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钳工台比较特殊,是做高精度测量工具的。产品虽小,却服务于大块头的军事装备。为了在制作量具时更加精细稳定,我曾在3000多个鸡蛋上练习钻孔,能精准地钻破蛋壳,蛋膜却完好无损。我的操作精度是千分之一毫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六十分之一,精度细微,却把关着国之重器。”
在党的二十大党代表通道上,中国兵器西北工业集团研究院试制分厂钳工、高级技师张新停的发言深深触动着每一位聆听者。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随口提及的“钳工台”,竟是他三十二年如一日无私奉献与坚定坚守的根据地。在这里,每一滴汗水都闪耀着他对技艺不懈追求的决心,每一次专注都凝聚着他对工作的深沉热爱,每一个难题的攻克都见证着他对细微精度的执着追求。
张新停在研磨加工
作为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关键技能带头人,张新停主要承担高科技武器装备的高精度工装量具科研试制和生产制造任务。从1992年进厂的青涩技工,到如今发展成为备受瞩目的大国工匠,张新停以精湛的技艺和不懈的追求,在行业内树立了标杆,被誉为“弹药精度的把关人”。他先后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首席技师以及陕西首席技师等荣誉称号。
在技能成长的道路上,张新停每一步都走得扎实、沉稳。
心中有秤,干活有章
初见张新停时,他身着一身蓝色工服,看起来沉稳、大方、有亲和力。出生于古城西安的他,自幼在军工企业的浓厚氛围中长大。父亲那一身沾满油污的车工工装形象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深深地影响着他。
初中毕业后,他毫不犹豫地踏上了赴技校的求学之路,以期有朝一日能够像父亲一样,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进入技校,张新停倍加珍惜三年的学习时光,他苦练“锉锯磨划钻”等钳工技艺,每一个动作都力求精准无误。他认为,完成任何任务心中必须有一杆秤,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每一次的操作都能达到自己内心所认定的最佳状态。也就是这份执念,让他在技校中脱颖而出,“活”不仅干得快、干得好,质量还高,成绩始终在全年级名列前茅,成为学校里一颗耀眼的“星”。
毕业后,张新停满怀憧憬,于1992年9月12日正式加入集高精尖技术实力于一体的工具制造二分厂。巧的是,这一天刚好是张新停的生日,站在全新的起点,他以梦为马,毅然踏上了技能成才的征途。
竞赛中显“身手”
进厂后,张新停便跟着师傅开始苦练技能。一件产品从毛坯—粗加工—半精加工—热处理,再到精加工,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
有一次,师傅安排他做一个细小的产品,要在3毫米粗的量具上刻字。他因经验不足,刻出来的字模糊不清。师傅见状,便亲自上阵,手把手教他,引导他如何静下心来,摒除杂念,专心雕琢每一个细节。
1998年,师傅退休了,潜心六年的技能传授,让张新停收获满满,他不仅练就了一手“硬技术”,更在心态上变得沉稳坚韧。尤其是师傅所做的免检产品成为他心中的标杆,他暗暗下定决心,要向这个目标进发。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新停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了钳工班的中流砥柱,而技能大赛则成为了他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加速器。
他清晰地记得,1996年,厂里举办了一场青年技工技能大赛。那时自恃技高一筹的他,没把比赛放心上。没想到的是,在这场仅有二三十名技工参与的比赛中,他却意外地排名垫底。更令张新停难以接受的是,一位在技校时成绩远不如他的同事,竟然赢得了比赛的第一名。这对他的打击很大,也因此改变了他对技能比赛的认知,决定今后要拿出十足的准备去应对每次比赛。
2000年,张新停的机会来了。厂里组织了技师评选,他成功入选,成为厂里最年轻的钳工技师,那个时候他还不到28岁。
紧接着,2001年,张新停在参加陕西省职工技能大赛中,夺得钳工“状元”,并于2002年被授予“陕西省技术能手”;2003年,他首次参加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荣获优秀奖;2006年,34岁的他又以全国第二届职工技能大赛钳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2007年,他被授予“陕西省优秀高技能人才”。
张新停在做产品检测
从2001年至2007年的几年间,张新停历经了从公司级、集团级、省级直至国家级的层层比赛洗礼,这些经历如同磨刀石,让他的技艺日益炉火纯青,达到新的高度。“大赛成就了我”是张新停发自内心的感慨。
