大代表是一座桥梁,一头连着政府,一头连着人民。人大代表既是一种身份,也是一种担当,不论何时,人大代表都需要谨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为人民谋幸福。退伍不褪色的致富支书高四平、争当为民服务的“勤务员”陈东林、太地塬村致富带头人杨书军等人,都在身体力行的践行着这个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