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决策网讯(记者帅华锋 通讯员 王雪梅)初秋时节,两当县左家乡处处涌动着高质量发展的勃勃生机重点。项目势头正劲,乡村面貌日新月异,百姓生活安居乐业……党建引领绘就的高质量发展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狭窄的道路变成平整宽阔了,乱停放车辆的街道变的干净有序了,风格各异的文化墙成为村庄的新景观。而村庄风貌宛若新生的背后,是积极用好“党建+”红色画笔,绘就一幅产业经济兴旺、农民生活美好、乡村治理高效的美好图景。
让乡村风貌增颜又提质
近日,走进左家村,灰砖堆砌的花池墙,从村口一直绵延至村里,灰檐白墙红线条,将道路和门前的小菜园分隔开来,远远望去,甚是整洁好看。
近年来,左家乡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为抓手,发挥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紧紧围绕以和美乡村建设为中心,全面实施公共服务设施提标、硬件基础设施提级,配齐配强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加快促进乡村设施一体化、均等化,持续增强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力描绘乡村振兴的美丽新画卷。
同时,每个村打造了便民服务站、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积分超市等活动场所,对功能设施进行了提升改造,给群众提供了更加优越的活动场所。
“人居环境整治,就是为了让老百姓有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现在有了常态化的管理机制,环境卫生确实干净了很多!”大庄村党员蔺芳英说。
在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中,左家乡按照区域负责制,实行包片领导抓总、驻村干部与村“两委”包组机制,对公益性岗位人员划片包段实施环境卫生区域网格管理责任制,以定区域、定标准、定时限将责任层层细化分解,建立层次分明的“责任链”,细化农户门前“三包”责任区域。各村全面落实“周清扫、日保洁”制度,强化环卫设施设备,统一配置发放小型三轮垃圾清运车和垃圾斗,周一、周四集中清扫,每日巡查清扫,做到卫生责任全覆盖,确保每天道路有人扫、处处垃圾有人清,开启了“村在网中、户在格中、人在其中”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网格化管理新模式。
挖掘资源发展特色经济
在大庄村的食用菌产业园里,不论是露天地里还是一个个遮盖着黑色遮阴网的大棚内都种满了香菇、木耳、平菇、榆黄蘑等各种菌类。一排排菌棒整齐摆放,朵朵如云般的蘑菇从中“钻”出,仿佛撑起一把把小伞,菇农们不断俯下身去采摘,脸上洋溢幸福的笑容,心里充满丰收的喜悦。
近年来,左家乡立足自身优势,按照布局区域化、品种多样化、园区规范化、生产专业化、加工增值化、经营产业化的定位,建立“党支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进一步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现有食用菌种植企业2家,合作社4家,2024年计划生产食用菌1250万袋,可为当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500多个,务工人员实现人均增收1.5-2万元以上。
眼下,左家乡的每个村子都在特色产业上谋思路、破难题,有的发展云屏林草鸡,有的发展核桃花椒,有的种植灰树花……在党建引领之下,各村的产业发展势头日渐活跃。
下一步,左家乡将深入挖掘乡土资源、放大特色价值、延伸产业链条,继续寻找有创新、有特色、符合当地发展实际的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金钥匙”,推动村级集体经济高质高效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乡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助力乡村振兴。
强堡垒基层治理增效能
近年来,左家乡坚持党建引领,着力拓宽党群服务中心阵地功能,组织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以健全的阵地、便利的服务、多元的活动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让党群服务中心成为群众愿意来、待得住、办得好的服务阵地。
为转变干部作风,提升服务效能,全面推行乡村干部坐班工作制度,周一至周日每天至少有1名乡镇干部和1名村干部坐班值班,有效做到受理事项个个有着落,件件有回音。
各村结合每月的“民事直说”会,开展移风易俗宣讲、普法教育、先进典型人物评选等活动,用身边人讲身边事,弘扬孝老敬亲、家庭和睦、勤劳致富、抵制高价彩礼等优良传统,引导群众从“要我做”变为“我要做”,让文明、和谐之花处处绽放。