也因此,张新停被多个知名栏目“发掘”。在央视《挑战不可能》中,他用电钻精准地在鹌鹑蛋蛋壳上开出小孔,蛋膜却毫发无损,这一挑战让他赢得了“国宝级双手”的美誉。之后,在《机智过人》《是真的吗》等节目中,他不断挑战自我,突破极限。每一次的登场,都是对技艺的极致追求。
为弹药立“规矩”
“从我们手里出去的产品就是标准,相当于一杆秤。”
作为一名军工人,张新停用一手硬技术说话,凭借精湛的钳工技艺,为行业内产品质量做标尺。在他的世界里,计量单位没有毫米,只有千分之一毫米。很多部件误差只有千分之几毫米,只能靠手工打磨,打磨的不够不符合标准,打磨过了,咬合不能严丝合缝,这个件就废了。
张新停回忆说,有一件至关重要的精密测量工具——“合膛规”,它如同弹药质量的最后守护者,每一发弹药都必须经过严格筛选,方能确保适配于所有同系列火炮。然而,一旦尺寸出现丝毫偏差,未能剔除不合格弹药,其后果将难以估量。
为装备出最精确的合膛规,张新停买来100多把钥匙坯,开始练习盲配钥匙,锻炼手感、心感。这项技能与蛋壳打孔一样,都是用来锻炼基本功,需要心、眼、手的极致配合。经过多次锤炼,张新停练就了目光在钥匙上停留15秒,便可手工打磨出一把相同钥匙的绝活,这对内部造型复杂、精度要求高的合膛规装配有很大帮助。
准备工作完成后,张新停便带领攻关小组开始装配调试,他们反复拆装、研磨、修正,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每一次检验都严格把关,经过无数次的努力,终于成功装配出了符合最高精度要求的合膛规,为企业节省超百万元的成本。这一创新性的量规装配调整法,后来被评为“陕西省职工先进操作法”,为弹药制作立了“规矩”。此项难题的攻克,让张新停荣誉感十足。
张新停在做产品检测
此外,为应对用户在使用某型火炮时遇到的炮管内划痕难题,他迎难而上,面对炮管细长、普通工具难以深入内部彻底清除的困境,他巧妙地借鉴了内窥镜的工作原理,设计出了一款既方便又实用的细长杆式炮管维修工装,其便捷性和高效性得到了用户的广泛认可,被赞誉为“擦炮神器”。
后来,张新停在修复产品工装、申请专利等方面佳音频出。
干一行钻一行。30多年来,张新停研发制作出了3万件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测量工具,大大提高了生产线的效率;完成科研产品、科研试制工装和各类工装测量工具1.5万余项;完成企业重点工装量具项目2000余项;完成经济技术创新成果100余项,其中合膛规、炮管维修工装等已获得国家专利。
“在九三阅兵,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当看到我们生产的装备,以雄壮之姿穿越观礼台,接受党和国家人民检阅的时候,喜悦、幸福、自豪感油然而生。”
作为军工人,张新停深知,阵地就是岗位,他始终将“精益求精、破解难题”作为自己不懈的追求,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份信念。
“择一事,终一生”
“一个人的技术再好,也只能贡献30年。带出一个好徒弟,就等于我的工作时间延长了一倍;带出一个好团队,就是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谈起传承,张新停如是说。
2013年,以张新停领衔的技能工作室成立,并将“攻难关、创效益、传技能、育文化”为工作理念,瞄准生产的重点难点进行攻关,用项目攻关带动工作室“转起来”。
十余年来,工作室共完成工艺创新难题攻关110项,取得经济创新成果77项。其中,3项获国家专利,3项获“陕西省职工优秀科技创新成果铜奖”,11项获“陕西省职工先进操作法”,为企业实现节创价值达1200万元。
2019年12月,张新停工作室被国家人社部评定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作为集团公司级首席技师,张新停带出来的40名徒弟中,1人获“全国技术能手”、 7人获“陕西省技术能手”、4人获“陕西国防科技工业技术能手”,1人为中国兵器首席技师。值得一提的是,安会军作为张新停的得意门生之一,凭借出色的表现荣获“陕西省技术能手”荣誉,被授予“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
张新停和徒弟们一起研究图纸
在张新停的带领下,还有更多的年轻骨干正在不断磨砺自己的技艺,他们怀揣着对技术的热爱与追求,向着既定的目标奋力前行。
如今,当年与张新停一起分批进厂的44名同班同学,现在只有他还依然坚守在钳工这一岗位上。他谦逊地表示:“无论我收获了多少荣誉与认可,但我就是一名一线工人,这一岗位更是我展现才能、发挥优势的舞台。”
现在的张新停比以前更忙了。他不仅要全力以赴攻克技术难关,还要带徒传授技艺,一有时间还会给年轻技术工人讲课,分享自己的技能经验。虽忙但很充实。
“择一事,终一生”是张新停始终坚守的信念。展望未来,他将继续秉持匠心精神,不断探索与创新,力求在钳工这一领域达到更高的境界,为国防事业的发展持续贡献力量。(文/记者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